北京紫竹院行宫正门(笔者拍摄)<br>2024年11月5日,笔者在游览北京紫竹院行宫时,发现行宫中报恩楼内展示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很受启发。于是,在网络查找有关图片和文史资料,制作成《美篇●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系列图册以便自己随时欣赏。 北京紫竹禅院正门(笔者拍摄)<div>北京紫竹院行宫始建于明代,原为明代万寿寺下院,于乾隆年间建成行宫。乾隆皇帝位孝敬其母后钮钴禄氏,在庙中供奉观音大士像一尊,并仿江南苏州城外的水乡修建"芦花渡",并把原广源闸河港南山坡上的明代庙宇修葺一新赐名"紫竹禅院",并在西侧修建一座行宫,作为他陪同母后去万寿寺和游逛苏州街的驻跸之所。<br></div> 北京万寿寺山门(笔者拍摄)<div>北京万寿寺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为明清两代皇家寺院。清乾隆年间(1736-1795)将万寿寺定为皇太后祝寿的庆典场所。<br></div> 乾隆皇帝画像<div>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之一的孝,被称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在清代诸位帝王中,乾隆皇帝以孝行垂范天下,将太后生辰定为“万寿节”,届时必行庆贺之礼。逢旬的大庆更是无与伦比,六旬、 七旬、八旬大寿,均加上徽号,八方来朝,举国欢庆,乾隆帝撰文赋诗,御笔书画,亲率皇子、皇孙彩衣起舞。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图》(六旬)、《胪欢荟景图》(七旬)与《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八旬)等作品,仍能想象当时的盛况。<br></div> 崇庆皇太后画像<div>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为为隆隆帝的生母,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于乾隆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生于公元一六九三年一月一日,卒于公元一七七七年三月二日)。(母仪尊养四十三年),福寿双全,享年八十六岁,是中国古代皇太后中少有的长寿者。乾隆皇帝以孝行垂范天下,尊母亲为天下圣母,以天下奉养,承欢养志,尊养兼隆。皇太后的生辰为十一月二十五日,称之为“圣寿节”,届时必行庆贺之礼,逢旬的大庆是无与伦比。六旬、七旬、八旬大寿、均加上徽号,八方来朝,举国欢庆,乾隆帝撰文赋持,御笔书画,亲率皇子、皇孙彩衣起舞。与此同时,下令宫廷画家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庆典的宏大场景,成为历史的见证。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崇庆皇太后六旬《万寿图》四大卷,每卷纵约65厘米不等,横长总计11083.5厘米,堪称巨制。图绘皇太后六旬大庆的前夕,于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752年1月6日),在乾隆皇帝的侍卫下由畅春园返回紫禁城时,卤簿前导,沿途街道搭建亭台,张灯结彩,官民妇孺夹道迎驾,盛况空前的景象。五天后的二十五日(1752年1月11日),为皇太后的六旬万寿节,进宫的场景,是六旬万寿庆典中影响至大、最为辉煌的篇章。<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图》卷,描绘了乾隆十六年时皇太后六旬大庆前夕,皇太后在乾隆皇帝的侍卫下由畅春园返回紫禁城时,沿途几十里迎驾的景象。本文在对画卷释读的基础上,论证了图中皇家仪仗的区别,特别是皇帝卤簿的等级,进面探讨庆典的历史背景、经费物料与画卷的绘画进程。指出皇太后六旬庆典在乾隆皇帝的亲自指挥下,规格最高,盛况空前,而该画卷不仅是皇太后三次万寿大庆绘图中最为详尽者,而且与康熙、乾隆万寿图卷相比,又是仅存的原本。是后人研究乾隆朝历史,尤其是宫廷礼制的重要图像资料,其中超逸于制度之外,却没有见诸文字记载的画面,更加彰显出图文互补的重要历史价值。<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崇庆皇太后六旬《万寿图》四大卷,每卷纵约65厘米不等,横长总计11083.5厘米,堪称巨制。图绘皇太后六旬大庆的前夕,于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752年1月6日),在乾隆皇帝的侍卫下由畅春园返回紫禁城时,卤簿前导,沿途街道搭建亭台,张灯结彩,官民妇孺夹道迎驾,盛况空前的景象。几天后的二十五日(1752年1月11日),为皇太后的六旬万寿节,进宫的场景,是六旬万寿庆典中影响至大、最为辉煌的篇章。画卷由宫廷如意馆画画人与苏州画画人奉旨绘成,既是对这次庆典的记录,又是皇太后七旬寿礼中的重器,是研究崇庆皇太后与乾隆年间历史背景与社会活动的珍贵图像资料。此图卷从未全部公开出版,仅仅选取局部画面发表,学术研究亦寥寥无几。<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本文不揣浅陋,旨在抛砖引玉,首先对图卷作一浅显的释读,同时论证图中皇帝仪仗,特别是皇帝卤簿的等级,进而探讨庆典的历史背景、经费物料与画卷的绘画进程。指出皇太后六旬庆典在乾隆皇帝的亲自指挥下,规格最高,盛况空前,而画卷是后人研究乾隆朝礼制与历史的重要图像资料,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价值。绘图以皇太后自畅春园回宫所经路线的先后次第而作,将一路上连续的景象分为四部分,绘成四卷。行宫清漪园至万寿寺西为第一卷,万寿寺到西直门外高粱桥为第二卷,西直门到西安门外为第三卷,西安门内至紫禁城内寿安宫为第四卷。乾隆皇帝分别定名为嵩呼介景、“川至迎长、“康循骈庆、“兰殿延禧,命名典雅而切题。<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第一卷“嵩呼介景”引首御题“嵩呼介景,钤“奉三无私执中含和”“乾隆御笔三印画卷纵65.1厘米,横2517.8厘米,图写清漪园内及长河北段渐东,至万寿寺西侧的景象。“嵩呼”典出《汉书•武帝纪),汉武帝登临嵩山时,随从们三次听到了山谷中回响着的“万岁”呼声。“介景”典出(诗经•大雅•生民之什》以介景福,介,求也;景,大也,乾隆皇帝为庆贺母亲六旬大寿,特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并在万寿山之阳新建大报恩延寿寺为母祝寿。“嵩呼介景,意为万寿无疆,即引经据典,又具现实意义。画卷从清漪园东宫门外开始,依次绘石桥、“涵虚牌楼、月牙河、影壁、值房、清漪园大宫门、内值房、二宫门、勤政殿广及东西配殿。勤政殿北侧的怡春堂,殿后的玉澜堂、西北的宜芸馆;玉澜堂以南,建在东堤北端的文昌阁以及文昌阁西侧的知春亭。随后的画面沿昆明湖北岸自东向西逐一展现,临湖的水木自亲、其后的乐寿堂、院内的青芝岫;乐寿堂西侧的方池、乐安和、西花园中扇形的扬仁风:相邻的养云轩、山坡上的餐秀亭,以及东起乐安和的长廊;与大报恩延寿寺相接的东段长廊上的留佳亭、寄澜亭,二亭之间延展到湖畔的对鸥舫;万寿山前山的意迟云在、对鸥舫后的无尽意轩、再西的写秋轩、圆朗斋、瞰碧台,远处的千峰彩翠城关、重翠亭等。<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最令人瞩目的是万寿山前山的中央建筑群,这是乾隆皇帝为母亲六旬大寿而特建的大型梵宫“大报恩延寿寺”。由红墙围绕,沿山坡逐层起造台地,由南向北,自下而上,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中轴线依次建造了临湖广场、山门、大雄宝殿、多宝殿等多重建筑,气势磅礴。沿湖的长廊在寺前内敛后缩,凸显了大报思延寿寺的至尊地位。寺前宽阔的广场上,南面、东面、西面均为四柱七楼牌楼。坐北朝南的正门面阔五间,亦称为天王殿山门之内的庭院分为二重,第一重院落内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二重院落内,依次为牌楼、跨池石桥、大雄宝殿、多宝殿大雄宝殿坐落在院内中央的丹陛上,面阔五间,重檐歌山式,黄琉璃瓦绿剪边,内供铜胎三世佛等。东西配殿各三间。大雄宝殿之后是多宝殿,建筑等级最高,不仅建造在倚山砌成的高台上,而且是满铺黄琉璃瓦的重檐完殿顶。从大雄宝殿的东西配殿开始沿山势逐渐抬高的爬山廊托举出雄伟的多宝殿,而爬山廊又像多宝殿的飞翼,将整个大报恩延寿寺的中路围拢。在这个等级最高的殿堂内供奉着铜胎族檀古佛”东路依次是东山门、慈福楼“、后罩殿,再后为多宝殿之东侧殿。山顶的高台上是转轮藏,居中为万寿山昆明湖碑。西路依次为西山门、呈田字式的五百罗汉堂“,多宝殿之西侧绿琉璃瓦黄剪边的重檐歇山殿、四柱三楼的石牌楼。与转轮藏相对的高台上是五方阁、东西配殿与宝云阁。这组建筑是第一卷的重中之重。<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大报恩延寿寺的西侧长廊上有秋水亭、清遥亭,二亭之间延展到湖畔的为鱼藻轩,长廊西端的为石丈亭(可见院内的丈人石),北侧的为寄澜堂,万寿山前山毗邻大报恩延寿寺西侧的为邵窝“、绿畦亭、云松果;鱼藻轩之后为山色湖光共一楼、听鹏馆;听鹏馆北为澄辉阁。石丈亭西侧为石舫,以及跨越万字河的荇桥。桥北为延清赏、旷观斋、水周堂;桥西为供奉火神、山神、地神、谷神、花神的五圣柯,以及西所买卖街等。西堤上有桑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景明楼、界湖桥。还有位于桑苎桥、玉带桥西,隔水相望的水村居、织染局、耕织图景明楼西小西湖岛上的春风啜茗台、藻鉴堂。东堤南部有廓如亭,与南湖岛相连的十七孔桥。而南湖岛上东部的建筑是广润祠、云香阁;北部与佛香阁遥遥相对的是望蟾阁;西部的是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昆明湖最南端为四面临水、仿无锡皇甫的凤凰墩,墩上有会波楼(因楼顶安装作为风标的铜镀金凤凰,又名凤凰楼)等成组建筑。清漪园内,昆明湖两岸、冰冻的湖面上与东堤上有一些行走、骑马的人们,纷纷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前行,仿佛在追赶着队伍。<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清漪园即颐和园的前身,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竣工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其建筑规模,比颐和园略大,主要以寺庙建筑为主,宫廷和游憩建筑其次。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烧毁清漪园,光绪十二年(1886),为慈禧太后重建,大部分建筑利用了清漪园始建时的建筑基础,进行了重建、改建与新建,更名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顾和园,园内建筑遭受严重破坏,光绪二十八年再次修复,即为今日建筑规模。因而图中所绘园内建筑与颐和园现存园景并不能一一对应,即使是重建的建筑,命名依旧,但建筑形式已发生了改变。此卷绘画是研究清漪园早期历史的重要图像资料。过了两柱三楼牌楼不远便出了清漪园,进入了昆明湖与长河的交汇处。<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画面所绘自北向南并沿河渐东,逐一展开,由河左岸向右岸俯视。画卷所绘迎驾人员骤然增多,河的西岸,蒙古包、帐篷、村舍,马群、羊群、骆驼群相继出现,乐队、僧侣、放牧等各色人物点缀其间。东岸有一处虎皮墙环绕的院落,院内的腊梅正在绽放,院落的两侧均为稻田,此处应为圣化寺。院落前面的路上,有许多献宝人,身着异域服饰,手持的旗帜更是五彩斑斓,形式多样。他们五人一组,一人似为首领,三人举旗,一人捧宝,如珊瑚、宝瓶、象牙、钟表、如意之类,多达三十余组。<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再往前行,冰河上的冰床(亦称拖床)增多。随之,冰河上出现了第一座桥,这是一座活动的木板桥,此时桥中心的木板已被掀起,以方便冰床通行,即为长春桥。桥西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更名的广仁宫(俗称西顶)。从长春桥开始,两岸还出现了为庆典而特意临时搭建的一些建筑或景观,时称为“点景,如亭子、房舍、游廊、敞轩、墙垣、戏台以及大型盆景,等等。<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再前行,则至麦庄桥。自此,长河流向由北向南改为由北渐东。桥左畔一座最为醒目的建筑是御碑亭。麦庄桥与长春桥不同,是一座闸桥,而冰床到此都趋于右岸的三层石台阶,乘坐者似欲登阶上岸由此可以想见冰床也需要拍上岸、过桥后继续前行,而三层石台阶夏天就是上下船的码头。左岸御碑亭与敞轩之间的临水处也有三层台阶,水路的上行与下行就这样自然地被合理划分了。沿途有许多或行走、或站立交谈的人们,中间点缀着几组戏出人物。画卷最后绘出两个八角攒尖的亭子,亭子之间有个立着“露香居各色酒水招牌的酒馆。此地紧接万寿寺的西侧,第一卷就此结束。<br></div> 第二卷“川至迎长”。引首御题“川至迎长",钤“奉三无私”“执中含和”“乾隆御笔”三印。画卷纵64.5厘米,横2994厘米,绘万寿寺至西直门外倚虹堂、高梁桥沿途场景。“川至”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朱熹《诗集传》日:川之方至,言其盛长之未可量也。川流不息,日进不已。《御纂诗义折衷更是明确指出:川之方至,言初来也,初来虽小,续流则大。言福之继而长也“迎长”则为冬至“迎福践长”,出自曹植《冬至献袜履表),“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气冬至日景(影)长一丈三尺,黄钟之律九寸,于十二律中为最长。“阳升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千亿年”而五福以寿为先,“爱日迎长,开一气八荒之寿,“秘殿迎长,上万岁三呼之寿”'。皇太后的生辰正在冬至月,又临届冬至日,“兹逢六甲之初周,爱日偕慈云并丽;适际一阳之来复,海筹与彩线齐添。皇太后回宫路线在西直门外走水路,乘坐冰床行进在长河的冰面上,本卷整幅描绘长河沿岸臣民恭迎皇太后的盛况,用“川至迎长”来加以命名,以示福寿无涯,为皇太后祈福祝寿,情景交靡,再恰当不过了。<br> 万寿寺至乐善园内小石桥<br>画卷始于万寿寺,自万寿寺起,长河基本自西向东流清,绘画以从北向南的视角展开。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万寿寺半掩于云雾中,绘出了山门、钟楼、鼓楼,高耸的万寿阁,以及无量寿殿。万寿寺前,长河的对岸,建有一座戏台,与万寿寺相隔不远处有一座寺庙,为延庆寺”。稍前的桥,题写着“广源闸。长河两岸散布迎驾人员若干组。<br> 从广源闸到白石桥,画卷上方所绘长河的南侧较为空旷,泊岸也进行过一番整修。南岸有一些站立或行走的各级官员,其间夹杂着若干身着彩服的戏出人物。北岸出现了一座寺院,应为朝真观”。前方约有三十位手执鸠杖的老者,应是迎驾的耆老。再前行,河水开始分流,点景房也随之增多,分为远中近三部分,游廊屋舍、水榭亭阁、十锦花窗、朱栏桥梁、四方乐亭、两卷房屋,花样多变,分布其间”。在远远的山后,隐现一座高塔,应是明朝万历皇帝生母所建、位于阜成门外八里庄慈寿寺内的永安万寿塔,俗称玲珑塔。再前,即到白石桥。 白石桥也是座闸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此处比起广源闸,更为热闹。人员众多,点景密集,店铺林立,还有统一着装的童子乐队。两岸一南一北对称摆设点景,分设西洋秋千、“转云悠”、台阁等[图3]。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台阁,所谓台阁是指将戏剧人物的舞台造型缩小到方桌大小的面积上,抬在肩上的移动戏台。南岸台阁表现的是张果老、何仙姑与三国演义,北岸是卖油郎点花魁、西游记。台阁在宋人、明人的杂记中屡有记载。京城上演台阁戏的历史,目前笔者所见最早史料为乾隆九年(1744)记述昌运宫中,有“收存破坏台阁、亭子、铁轮等物”,四十八年(1783)御制诗中言及西顶台阁戏,而形象地描写在绘画中应数此图。<br> 再前,长河的北岸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竣工于成化九年(1473)的大正觉寺,俗称五塔寺。画卷依次绘出南北中轴线上的临河码头、牌楼、山门、天王殿、大维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其中金刚宝座以红绿彩装饰一新,其余殿宇全部覆盖黄琉璃瓦,而大雄宝殿建于汉白玉高台之上,为庞殿式,东西分列钟楼、鼓楼。钟鼓楼前的旗杆上是五色经幡,庭院内有十几位喇嘛,显示出这是一所藏传佛教寺庙。五塔寺的东侧,有个不大的寺院,应是灵通观。再前行,又有一座寺院,便是极乐寺'。五塔寺的对岸,建有一座戏台。再往前就是皇家行宫乐善园”,临河建有*三卷桥亭一座,牌楼二座。从长河岸边有一段石板路通向一座三间朱漆大门,即是乐善园的北富门。北宫门往东,在乘鹤而来的南极老人的带领下,八仙齐来祝寿。随着弯曲的河岸,乐善园内亭台相属,游廊曲折,楼阁高耸,成组相联,颇为精美,近处有一座石桥。<br> 小石桥至高梁桥<br>此段是第二卷的重点所在,两岸聚集的人员更多,除了正在表演节目的人员之外,全都齐刷刷地跪在地上,恭迎皇太后的驾临,直至高梁桥皆如此。冰河上有皇太后的冰床与前导的仪仗,前导的仪仗位于高梁桥,而冰床的后扈止于小石桥。详见后述皇家仪仗的辨别。过了乐善园的东大墙,是一片开阔地,皇太后的冰床由百余人簇拥着正行进到此,两岸密密麻麻地跪满了身着补服的官员。从南营汛始,河水又形成汉口,河中的小岛上也搭建了房舍、水榭、亭台,以及与北岸相联的桥梁,间有乐队和戏出人物。北岸在临近广通寺'的地方,有一组跪迎的妇女。 再向前,离高梁桥就不远了,点景再次密集。南端的河湾中,由曲折的灯廊将馆舍、厅堂、水榭、亭阁联成一体,其内或有乐师演奏,或有仕女玉立,或陈香几宝鼎,变化多样,稍东的亭桥中,福禄寿三星驾临。再前,则有四个设在台座之上的人物点景,最东侧有一座戏台,北库从西到东,有二十几位服饰统一的皓首鲁老正在跪迎。北岸的最东为倚虹堂,是为此次庆典而特别建筑的传膳、体慧、易辈之所。东门外的御路正中停放着一乘金荤,此时称为万寿辈〔图4)。皇太后在倚虹堂上岸休息后,将换辈进城。许多身着补服的官员站立在金辇四周。而周围身着红底葵花袍、腰系绿绸带、帽上插着金翎的人员,就是训练有素的奉禁校尉此处紧邻南北向的高梁桥,桥南北的牌坊题额是“永泽”与“资安”,离西直门仅半里之遥,画卷就此结束。 皇家仪仗的辨别<br>根据《乾隆帝起居注》的记载,回宫当天,“上奉皇太后至圣化寺、万寿寺、正觉寺拈香。高梁桥停。皇太后御大安辈,由西直门进宫。卤簿前导,上乘骑于禁前恭导*,史册记载与《万寿图》所绘皇太后回宫路线完全吻合,但图中没有绘出皇帝与皇太后的形象,而以皇家仪仗象征,皇帝、皇太后应享受的礼遇,特别是仪仗,有着严格规定,皇帝的仪仗称为“卤簿”,皇太后的仪仗称为“仪驾”。图中所绘出的皇家仪仗,具有相当规模,其中哪些是皇帝的仪仗,哪些是皇太后的仪仗,是首先需要分辨的。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图中的皇帝卤薄属于哪个等级,与制度是否相符?图中出现的金八件,在皇帝与皇太后的仪仗中都可使用,这一套究竟属于谁?需要细致研究,加以论证,故另立章节。皇帝的卤簿在图卷中两次出现,一是在西直门内作为前导,并延伸到长河冰面上;二是在紫禁城内布陈。而皇帝的卤簿又分为大驾卤薄、法驾卤薄、蜜驾卤簿与骑驾卤薄四个等级,其规格各不相同,使用的场所亦不相同。图卷所绘两套卤簿是否相同?到底属于哪个等级? 行进中的皇帝卤博为大驾卤薄<br>“卤薄前导”的皇帝仪仗出现在第二卷、第三卷中,前导仪仗与皇帝、皇太后所处位置有着几公里远的距离。欲分辨前导卤簿的等级,必须从起点开始。描绘在第三卷中的卤簿依仗,最前端已经走到了新街口南大街接近宝禅寺胡同东口附近,“大和元音”戏台的北侧(街对面为大型祝寿花篮),而队尾还没有进入西直门,浩浩荡荡,徐徐前行,井然有序,仅仗队由銮仪卫负责,乐部乐生与卤薄校尉、旗尉、民尉统一着装,身穿红底小团葵花的缎袍,腰系绿云缎带,头戴黄翎花金顶皮帽,行进在仪仗最前方的是乐队,所持乐器依次为"金二、金征四、铵二、鼓二、点三、笛四、云璇二、管二、笙二、金口角八、大铜角十有六、小铜角十有六、金钲四、红镫二、画角二十四、捆鼓二十四、红镫二、笛十有二、拍版四、仗鼓四、金二、鼓二十四、红镫三”歌大乐的队尾正处于新街口祝寿寺稍南,所有乐器的排列次序与数目,与乾隆朝《大清会典》记载的皇帝大驾卤薄时的饶歌大乐完全符合。<br> 紧跟乐队之后的是由旗尉、民尉擎执的仪仗队,每一执掌者的身后均各随一人,以便轮番执掌。依次为“引仗六、御仗十六、吾仗十六、立瓜十六、卧瓜十六、星十六、钺十六。出警、入跌旗各一。接着是黑、白、黄、红、蓝“五色帜四十,每色各八,行进在佛手式舞台与“”字形的游廊之间,随后是“翠华旗二、金鼓旗二、门旗八、日月旗各一、五云旗五、五雷旗五、八风旗八、甘雨旗四”。再后为“列宿旗二十八。五星旗五、五岳旗五、四渎旗四。神武、朱雀、白虎、青龙旗各一,紧接着的是二十面瑞兽珍禽旗,计“天马、天鹿、辟邪、犀牛、赤熊、黄罴、白泽、角端、游麟、彩狮、振鹭、鸣鸢、赤乌、华虫、黄鸽、白雉、云鹤、孔雀、仪凤、翔鸾旗各一,再后是“五色龙露四十,每色各八,始于沟沿口。再后为“前锋纛八、护军骤八、骁骑赢二十四。 从长有巨大仙人掌的花眉门口开始,排列着“黄麾四、仪镗坚四、金节四。进善、纳言、敷文、振武旌各二;褒功怀远、行庆施惠、明刑弼教、教孝表节旌各二”再后是“龙头蟠四、豹尾幡四、绛引幡四、信幡四。羽葆幢四、霓幢四、紫幢四、长寿幢四”在诸王、贝勒、公、将军、宗室、觉罗负责点景的地段是一鸾凤赤扇八、雉尾扇八、孔雀扇八、单龙赤扇八、单龙黄扇八、双龙赤扇八、双龙黄扇二十、寿字黄扇八”。西直门城楼的内外,则是“赤素方伞四、紫素方伞四、五色花伞二十,间以五色九龙伞十,九龙黄盖二十,紫芝盖二、翠华盖二、九龙曲柄黄盖四,以及“戟四”、“殳四”。而十匹“色纯白,饰金鞍、玉勒、锦鞘、黄缰的仗马也快进入西直门瓮城了。<br> 绘于第二卷中的皇家仪仗,是位于仗马之后的卤簿护军。由六十位身穿石青色地织金寿字缎袍者组成,其中执豹尾枪者、佩弓矢些键者、佩仪刀者各二十人、以执豹尾枪、弓矢、仪刀顺序,三人一组,循环排列。从西直门外高梁桥“永泽”牌坊道路的两侧,延伸到长河冰面两侧,有序前行,直到三折板桥的西侧,紧跟在护军之后的是銮仪卫和声署十二人组成的前部大乐,穿着红缎通织小团葵花袍,吹奏着“范铜为之,上敛下丰”的四个大铜角、“范铜为之,上直下哆”的四个小铜角,以及“规木为管,两端铜口,上弇下哆”*的四个金口角。 前部大乐之后是旗尉执掌着的金八件。之后是六位大臣。再后是导迎乐,由戏竹、云璟、笛、管、笙、大鼓、拍板组成,但画卷没有绘出拍板。一对戏竹走在最前,又二人后护,四人的服装与其他乐生不同,虽仍是红袍,但前后胸图案为方,内绣黄鹂,是执掌戏竹者的特定服装[图111.戏竹是导迎乐的指挥用具,“合则乐作,分则乐止",以“析竹为之,檗以朱,凡五十茎,长三尺六寸四分五厘,承以涂金葫芦,垂五采流苏。柄亦鬃朱,长六尺四寸八分。戏竹之后依次是云二、管二、笙二、笛二,再管二、笙二、第二,最后殿之以大鼓,二人抬行,二人备班,一人敲之,队尾正处于正蓝旗南营汛的位置。行进中的皇帝卤簿的品种与数量,除缺少玉辈、导象、宝象、静鞭、革辂、木辂、象辂、金辂、玉辂、驾象外,与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中记述的皇帝大驾卤簿使用的品种与数量完全吻合。而缺少的项目一般用于陈设,不用于前导。换言之,作为前导的卤簿实属大驾卤簿。 按照清代的典章制度,“皇帝大祀南郊,乘玉晕,陈大驾卤簿”大驾卤簿是皇帝专用卤簿,等级最高,只用于圜丘祭天、祈谷、常零(求雨)三大祭祀活动。从西直门外倚虹桥开始,皇太后换乘万寿晕,皇帝作为前导陪侍在皇太后身边,皇帝出行,自然要布陈卤簿,但乾隆十三年(1748)刚刚确定大驾卤簿“南郊用之”,仅仅时隔三年却在非祭天的场合使用大驾卤簿,显然与制度不符,令人费解。但如果有前例可循,就好理解了。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1713年4月13日),“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寿圣节,直省官员、绅士耆庶均豫期赴阙,自三月初一日为始,分建龙棚,自西直门至畅春园,相属二十里,恭祝万寿。十七日圣祖仁皇帝御晕,陈卤簿大驾,由畅春园进宫,王公内外臣民,夹道分班跪迎。康熙六旬大寿也画了《万寿图》卷,图中的大驾卤簿始于西直门内的“万国来朝”坊,迤里夹道,直到郊外的太平庄。<br> 当时礼部官员就提出,“皇上六旬万寿大庆,非寻常可比”,在乾隆皇帝看来,这种提议同样适用于圣母皇太后,遂将皇太后六旬庆典直接参照了康熙皇帝六旬庆典规格,而不是仁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六旬庆典仅在宫中举行的规格。但是,两者虽同称“大驾卤簿,却不可同日而语,清初大驾卤簿的使用较为宽泛,除祭祀外,元旦、冬至、万寿节,“凡皇上升殿,则设大驾卤薄。康熙帝回宫,由大驾卤簿前导,符合制度。乾隆十三年下旨:国朝定制,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其名参用宋明以来之旧,而旗章摩盖视前倍简。令稍为增益,更定大驾卤薄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合三者则为大驾卤簿,南郊用之,方泽以下皆用法驾卤薄。”也就是说,清初卤簿制度还不完备,康熙时期的大驾卤簿相当于乾隆时期的法驾卤簿。而乾隆增益后的“大驾卤簿,新增仅仗一百十有二”。崇庆皇太后庆典上采用的即是改制后的大驾卤簿,虽然没有使用玉辈、导象、宝象、静鞭、革辂、木辂、象辂、金辂、玉辂、驾象等依仗,但在数量上还是超过了康熙帝。 紫禁城内布陈的皇帝卤簿为法驾卤簿<br>紫禁城内布陈的卤簿又是什么等级呢?乾隆朝《大清会典》明确规定:朝会御殿陈法驾卤簿”,元日、长至次日、万寿圣节“太和殿前陈法驾卤簿”'。那么,画卷中的皇帝卤簿是否为法驾卤簿?太和殿前陈法驾卤簿的次序是“殳、戟在丹陛东西。九龙曲柄黄盖、翠华盖、紫芝盖、九龙黄盖、五色九龙伞、五色花伞自丹陛三成相间达于两阶阶下。静鞭、仗马在甬道东西。紫素、赤素伞扇及幢、幡、莲、节、坚、麾、源、旗、帜,出警、入距,钺、星、瓜、仗在丹垟东西。玉華、金荤在太和门外,五辂在午门外,宝象在五辂之南,饶歌大乐在宝象之南。永康左门外的卤簿排列次序除缺少静鞭、仗马、五辂、宝象外,正与此相同。但不能仅仅依据排列次序断定卤簿的等级,大驾卤薄与法驾卤簿最大区别在玉荤与金晕上,其它区别只在个别品种的数量上,大驾卤簿“九龙黄盖二十“双龙黄扇二十”“五色金龙露四十”“五色金龙小旗四十,“钺十六、星十六、卧瓜十六、立瓜十六、吾仗十六、御仗十六;法驾卤簿则是“九龙黄盖十”“双龙黄扇八”“五色金龙纛二十”“五色金龙小旗二十",“钺六、星六、卧瓜六、立瓜六、吾仗六、御仗六”。图卷所绘上述品种的数目,与法驾卤簿的规定完全相符,因而可以确定西华门内所陈仪仗为法驾卤簿[图12),从熙和门到西华门所设的画角二十四,龙鼓四十八、金四,属于饶歌大乐的组成部分,而饶歌大乐在布陈大驾卤簿与法驾卤簿时都可以使用。 至于西华门内摆设的金辈,应是皇帝法驾卤簿的组成部分,与皇太后无涉。皇太后的万寿晕从西直门外倚虹堂起驾,直到西华门已走了十余里,而西华门距皇太后居住的寿康宫已不足一公里,没有更换的必要,如果说需要更换的话,也只需更换奉晕之人,入宫后由校尉改为太监;或者更换宫内使用的风轿,以永康左门的体量,金荤不易通过。况且皇家等级制度森严,舆轿专人专用,万寿晕是为皇太后六旬大庆特制,根据史书记载,只在六旬、七旬、八旬大庆时使用过三次,平日并不使用,没有制作双份的必要。如果将西华门内金禁与倚虹堂外的金晕加以比较,便会发现在细部,特别是辈盖所嵌圆版纹样不同,前者是两条行龙,后者是一条正龙,或亦可说明两乘金靖的区别。<br> 皇太后的仪仗<br>皇太后的仪仗相对简单,主要是第二卷西直门外倚虹堂前的万寿荤、行进在长河冰面上的冰床,介于前部大乐与导迎乐之间的金八件,以及第四卷中慈宁门阶下至长信门外的仪驾。第二卷末绘出倚虹堂前停放着一乘金禁,值得探究。金禁是皇帝法驾卤簿的重要象征,依据《大清会典)的记载,皇帝“祭方泽、宗庙、社稷用之”,“升殿日陈于太和门外”。“通高丈有五寸。禁盖泥金,高尺有九寸五分、径七尺一寸,嵌圆金版四。顶及盘座高一尺,黄段沥水二层,各阔五寸。笨亭高五尺、方四尺九寸。门高四尺七寸五分、广二尺二寸五分。帘韩黄色。阑干高一尺三寸,间阔二尺三寸。帮座上方七尺三寸、下方七尺五寸。内二辕各长二丈八尺一寸,外二辕各长二丈六尺一寸,仙桥后高三尺七寸八分,下长二尺八寸八分,阔二尺一寸八分”,“冬垂黄毡帏,夏易以朱帘,黑缎缘四面各三,界以二十八人。<br> 按照规制,皇太后的仪驾中没有禁的配制,此时却成为皇太后自西直门入宫的仪驾,并称为“万寿繁。而有关皇太后出行的车辂,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告成的(钦定大清会典》中规定为“大仪舆”一、风舆”一、“轻舆二”、“仪舆二”。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告成的《国朝宫史》中规定为“风轿一、“风奥一”、“仪轿二”、“仪舆二”“,均不见万寿蒙的记载。但乾隆三十一年(1766)钦定的(皇朝礼器图式),将万寿禁首次列于皇太后仪驾中,且居首位,随后才是“龙风舆一、“龙风车一、仪舆二、“仪车二三者除了万寿辈外,其余仪驾在规格与数目上完全相同,只是称谓不同而已。“大仪奥、“凤轿、“龙风舆”同指十六人抬的大轿;轻典、“仪轿、“仪奥”同指八人抬的小轿。“凤舆、“龙风车”同指轮高五尺的马车;仪舆、“仪车”同指轮高四尺的马车。 皇太后最高等级的大仪舆,“高七尺一寸五分,广三尺六寸五分,深四尺八寸,重顶,高七寸五分。上层八角,下层四方,均黄果,绘金云,垂以销金龙风黄绮输。每角饰以金凤,计十有二,上安花。金顶嵌珊瑚、青金、绿松等石。柱高四尺九寸,门端镂金云,左右胞镉绘金龙凤,中设黄果宝倚,直辕二,各长丈五尺二寸;大横竿二,各长八尺一寸;小横竿四,各长三尺;肩竿八,各长五尺;撑竿二,各长二尺九寸,皆黄巢,两端饰金凤首尾。在形制纹样、体量高阔、舆士配备等各方面都与皇帝的金荤相差甚远。 倚虹堂的这乘金荤在皇太后乘坐当天,即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的《起居注》中称为“大安荤”。在几天后的皇家档案中即称之为“万寿荤,并透露出更多的信息,内铺红毡、黄妆缎床套、貂皮坐褥,靠背、迎手也一应俱全,为便于观赏道路两侧的点景,又特意“安装玻璃二块”,温暖而舒适。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正式载入(皇朝礼器图式)时,加以详尽说明:皇太后六十万寿,上尊养祝厘,鸿仪备举,预涓吉口,自畅春园躬奉慈驾入宫。皇太后御金荤,明黄缎韩,绣寿字篆文,奉荤以二十八人。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万寿,礼亦如之。庆典攸隆,光昭奕祀,敬登简册,以冠仪驾之首。” 根据乾隆起居注的记载,三十六年皇太后八十万寿,也是乘坐万寿辈,可见倚虹堂前的万寿荤是为这次庆典而首次特别增设,只在逢旬的大庆中才使用。通过《皇朝礼器图式》中皇帝的金荤与皇太后万寿荤的图样加以比较,发现最大差别是皇太后的万寿華在明黄缎上绣篆书“寿字,彰显出大寿的特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乾隆帝《起居注》对皇太后六旬、七旬、八旬乘坐金荤的记录,分别为“大安荤、“步荤、万寿荤”而《皇朝礼器图式》成书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处于皇太后七旬大庆与八旬大庆之间,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显示出乾隆朝皇太后仪驾制度中万寿荤从临时增设到确立完善,进而制度化的进程。 冰床与金八件<br>第二卷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冰河上的皇太后冰床与前导的皇家仪仗。西直门外是六十位卤薄护军,护军过后是前部大乐,前部大乐之后是由穿着红缎通织小团葵花袍的二十个旗尉,两人一组,执掌着金方几一、金交椅一、金瓶二、金洗一、金水盂一、金香合二、金炉二,这些御用之物俗称金八件。之后是六位大臣。再后是导迎乐。导迎乐之后是大臣十员,作为皇太后冰床的前导,分列左右。中央是一柄黄盖,一人擎执,二人护卫。又提炉官二人,走在冰床之前。随之,臣民跪迎的皇太后冰床终于出现。样式极为讲究,似冰上滑行的轿舆。底座硕大,上阔下收,正中安设四方委角的轿体,四面装饰四蝠捧寿图案,上方为团“寿字,下方为长“寿”字轿顶重檐,上起金顶,每面以一大两小的蓝色菊花纹样装饰,每角饰以金凤,上下两层各八,凤口衔明黄丝缘。 而垂蟾二层则以孔雀尾翎眼纹样装饰。冰床由二人在后面推动,另有人在侧旁掌控方向,后有百余人扈从〔图13)。之后是皇家的后护,以三十名御前侍卫雁翅排列成第一道护卫,中央是手持豹尾枪者十人、旁为袴刀侍卫各五人,再外为佩弓矢崇健侍卫各五人,这三十人也是全图中身着黄马褂的唯——组人员。相隔不远处是第二道护卫,由佩弓矢鬃键者十六人组成,全部身着蟒袍、头戴蓝翎。从前部大乐到此为止皆为长河冰面上的活动。而第三道护卫在长河左岸,是由二十名佩弓矢堂鞋侍卫与两名手持黄龙大露者组成的雁翅骑阵,殿后的是二十二名身着蟒袍的蓝翎侍卫雁翅骑阵。行进中的皇家仪仗到此终结,位置处于乐善园北宫门东的小石桥。 冰床前导的十员大臣,身着补服,佩戴素珠,与皇帝出行的前导大臣相比,缺少佩刀,应是等级较高的御前侍卫。“皇太后舆前,以侍卫前导。而皇帝出行,无论大驾卤簿还是法驾卤簿,均是前引佩刀大臣十人,在王原祁等纂《万寿盛典初集》中记述康熙皇帝六旬大庆回宫时也是“内大臣十员,俱蟒袍补服,戴孔雀翎,挂素珠,佩刀因而冰床前导的大臣、中央的黄盖、其后的提炉,冰床后的护从,属于皇太后的仪仗。介于前部大乐与导迎乐之间的金八件,按照规定,还应有拂尘二,但却没有找到。最初以为画画人遗漏,随后检索史料,发现拂尘没有画出实属正常,因为在制度上明确规定“立夏始陈之,处暑后不用。这种规定与拂尘的实用性密切相联,扰人的飞蝇之类在处暑之后减少,更何况时值寒冬腊月,自然不需陈设。而金八件在皇帝的卤簿与皇太后的仪驾中均有配制,那么究竟属于谁?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画卷所绘金提炉、金香合、金洗、金水盂、金瓶较小,其上纹饰难以分辨,逐试图从金方几与金交椅上加以辨识。 乾隆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金方几为“相木鬃以金,绘云龙,《皇朝礼器图式》中将金方几称“马机,为“坍质鬃朱”,“面绘金双龙,间以流云”,一说金色,一说朱色,相互矛盾,莫衷一是。在故宫收藏的绘本《皇朝礼器图》中,马机为金色,而册页对开上的文字说明却是“坍质鬃朱",又相悖。联系到乾隆十三年对卤簿有诸多改定,以名符其卖,“各如其仪”,结合皇帝金方几的颜色与样式记述在《大清会典》工部制造库卷次中,应当不致出错,故以金色为是。但《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志》,都沿袭《皇朝礼器图式)“坍质鬃朱”的说法。而皇太后金方几在会典与图式中的记载分别是“木质鬃以金,绘云凤”,木质涂金”,面绘金龙凤,间以流云。可见同是金色,皇帝的方几,面绘金双龙,太后则绘金龙风,仍不好辨别。最后终于在《皇朝礼器图式》上找到突破口,发现皇帝的交椅“质涂金……座面织黄丝,倚刻花草云龙文,太后的交椅“木质涂金…座面织明黄丝绦,倚刻龙风,关键在于一个案”字。细观画卷所绘,交椅座面四垂黄色丝带,中有盘结,下端流苏,至此,金八件无疑为皇太后所用。 慈宁门前皇太后的仪驾<br>第四卷尾,在慈宁门外的中轴线上,陈列着皇太后仪驾。因为皇太后最高等级的礼仪大殿是慈宁宫,凡圣寿、元旦、冬至三大节,“内銮仪卫豫陈皇太后仪驾于慈宁门阶下至长信门外。掌仪司内监设中和韶乐于慈宁宫檐下,设丹陛大乐于长庆门内,俱北向”。细规画卷,慈宁门阶下至长信门之间,正中排列着凤轿一,两侧是由“内监擎执”的金节二、黄花伞四、赤素方伞四,青、红、黄、白、黑五色九凤伞各二[图15]。长信门内,是“龙凤黄扇四、龙凤赤扇四、黄雉尾扇四、赤雉尾扇四、五色龙凤旗十、卧瓜四、立瓜四、吾仗四”。之后是仪舆与仪轿。长庆门前是丹陛大乐。与《大清会典》规定的皇太后仪驾在种类与数目上完全吻合。 黄龙大纛的隐喻象征<br>有关皇家仪仗,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讨论,皇太后冰床的后护,其中有两组紧随冰床,另外两组布置在长河的左岸,这是为什么?有无隐喻象征?岸上第一组骑马侍卫所持的两面黄龙大特别值得关注,因为这是皇帝卤簿结束的象征〔图16]、无论是大驾卤簿,还是法驾卤簿、銮驾卤领、骑驾肉簿,均配备黄龙大二作为卤簿的终结,在《皇朝礼器图》目录上有明确的标注,康熙《万寿图卷》与乾隆八旬《万寿图卷》中在皇帝卤簿的最后位置也被清晰地绘出,在皇太后四大卷《万寿图》画幅中始终没有出现皇帝与皇太后的形象,而是以卤簿象征皇帝,冰床与万寿帮象征皇太后,因而可以断定黄龙大喜是隐喻皇帝在岸上行走。 当天,“上奉皇太后至圣化寺、万寿寺、正觉寺拈香”,这三座寺院都位居长河左岸。一路上乾隆皇帝奉太后前行,会依次先行到达寺院,迎候太后的到来,拈香完毕,待太后冰床启行后,再行。从畅春园至倚虹堂,皇帝是乘轿?还是骑行?皆有可能,史书上未见记载,但乘轿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从西直门外倚虹堂起,“上乘骑于暴前恭引”,直到进入紫禁城,特别需要说明,在第二卷中,皇帝的卤领与皇太后的仪驾相互交错,不易分辨归类。长河冰面上的卤簿护军、前部大乐与导迎乐都是皇帝仪仗的组成部分。“凡乘舆出入及庆典,奏导迎乐,但介于前部大乐与导迎乐之间的金八件,又是皇太后的仪驾,在整个行进过程中虽然以皇帝的卤簿为主,但太后始终走在中央位置,为主角,皇帝只是作为陪护,从而昭示出以孝治国的政治理念。 第三卷“康衢骄庆”。引首御题“康衢骈庆”、钤“奉三无私”、“执中含和”、“乾隆御笔”三印。画卷纵65厘米,横2793.7厘米,绘西直门外至西安门外沿途场景。康徵为四通八达的大道,骈为并列、成双,引申为人多、众多等,此卷描绘在通往皇宫的主要街道上,庆祝皇太后生日的点景一个接着一个;参加庆贺的人们摩肩接踵。而这种夹道恭迎的盛况已是一年之中的再现。一月奉皇太后南巡,十一月于京城庆贺万寿,“前者亲扶玉辂,见东南父老共效嵩呼;今则庆溢璇宫,与中外臣民同登寿域街道上最为矚目的则是整齐划一的皇家仪仗。<br> 乾隆十六年(1751)五月,上谕军机大臣等:“今岁恭逢圣母皇太后万寿,直省督抚等奏请来京庆祝,朕均已酌量批示,并传谕停止一切进献,惟准其先期遣人赴京,于西直门至万寿山一路,分认段落,敬谨豫备。但所指段落里数甚长,办理未免多费,将来安舆所经,凡道旁一应豫备,俱著取支内务府,不必伊等分办。惟自西直门至西华门一带途次,原准在京王公大臣分办,著各该督抚等,即于此间公同分段豫备,计每段不过数丈许,则办理既易而诚敬之意亦便,所有分办之处,即令伊等造人料理。因而第一卷、第二卷中所绘长河两岸的点景,应当由内务府负责,花费的是皇家钱粮;而城内的点景则划分地段,分派给各地的总督、巡抚与在京的王公大臣们,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各尽所能,竭尽全力,搭建出花样翻新的各式景观,让人眼花缭乱。从西直门到西安门,总计有40段点景。 西直门外到新街口<br>画卷始于西直门外护城河外侧的牌楼,刚一开卷,已然标出“河东盐政、三处织造恭祝万寿处”,是指此段由河东盐政、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江宁织造联合办理。但见身着红色花衣的銮仪卫校尉两人一组,执仗着皇帝的各式伞盖,向城内徐徐前行。值得注意的是西直门的建筑结构,坐西朝东的门楼是五间两层三槍式建筑;相对的箭楼西侧面阔七间、东侧面阔五间,下面不设门;瓮城连接城楼与箭楼,呈方形,朝南辟门。入城者需先行向南进入瓮城,再折向东,进入西直门,与乾隆京城全图中所绘西直门完全相同。<br> 从西直门到新街口,为东西向大街,绘画从西向东展开,由北向南俯视。西直门内大街正中有座脾楼。画卷上方的西直门大街南侧,首先是“诸王、贝勒、公、将军、宗室、觉罗恭祝万寿处”,身为王公贵胄,承包了西直门到南草厂胡同口的点景。其中有一座建在高台之上的西洋教堂模型,三座门楼均装饰钟表,以“线法画”绘出拱廊,层层深入,透视效果极佳。再前分别是贵州巡抚开泰、河南巡抚鄂容安、山东巡抚准泰、湖北巡抚恒文、广东巡抚苏昌、西安巡抚陈宏谋恭祝万寿处。在北沟沿口(今赵登禹路北口)正中为两层楼式的巨大宝座。画卷下方的西直门大街北侧,开端仍是“诸王、贝勒、公、将军、宗室、觉罗负责的地段。北侧所有的点景虽说是从背面观瞻,仍华丽耀眼。崇寿寺门前牌坊的冲天柱上还装饰出了三尊相联、带莲花宝座及背光的佛像。稍前仍是贵州巡抚开泰负责的地段。再前,则分别是山西巡抚阿思哈、湖南巡抚杨锡级、广西巡抚定长、甘肃巡抚鄂昌、福建巡抚潘思钜恭祝万寿处,一路上,各样戏台,争奇斗艳。从西至东,除崇寿寺外,还绘出临近横桥的崇元观前的广场,以及稍东的北广济寺。稍前就转向新街口南大街。 新街口到西四牌楼<br>新街口到西四牌楼的街道为南北向,画面从北向南,由东向西俯视。画卷的上方是街道的西侧,仍是西安巡抚陈宏谋负责点景的地段,曲折回旋的长廊从西直门大街转到新街口南大街紧邻街口的是祝寿寺(又名响铃寺)。再前依次为浙江巡抚永贵,江苏巡抚王师,仓场总督鹤年、彭树葵,漕运总督瑚宝,陕甘总督尹继善,云贵总督硕色,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八旗汉军,八旗蒙古恭祝万寿处。其中漕运总督瑚宝搭建的点景最有特色,从宝禅寺胡同(今宝产胡同)目开始,由27艘帆船组成的背景墙,排列整齐、乘风破浪,大气磅礴,可圈可点[图5]。而地标性的建筑是石老娘胡同(今西四北五条)东口的观音庵。<br> 画卷下方新街口至西四牌楼北大市街的东侧,首先是福建巡抚潘思钜承包点景的延续。福建巡抚承办的地段建有三座戏台,可谓实力雄厚。接下来分别是江西巡抚舒辂、安徽巡抚张师载、河东河道总督顾琮、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两广总督陈大受、两江总督黄廷桂、八旗汉军恭祝万寿处。其中河东河道总督顾琮承包的地段设计了一个硕大的花篮寿桃,又在宝禅寺胡同的对面,护国寺街口搭建了桃花盛开的洞府;两江总督黄廷桂呈献的则是一组精致的西洋式楼阁。 西四牌楼至西安门外<br>西四牌楼是个地名,因在十字街口的东西南北方向各建有一座牌楼,又与东城的东四牌楼相对,故名。能容下牌楼的路口自然是通衙要道,交通枢纽,四座牌楼的中央均题写满汉文,北面、南面的牌楼为“大市街”字样,西面的牌楼朝东为“行义,东面的牌楼朝东为“履仁”此时牌楼上扎满了彩绸,八旗满洲即在此恭祝万寿。但见四座牌楼之间的四角各建一亭,形式各异。西面牌楼西侧建有一座坐西朝东的大戏台,宽敞的舞台上十八罗汉齐聚一堂。刚过南面的牌楼,路西又有题名“瑞应图”的戏台;路东则是一个彩棚,八旗满洲承包的地段就此为止。<br> 再前行的路西是八旗护军统领恭祝万寿处,路东是左右前锋统领、提督衙门恭祝万寿处,而领侍卫内大臣恭祝万寿处,正处于西安门大街与西四牌楼南街交汇的丁字路口。此处以一座华丽的坐南朝北、与四牌楼之南牌楼相对的戏台,表现街道已由南北向转为东西向。再前行的西安门外路南,是理藩院恭祝万寿处、内务府恭祝万寿处,主体建筑是一座呈倒“凸”字形的大型殿堂,东西侧的附属建筑是对称的灯廊与散轩。西侧的附属建筑由理藩院负责,东侧的由内务府负责。而内务府毕竟直接为皇室服务,与皇室的关系更为密切,财力亦强于理藩院,故而又在东部建筑了密集张灯结彩的新式圆中套圆的双环亭子以及戏台。紧接着的是在西安门外迎驾的是礼部,也搭建了点景。画卷下方西安门外路北、接近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的第一个恭祝万寿处,由光禄寺、鸿肺寺、国子监、钦天监、太医院合力承办,紧接着是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合作恭祝万寿处,最后是都察院恭祝万寿处。而临近西安门的是关帝庙。第三卷至此结束。 画卷历史背景的探究<br>乾隆皇帝早在十年前(乾隆六年,1741)即对皇太后的奉养,定位于一“庆隆尊养”此时恰逢六句初度,方面依托国力,将庆典作为一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明示手段,量现给天下民众,另一方面,则钦定将庆典绘成纪实性长卷,以传万代,在执行过程中亲自指授切事宜,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皇帝的意志与权威。<br> 万寿庆典的总策划<br>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41岁,精力最为旺盛,作为庆典活动的总策划,强调“联推合九州以致养,非徒间视之常仪,力求盛典之宏昭为庆典新建大报恩延寿寺、倚虹堂行宫,改建寿安宫,重修万寿寺、正觉等,并精心规则皇太后进宫的时间、路线、乘坐的轿萃、停野的地点,等等,安排要善时任内务府官员的德保即云:皇上为皇太后六旬万龙一切事宜亲加校阅时隔百年,在为落禧太后筹备六句庆典的光绍朝大臣亦有感概,“臣等遴派司员检寻档案,查乾降年间恭办崇庆皇太后方寿庆典,如修建万寿大报恩寺为皇太后祝丽之所,典礼崇隆,鸿规复钜制,皆则高宗纯皇帝尊养兼隆,亲为指授,吃材鸠工,未山臣部承办,是以无案可稽。<br> 确定举办大型庆典<br>乾降十六年正月十三1(1761年2月1711),乾降皇帝奉人后第一次南巡,五月初四回变,尚未返京便接连发布谕令,筹办皇太后的六旬庆典“乾隆十六年一月内奴才等遵旨:长河两岸点景添盖亭座、房间,派员敬谨修理,说明至迟在二月已经明确要举办大型庆典,乾隆帝事事效法皇礼,但在确定皇太后回宫路线时却未沿袭康摇六句庆典时自畅春园回宫的路线,而是要沿长河走水路,江南水乡临旎风光影响显而易果三月,奉皇太后南巡回变、途经杭州之时,下旨思准从万寿山至紫禁城沿途搭建点景。“令罗恭逢圣母皇太后六句万寿,在京王大臣等奏请举行庆贺盛典,于万寿山至京路分段豫备,公祝圣寿,已经允其所请。<br> 其各省督抚似此奏请者,自应一体准行,但伊等十奏准之后,概应先期造人进京,照在京王太臣所办及分派地方,各按段落像备经运、戏台之类,以展臣子祝暇之诚,而玉辂经过,亦可仰承圣母欢心,不必进献古玩、级疋等物,转失朕准行之意”五月,又将直省督抚等分段豫备的范围,自西青门至万寿山一路缩减为西直门至西华门,且山*在京王公大臣与督抚等即于此问公同分段豫备,计每段不过数丈许,则办理既易而诚敬之意亦仲如此办理的目的,是将皇太后的庆典从仪在宫内朝贺扩大到绵延几十里的范围,参与的人员从高级官更扩展到普通民众,最终演变成举国欢庆的节口,这也是皇帝向天下昭示“联以孝治天下的绝佳时机与舞台,而绵延几十里的点景不过是皇帝治国大略的点缀而已。 届时,皇帝作为前导,亲自将庆典呈现给皇太后十月“十九日千生,上诣春晖堂,奉皇太后幸万寿山,还畅春园也就是进宫的前一1,乾降帝全程待奉人后,先至畅春园春晖常迎接人后,随后同游览清漪园万寿山,将人报恩延寿寺这座特大、特别的寿礼敬献给母亲,再将母亲送回畅春园。次日,从畅春园返回紫禁城时,又将绵延几十里的点景盛况量现给皇太后。是11,已届数九寒天,但“天气晴和”,无阵风,无丝雨,晴和喧暖,如春三月光活,谓非天心协应,助此庆会乎*?看来饮天监所“预滑青口真是个好日子。皇太后在皇帝的待奉下,从畅春园出发,入清漪园东宫门,乘坐平稳的冰床,由昆明湖、长河至高梁桥椅虹堂,路上先后在圣化寺、万寿寺、正觉寺括香,逗留的每处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圣化寺“建自康熙年间”是皇太后拈香的第一站,乾隆年问还有接待使臣的驿销,安排外藩或使臣在此迎驾,最为适宜。位十广源闸西的万寿寺,山明朝万历皇帝生母出资所建,在回宫的行程中地理位置居中,寺名又与庆典相契合,是拮香、体息的好地方“由畅春园道西直门至大内,案御所经,兹寺适居其中,且喜其嘉名符祝厘之意,命将作新之更加丹加,绣顿宝铎,辉耀金碧,以备临览,还特将寺内的宁安图“改为万寿图面正党寿,明代即为皇家寺院,塔离立,规制特奇,待繁过之以“嘈无圈之祝其“长河沿提带古甚多,惟万寿、(塔两寺内有行殿””,故选择在万寿寺、正觉寺拈香接下来的换梦、体息之地倚虹堂,更是为这次庆典而新建的行宫。 确定庆典的执行者<br>如果说庆典的总设计是乾隆皇帝,那么具体的执行者或许为傅恒、海望等。傅恒是孝贤皇后的弟弟,乾降十四年在其从金川告捷班师时,还是在皇人后的提议下被封为一等忠勇公,皇太后对他有知遇之恩,而海望有巧思,在雍正朝即任内务府大臣,颇受赏识;乾隆朝,任户部尚书此次庆典之前,当盐政吉庆、高恒代表所属商人,上奏请求备办点景时,乾降下旨:伊二人自应令其同各省督抚在万寿山至西直门分段备办,至现在江南督抚等豫备庆贺之处,已令大学士公傅恒、尚书海望与伊等面商酌定,其余俱如王大臣等所请,敬谨像备可也可见傅恒、海望是庆典的主要负责人,与傅恒、海型商议的结果是西直门内已经排满,最终还是皇帝下旨,命吉庆、高恒出资修绪了正觉是,将整座庙字油饰见新而负责规划、设计点景者虽不见记载,但无疑为大家,称得上大手笔。<br> 完全可以看得出并非各省唇抚与在京王公各自为政,而是统一规划,全盘设计,布局讲究,错落有致,变化多样,亦适当体现出地城风貌,如湖广的黄鹤楼,漕运总督的帆船墙等。即使表现同一题材,形式却不雷同,如八仙祝寿(图一)、十八罗汉(图一)等同时追求新颖别致,独树职,无论是建筑风格、彩画装饰,还是点景人物、景观设计,特别是戏台的样式(图三),更是花样繁多,出平想象。迎驾人员地点的安排与顺序,也体现出森严的等级与皇家的亲蕴关系。城外多是闲散官员与者民普妇,搭建的戏台并不多,有多支童子乐队西直门内主要是远支王公、宗室觉罗,地方督抚,以及八旗、八旗护军统领,左右前锋统领等,总计有0段点景,皇城内上要为中央机关与迈派主公等(图四),总计有15段点景。与皇室关系越近的机构与官员,其迎驾的地点与搭建的景点离紫禁城也越近,最后压轴的是御弟和亲主与果亲王。 办成举国欢庆的盛会<br>这场盛会,由皇帝亲自指挥,除了京城的主公大臣全力等办外,各省督抚亦先期派人至京鼎力寒办,自然引起全国各地盲民的关注,自发前来视寿者络绎不绝,上有以阿里表为代表的督抚大人亲至操办,下有老民、老妇冒着严寒,长途跋涉,汇集京师,皇帝在得知湖北的老民、老妇巴陆续起程,来京叩祝皇太后万寿节后F旨:此等圆间差,远赴祝屋,虽出自伊等至诚,而当此严塞长途数涉,联心深为修念。其已至京师者,该部著加贡责;未至京者:所至地方官从优资送回籍,其他省有似此者,但著照此办理,概不必令其赴京,以仰副圣母慈仁保惠至意更有一些候补、降调的官员请设立经坛以申庆祝,借此普天同庆之机,冀望官复原职或升迁,山礼部具奏请旨者就达185员皇帝“念该员等俱非现任职官,且有由本省远赴京师者,应行特沛思施此内来京候旨解任、体致及候补、降调现有职衔之员,俱著加级其革职人员五品以上等均降等,赏给职衔七品者复还原衔,以昭锡类推思特典看来凡是进京者都有恩赏,何乐不为。<br> 而随着庆典的临近,所有的街道修缮整齐、点景布置完备,前来祝寿观光的臣民也越来越多,俨然成为举国欢庆的盛会逐特设口期安排观光,满足庶民百姓的愿望。法国耶稣会传教上钱德明(1718-1793)在1751年8月2日(乾隆十六年七月初11)到达北京,恰逢庆典筹备期间,所见所闻,感慨颇多,他在庆典之后写给阿拉尔神父的信中,对庆典作了相当详细的描述,并首先声明,“我只叙述亲眼看到的事物,在举行大典的日子之前数周,便规定街道将被划分为三部分,以便使所有的人都得以自由自在地欣赏表演大街中部要比两侧宽敞得多,仍作日常通行之用;两侧分为单行道,侧供前来此处的游客使用,另一侧则供离去的游客使用。“这样一来,成干上万的人便可以在数小时期间平静地通过那里。但本处的习俗是妇人不能抛头露面并混杂在男子人群中……皇帝指定某些日子专为女性提供切表演,在这几天,不允许任何男人在那里”赵翼亦云:时街衡惟听妇女乘舆,上民则骑而过,否则步行,锈殼雕鞍填溢终日,余凡两游马此等盛会,千百年不可一遇,而余得亲身见之,岂非厚哉随着人流的大量涌入,以致引发了粮价的上都,皇帝又谕令平果米价。“海宇臣民愿效祝厘者甚众,现在辐较京师,各城米价或致少品,著于京仓拨米万石,分给五城,减价平果,令尚书蒋溥、伍龄安、李元亮、刘统勋、孙嘉涂,督率该巡城御史等实力稍查,妥协办理。 对庆典等备严格管理<br>在庆典的筹备过程中,皇帝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奖罚分明,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人员,坚决延罚。十月十五日,内务府官员德保因点景中的“台阁应用人物未经安设,并转云修插牌亦未安要,实属不合,请求将负责此事的总管达子,员外郎白世秀、额尔登颜,催总六十七,委署库掌五十八交内务府治罪并请求“奴才深员办理不要,件实难,请将奴才并交内务府从重治罪”皇帝毫不留情:著交内务府篇门治里饮此。因为本月二十一1传旨:善预备台阁,很有可能十四口是任务完成的期限,所以才在十五日上折,请求处分,无独有偶,和硕和亲工弘程等也在这天上折,以贻误备办御船”请求处分皇帝为太后万寿庆典,“所备办之处,想要精做,预先演习要臣等理应迎合圣丰之尽孝之心,将所有备办之处,理应预先尽力要当备办,并没有不留心备办”臣等惭愧,还是在十四日使主子的船受阳延误,“请将臣等交给内总管,严加议处”可见十月二十四日应该是预澳之日,虽然尽心尽力了,却仍没有按期完成不过乾隆皇帝最后还是宽免了弟弟,没有对他处罚。而庆典过后,“皇帝搞赏了京师的所有官吏们,以作为他们为促使庆典成功而付出的心血与辛劳的嘉奖帝国中所有己达到八十岁以上的女子们,也都分享了皇帝的慷概赏赐:她们各自得到的钱数多少与其年龄成正比。<br> 绘画图卷的总指挥<br>乾隆皇帝下旨将庆典绘成图卷以传水久,亲自创意、饮定画画人并审定画稿乾隆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1751年12月2011)郎正培面奉上瑜:“于初八口着于观鹏、张镐随驾,至万寿山起,至干寿安宫止,往看路陈设等件,绘图四卷。钦此。这是档案中关十万寿图的最初记载,钦定了绘画的主笔、内容与形式而更为重要的是“随驾”二字,可见十一月初八日(12月25日)一切事宜准备就络,皇帝进行庆典前的巡阅,同时传输工观鹏、张镐随驾也事先走了一遍。随后在造办处活计档中又查阅到儿条与万寿图卷的相关记载,可知整个绘画过程历时十年,由如意馆画画人了观屌、张镐、张廷彦等负责画稿,仅起草画稻就至少用了四年半,而画绢四正也是经皇帝批准,由杭州织造为此特制的。由于幅卷巨长、场景宏大、构图细密、人物众多而宫廷画画人往往身兼数职,任务繁重,人员有限,难以按时完成画卷,于是皇帝又下令将画稿发往苏州,山苏州画画人绘画,在桃选画画人时通过先行画样,试其手艺,透选好手的方式,先后软定吴维乾、陈兆龙等29人,保证了画卷得以在皇太后七旬大庆之前竣工,详见万寿图绘画进度表。<br><br> 钦定画画人<br>如意馆画画人|观鹏、张镐、张廷彦等人负责起稿,了观鹏作为主笔,更是功不可没。」规鹏的名字在正四年(1726)的造办处活计挡中首次出现,“着给画画人了裕、詹点、丁观鹏、程志道、贺永清每月每人钱粮银两、公费银三网,饮此。于四月十九,阿兰秦来说,秦怡亲王瑜:着将新画画人所食钱粮,按月照数发给”可见了观鹏作为刚刚入宫的“新画画人”,雍止帝就饮定每月“钱粮银捌两,公费银三两,属于画画人中的最高等级,排名却不高维正卡年(1733),他在十六位食月分银十一两的画画人中排在倒数第,时至乾隆元年(1736),排名依旧不变,乾隆元年,了观鹏已经跟从部世宁学习绘画,掌握了一定的西画技法,成为郎世宝的四位徒弟之乾降六年(1741),皇帝重新排定了画院处画画人等级,手观鹏排名从倒数第上升至正数第三。<br> 金昆、体桔、工观鹏、张雨森、余省、周鲲等六人一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八两,公费银三两吴桂、余程、程志道、张为邦等四人二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六两,公费银三两,戴洪、广湛、吴械、戴正、徐蠢等五人三等,每月给食钱根银四两:公费银三两饮此。至十一年以后,了观鹏开始受到重用,皇帝不仅饮定他临画、仿画《扫象图》,《宋人画十八学上图》手卷,蔡《顾恺之斫琴图》、临《李公麟击球图》仿《元人四孝图》仿《仇英乞巧图》、华《仇英西园雅集图》等,还将|观鹏所绘的佳女小册页人在用于收藏的直什件中,面且赐观名帖、名画,并奉敕于卷尾续画,尽显殊荣,养心殿三希堂中的王献之《中秋帖》直迹,令工观鹏以“秋色平分,格稍月上”绘图卷尾;静怡轩四美具中所藏李公麟《词江图》也个敕“就杜甫《秋兴八首》中请看石上藤萝月,己映洲前芦获花诗意略写大概”于卷末,《石集宝笈》《秘樱珠林》中著录的1观鹏作品至少有40余件 张镐约在乾隆十年九月问始出现在如意销档案中,“将练上俊、张镐,每月各赏给工费银两,钦此”张镐最初时默默无闻,至十四年十月十七首领李久明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陆晃画上元、中元手卷卷,长丈八尺,宽一尺七重。传旨:着张镐照样临稿卷,再配下元稿一卷。人物至大高六七寸,至小高四五寸,俱照上元图尺寸画,钦此。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去年冬间着郎世宁画的热河总图稿,着周鲲、张镐起准稿时,用绢画一幅……八月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传旨:热河图着张若、张镐人在成安宫画,钦此,十月初九日,太监胡世杰交月山寺图一幅、白云寺图幅、嵩阳书院图幅、百泉图幅、吹台图幅传片:俱着张镐起稿呈览。准时,张镐用宣纸画吹台图幅其四幅着董邦达、钱维城、李世章(体)、张若流各照样用宜纸断一幅。饮此十本月十三日太监卢成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张镐起的图稿得时,着董邦达等画树石;画得时,着学徒等画辨画。饮此“。 “从这两条档案记述中,显示出张镐擅长起草画稿的能力十六年正月初四日员外郎白世秀、催总德魁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着赏给画画人张稿(镐)银二十两,此次随围代往,着海(望)照性,饮此“传旨时间是正月初四口,“此次随围是指乾隆第次南巡,正月十三出发,丘月初四问京,言外之盒张镐是随行画画人,故赏银上两。而为此次南遥,特“做得养老银牌万三百个持进,交太监胡世杰星览。奉旨:交银库,随围带去赏用。饮此”多可见随围泛指跟随皇帝外出,并世专指术兰围场,如去五台山,亦称“五台随围”“张镐的特长应该是皇帝选择其起草万寿图的重要缘山,同年六月初八日,员外郎郎正培奉锌:养正图六十幅着张镐、陈上俊将旧稿改正线法,其人物大小俱仿冷册画册页一册,脸像着于观腿画,钦此。义,“万寿山通景山水大画张着张宗苍画,房屋着张销画,其门扇仿香山物外超然意思饮此"可知张镐除起稿外,也拍长线法画,同时房屋界画能力亦不错,画卷中诸多房屋、戏台正可大显身毛,而在《石柒宇复笈》中著录有张镐《连昌宫图》《遍台贴宴图》等作品。 张廷彦是宫廷画画人张为邦之子,乾隆九年(1744)秦旨:着伊内通学习行走,每月赏给银三两”次年,画过“瑞气迎春绢画张、“春满乾坤绢画张”二十年十月十七日,着郎世、张为邦、张廷彦在成福宫画大画张、手卷卷钦此,“长春园全图上着张廷产添画估园谐奇趣,并新添西洋水法,有不明白处同郎世宁画。饮此。另外,在《石课宝笈》中著录,张廷彦曾与部世宁合绘《马技图》;与周鲲合笔(初定金川出师奏凯图》第四卷《苑西凯宴》;文参与绘画《大圆图》,在合笔的十位画画人中排在第七。这儿幅画卷的特点都是场面恢宏,人物众多,特别是《大阅图》涉及皇家仪仗,绘有卤簿、扈从、器械。绘有整套大驾南傅的万寿图第三卷《康衢骈庆》即山张廷彦起稿,卷中仪仗种类繁多,从乐器、引仗到旗嘉、麾旌、畅幢、伞盖、戟殳,乃至仗马。纹样更是复杂,仅旗高就分为20大类,多达222面。此存需绘出各式仪仗总计712件,非熟知皇家卤薄者不可胜任。 而张廷彦实有优势,鱼然乾隆九年(1746)才人编如意馆,但子承父业,此前跟随其父作为帮手,耳糯目架,比般刚人宫的画画人更了解宫内事宜及皇家礼仪。乾隆三十年五月三十11(1757年7月511),张廷彦画得万寿图第三卷画稿呈览,皇帝对画稿没有提出修改意见,只是下旨:着张廷彦即画此第三卷,但时至二十五年(1760)正月尚未画完,于是,又下旨:张廷彦现画第三卷万寿图,亦交安宁带行苏州画次年八月才交回,绘画的艰辛复杂程度从时间需求的角度亦可见一斑,极有可能由张廷彦画好大驾卤薄后才发往苏州,山苏州画画人帮画其余部分。而丁观鹏与张镐、张廷彦在画万为图前已有过多次合作机缘,如乾隆十四年三月五日(1749年4月171日),郎正培等奉旨:着丁观鹏将解马稿大概画出,再着张红彦起细稿呈览。饮此。又,乾隆十四年十月“着厂观鹏、余省、周鲲、张镐思明窗《守岁图》绍画尺寸,另画《雪景守岁图》幅十六年,在宜兴“条吊、茶叶罐上,了观鹏、张镐画得画稿”“三人各有所长,又都掌握定的西洋画法,但在画画人中的待遇处十不同等级。乾隆十九年画画人有五个等级,手观鹏每月钱粮银八两、公费银三两,属于画画人中的第一等级。张镐每开钱粮银四两、公费银三两,属十画画人中的第三等级,张廷彦每月钱粮银三两、公费银三两,属干画画人中的第四等级。 由主笔贯彻执行圣意<br>丁观鹏感恩戴德,作为绘画的总执笔者,使出浑身解数,以艺术的语言,实现皇帝“绘图四卷”之圣意,以传万代图卷采用俯视构图,视野开阔,远近兼顾,平点突出,令人罚叹,以进宫行走路线为序,忠实地执行了皇帝自“万寿山起,至于寿安宫止”的旨意。图卷连续描绘绵延几十里路的景况,具纪实效果,属宏图巨制,但却不能以奥图的标准来看待要求,途中主要建筑全部绘出,特别是地标式建筑更是图写细腻,清游园内姑且不论,城外的长春桥、麦庄桥、万寿等、广源闸、白石桥、正觉示、乐善园(图六)、倚虹堂,城内的横桥、北广济寺、新街口、祝寿寺、普庆等争、观音庵、西四牌楼(图七)、西安门、三座门等一华现没有点景的地段,如长河的局部则适当收缩处理。突出皇家肉傅、太后威仪、点景布设,表现皇家气派、尊贵威产、辉煌华丽特别是对皇太后冰床的位置安排独具匠心,出现在长河沿岸点景相对较少的空旷地带,使太后至尊的地位更为突出,巧妙地避免了其他因素的干扰。<br> 与此同时,没有忽略对平民百姓、市井生活的刻画如游走在城内的小商小贩,熟人相见时的间安与招呼,戏台后面上妆与体息的演员,被喧浴的闹市吸引、只得在门缝后张望的侍卫(图八),骑马穿行者与维持秩序者之间相互的肢体语言,均生动传神,平添了生活的气息,便纪录片式的画卷显得鲜活。从画卷的细节描写中还可以看出庆典时的皇家警,城外所有交通要道、城内所有路11都设有布障,屏蔽闲杂人等;皇城内维持秋序者皆持有净鞭。布障显而易见是临时件的,而净服不是抽打人用的,是以响提醒人们遵守秩序,按顺序行进,另外,在亭台楼阁、景观布局中还有很多人物,虽然刻画细腻,但真假难辨,在内务府的一条档案中,有“今合阁应用人物未经安设确可知其中夹杂有制作的假人。 画卷所呈现出的非即时性元素<br>需要指出的是,画卷所绘点景基本属于写实性的,城内的点景在庆典过后即拆除,长河沿岸的点景被保留下来。但画卷并非全部忠实于乾隆十六年十月二十11(1752年1月61日)进宫时的景物,些建筑,特别是清游园内的建筑,亦非当时的实景,因为起草画稿就至少用了四年半,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一十日之后至三十年六月之前(1752年1月一1756年7月)的建筑也会进入画卷,清漪园南湖岛上的望瞻阁即为典型。绘在第卷中的望蟾阁,庆典当天是第四卷中搭建在西安门至三座门之问的黄鹤楼,庆典过后,从城内移建到清漪园(图O)乾降皇帝多次题咏过望蟾阁,在诗注中也反复强调“是阁结构三层,盖仿武昌黄鹤楼之制,圣母六句万寿,阿里衮为湖广总怪,庆典所备,嫌具所费多,因赐以万金,而留材木,构阁干此云阁建于花隆手申(即乾隆十七年,1752),而万寿山前大报思延寿寺西侧的五百罗汉堂也是在乾隆十九年建成的。除此,还有将建筑提升等级的情况,如止觉寺,在乾隆十六年(1761)崇庆皇太后七们大寿时才将山门、天王殿、大殿、碑亭改覆黄色琉璃瓦,而画卷中已然是黄琉璃瓦建筑(图一),当然,这一切也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完成的,因为所有的画稿都是在“侯准时才开始正式绘画。<br> 画卷第卷中圣化寺附近有许多身着异域服饰的献宝人,亦值得讨论:这些献宝人用以表现型太后六句大庆,万国来朝的景象,六句初度,恰六花献瑞之辰;万福攸同,正万国来朝之候而所绘万国来朝的场景极有可能是在初步勾勒画稿后才补绘上去的,与《皇朝职贡图》的完竣有着密切关系理山有三:第一,在皇太后六句大庆进呈的“九九寿礼中没有开列外国或外藩的物品,第二,在官方的文献史料中没有外国或外参加朝贺的记载。第三《朝职贡图》画卷的完成,提供了添画万国来朝场景的可能性。早在乾隆十三年(1748)平定金川后,*皇上念列朝服属外臣式增式扩,爱敕所司绘职责图,以钢方来而资治镜,系由地方督抚负责绘画十六年奉教,由画院正式绘画职责图卷,“以朝鲜以下诺外然为首,其余诸落、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次”绘成图卷,“分图系说,共为七卷,告成于乾隆二十年”而在方寿图的绘制过程中,最早发往苏州开始绘画的是皇帝批准的第卷、第四卷,时在三十一年六月,可见第卷画稿当时还没有最后确定十年《皇朝职责图》的告成,为皇太后方寿图锦上漆花成为可能,而且顺理成章地被安排在设有使臣驿馆的圣化寺附近,合情合理。庆典中还有一些活动是在画卷中无法表现的,如在寺庙中为太后经祝寿的场景。据档案记载,庆典期间,在中正殿、永安寺、阐福寺、雍和宫等皇家佛堂及寺院为人后诵经,祈福祝寿;宫外的万寿寺、贤良寺、觉生寺、柏林、静默等、大觉寺、岫云寺、法源寺、拈花等、广济等、广通等、普觉、西城等、万寿戒台等、弘恩等、大悠观音等、西方东、善果寺的住持也分别率领禅僧味经,基祝太后万寿其中万寿等、静默、广济寺、广通寺就处在皇太后回宫的途中,寺院已然绘出,但味经人法表现。所以在皇太后七句庆典中,则特意选取千名僧人干万寿毒、千名喇嘛于正觉寺祝寿的场景,绘入七句方寿的《肺欢绘景图》册中。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第四卷“兰殿延禧”。引首御题“兰殿延禧,钤“奉三无私“、“执中含和”、“乾隆御笔”三印。画卷纵65厘米,横2778厘米。《汉武故事》载,汉武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于猗兰殿",后世遂将后妃之殿称为“兰殿”,亦泛指华丽的宫殿,此处特指皇太后的宫殿,“延禧”是增加吉庆、祈福纳祥的意思,兰殿延禧系指皇太后于紫禁城内的庆贺活动。画卷描绘皇城西安门内至紫禁城内的沿途场景,以寿安宫结束。<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西安门内至内三座门<br>此段画卷自西向东展开,由北向南俯视,始于云雾半掩的西安门。西安门至西华门是清代中央机关与近派王公负责点景的属地,却夹杂着总督策楞、总督阿里衰、巡抚爱必达合力承办的一段点景。与皇室关系越近的机构与官员,其搭建的景点离紫禁城也越近。进入皇城,明显感到各式点景愈加花团锦族,街衙上的人员骤增,高官大员、耆老稚童、旗人民众随意走动,手持响鞭维持秩序者亦明显增加,画卷上方图绘西安门内大街的南侧,首先是户部恭祝万寿处,有一座由仙山、瑶池环绕的露天戏台,高高在上的是西王母,两侧是八仙,景观布局与剧目内容自然协调,令人难忘。吏部紧接着户部,搭建的点景始于皇家道观大光明殿的后身,整个道观从依稀可见的观前旗杆到最北端高高耸立的天元阁,均绘入图中。再前是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合作恭祝万寿处,特点是中式、西式点景参半。再前是“大学士、忠勇公傅恒恭祝万寿处”。<br><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街的北侧,工部、刑部、兵部恭祝万寿处紧密相联,紧接着是銮仪卫恭祝万寿处,再前为“御前侍卫大臣、军机处、南书房、奏事处、批本处恭祝万寿处,稍前又一屋顶呈钟式建筑的后墙上,左右分别标出“御前侍卫大臣、军机处、南书房、奏事处、批本处恭祝万寿处”与“总督策楞、总督阿里衮、巡抚爱必达恭祝万寿处,或许为两处合力而建?而街的南侧亦属总督策楞、总督阿里衮、巡抚爱必达恭祝万寿处”,其中最瞩目的是“重檐三层、墙壁皆用玻璃”的黄鹤楼,建在三座门(位于令文津街国家图书馆老馆大门西侧)外的大街中央,众人指指点点,啧啧称叹,独占鳌头。这大概也是外省督抚的点景地段唯一被安排在皇城内的原由吧!<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三座门内,更为热闹。画卷上方的远景为时应宫、紫光阁*以及太液池中的水云榭。大街南侧的点景顺着时应宫的后墙、西苑红墙,直达福华门*一字排开。总督策楞、总督阿里衮、巡抚爱必达承包的地段延续到了三座门内。紧接着是固伦额驸塞卜腾巴尔珠尔恭祝万寿处,他是乾隆皇帝的女婿,孝贤皇后所生固伦和敬公主的夫君。与固伦额射相对的大街北侧是公伊通阿合族恭祝万寿处,伊通阿是皇太后的大弟弟,“公”指其继承的“承恩公”爵位、此时率领族人在此恭祝万寿,也搭建了戏台。<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再前为横跨太液池的金鳌玉螺桥,过桥为团城,城内承光殿等建筑尽收图中。近派王公、贝勒、贝子、公、将军、宗室恭祝万寿处即始于东侧的“玉”坊。在路南的空地上建有大型景观,以层峦叠嶂、鹾峨嶙峋的山石为背景,前辟莲池,景观正中位置是南海观音,山巅是凌驾彩云、飘然而至的韦驮,莲池左右平坦的坡地上各站九位罗汉,最靠前方有一龙一虎,遥相呼应,此段点景安谧静寂,美妙脱俗,如入仙境,使人完全忘记了这是在喧嚣的闹市之中。再前为内三座门(今北长街北口西侧与北海前门之间),门内有相对宽敞的空场。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型的西洋建筑,建于平台之上,围以栏板,正对着内三座门。通高三层,呈长方多边形,最宽处面阔五楹,二层和三层则由中间五楹向两侧递减成三楹、一楹。虽然只能从背面观看,仍非常精彩。下层在敲锣打鼓声中,麒麟、大象、狮子、老虎、羚羊、骏马、梅花鹿呈转圈奔跑状,酉洋驯兽师间杂其中,好不热闹,但如此狭窄的旋转空间,是不可能集合起如许瑞兽的,此层景观无疑为模型或画片。二层、三层有托花、执幅仕女。<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西华门外北街至西华门。自内三座门向南即为西华门外北大街(今北长街)。皇太后回宫入西华门,因而画卷所绘街道从东西向转为南北向,由东向西俯视。街西有“民乐康衢同跻堂”戏台,紧邻兴隆寺再前为祭祀雷神的昭显庙,以及相距不远的静默寺。寺庙两侧皆为店铺。稍前为“庆衍雎麟”过街坊,再前是一座体量巨大,建于高台之上,前三出陛,左右设狮子,装饰华丽,五开间带回廊的楼房。<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街东紧邻西洋建筑的是一座两层戏台,稍前又是两座戏台,各具特色,与街西兴隆寺相对的是福佑寺,而一座上圆下方的重檐戏台,正对着昭显庙。再前是一座七开间带回廊的双层楼房,顶为露台,与静默寺相对。近派王、公、贝勒、贝子、公、将军、宗室恭祝万寿处”也就此结束,他们承包了玉蝉”坊以东至西华门外北长街的地段。最后是“和亲王、果亲王恭祝万寿处”,两位亲王是乾隆皇帝的弟弟弘昼、弘瞻,承包地段位于西华门外至南北大街路口,东西向,是宫外点景的压轴之地。街南是一堵绘有水星云龙纹的八字看墙,墙前为题额“大开喜气的重檐歇山戏台。旁建大型景观,崇山之中,虬松长青,桃花盛开,春意盎然,鹤鹿自得,香山九老荟萃一堂,山巅福禄寿三星环立。街北则是与南侧对称的五老献寿景观。西华门外两侧,各有笔挺条直的十位执刀侍卫坚守岗位,两位领班则站在正中门涓的两侧。<br></div>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一、四卷散片<div>西华门内至寿安宫西华门内。画卷自西向东描绘,自熙和门后由南向北展开,由西向东俯视。西华门内正中摆放着金辈,西华门至熙和门的御道两侧布陈的是龙鼓、金和画角,其后从熙和门至永康左门的道路两侧是皇帝的卤簿,慈宁门至长庆门前布陈着皇太后的仪驾。在卤簿的前面有许多摆放着各种食物的黑漆描金桌子,是由阿哥、近支王、亲王等为皇太后万寿大庆而呈进的食品桌,称为“九九饽饽桌张",总计810桌,其中九桌交给寿康宫总管太监进呈。“其余桌子预先在西华门内两边至寿康宫永康左门间的仪仗前边排好,每桌备万寿大礼饽饽一个,诶皇太后进宫后,即赏给从万寿山至西华门一路为皇太后庆典服务的相关人员。画卷从南向北依次绘出了武英殿、内务府、造办处、慈宁花园、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雨花阁。皇帝的卤满在永康左门外呈八字形排列,永康左门内就是皇太后在宫内的活动区域,永康右门内为增添喜气,也搭建起亭台,与街上的点景相似。正中的慈宁宫是皇太后的礼仪正殿,时逢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时,在此接受朝贺。画卷上的慈宁宫与现在不同,是单檐歌山式建筑,因为时届皇太后八旬大庆,才改建为重糖。南边的慈宁花园是皇太后礼佛与游憩之地。慈宁宫西侧的寿康宫是皇太后的起居宫殿,院落中有一些孩童聚集在此,似在迎接皇太后回宫,而现存连接后殿与后罩殿之间的叠落廊也还没有建成,在此位置上有十余位女子正操着琴、瑟、笛、云锣、拍板、箫、笙等乐器,夹道恭候皇太后的到来。寿康宫北侧就是新近改建的“兰殿称觞”之地——寿安宫,将在这里举行连续九天的庆贺,院内院外,戏台上下,人来人往,忙忙碌碌,远景为雨花阁,画卷即此结束。<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