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古情长

斌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觉秋已过晌,于是便更想抛下案牍来一场深度踏秋之旅。约上三五好友,单车近跋,驾车远涉,穿秋林,拾佳果,品泠泉,荡秋潭。秋诗连句,感千古骚客触景生情;秋文细嚼,悟万代文章细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没成想,周六便有文友相约,这一次去的是道古峪。道古峪,单单一个峪字就让我联想到了秋山如火,秋林如画。道古,古道,或许就是引诱苏轼思绪的那条古道,泛着车辙碾压出的白光,直通白云之上,云蒸霞蔚间,一位仙风道骨,素衣翩翩,银须如雪的道长正在红叶间穿行,拾级而上,遂有此村名。亦或便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那条游子逆秋风踽踽独行的古道,诱惑出人的万般情愫,才得此名。这样猜想着,我打开了百度地图,一看,原来,道古峪村在孙各庄满族乡西,黄花山西麓,忽地一个记忆被唤醒,那年,孙各庄满族乡邀我写故事,我曾在黄花山下的一个小村采访,一位老人曾给我讲起,黄花山多山泉,山下多平地,当年戚继光带江南兵士来驻守,士兵们便借用此处山泉、平地广种水稻。每到秋来,山谷,稻浪翻金;梯田,谷穗垂黄,丰收图景甚是喜人。于是,我便猜想,道古峪,不会是因为有条古道而得名吧,这不太合乎文人雅士起名的习惯,或许是传讹,前后联系,自感稻谷峪到颇为合乎其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行途中,文友们如我一般疑惑者道古峪的名头,但随行的一位文友说我们此行的目的除了欣赏道古峪的自然山光,还有就是去考察村委会正在开发的红色教育。开发红色教育,工作在德育教育岗位上的我对此立即产生了一种相遇知音的感觉。因为,诸般事事都在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没有灵魂的民族注定会被外敌欺侮,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民族注定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伪命题一定要在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中被彻底打破,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群,一定会在我们红色思想的滋润下早日呈现。我在心里为道古峪村委会的前瞻发展大大点了个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车沿山路盘缘而上,在道古峪村委会院中停下。相较两旁新建民舍,虽经修葺的两排村委会平房仍显得十分普拙。村委会背倚着缓坡丘陵上的民舍,牵连着满满烟火之气。门迎着直达天际的如屏高山,记挂着蒸蒸事业之路。斑驳的黄与红在高山遮蔽出的暗影里渐侵秋山,织就出秋山如画。一条净溪,溪水清湍,水底卵石粒粒可数,沿山脚涓涓东去。平展的马路连接东西,车不多,游人安稳,信步而行,指点秋云红叶。莫非那条平展马路便是那条古道?我猜想着,只是没了昔日的坎坷与难行,更不见了逆风而行的孤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家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参观,诸般为民服务的功能室一应俱全,最吸引我的却是那挂有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牌子的一间,村委张书记介绍,为解除在外打工子女们的后顾之忧,村里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护,一顿午餐仅需三元。忽的记起自家独居的老父亲,若是也能得此日日照护,工作在外,心下该有多么的踏实。不过,我想,这样的时日定不会太远,因为镰刀和斧头开创出的事业之路还在向前。张书记将我们让进村委会的小会议室,一杯热气腾腾的黄芪茶把我们的心一下子拉得很近。接下来,张书记为我们介绍了村子得名的因由和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原来,村子得名果然如我先前听到一般,和戚将军的士兵利用溪水平地种稻有关,只是后人传讹,成了古道。讲到红色故事,张书记说自己就是红色的后代,这里发生的为民族、为国家而战的抗战,他的祖辈和父辈都曾亲历。他讲到,1942年,300多日伪军扫荡道古峪,将100多名村民赶到河边,逼迫村民指认家人,剩余的便视作共产党统统枪毙。为掩护地下党员,18岁的王蕴芳果断剪掉长发,扮作已婚妇女,将战士王耑救出困境。他又讲到西台子战斗,完歼日伪的战斗,表情凝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让我们有次深度体验,张书记特地安排我们去探访贺年洞。贺年同志当年任蓟遵兴联合县县长,为躲避敌人,指挥蓟遵兴联合县的抗战,曾在道古峪南山的烟洞峪的山洞里办公。沿着迤逦的山路艰难行进,两旁秀美的山景已被逼仄难行的羊肠小路打消了兴致。张书记一边用枯枝帮我们清理小路上湿滑的落叶,一边介绍,这里原本是没有路的,这在陡崖壁间开出的路是为了后人参观。攀枝牵蔓,不弃前行间,母亲曾教育我的一句话跃然脑间,人不能忘本,要始终懂得盐打哪咸醋打哪酸。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与这些与天斗更与敌人斗的先烈们是何等的密不可分。间歇间,眼望西山,眼前仿佛出现了方才张书记所讲的发生在西台子的战斗,破衣烂衫,枪支粗陋,但意志果决的战士们正义无反顾地冲向日寇,以摧枯拉朽之势完胜强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旅途也有惊喜,艰难行进间,七叠泉三个鲜红的大字自不远处一块标志石上映入眼帘。人虽未至泉边,但七叠泉三个字带给人的遐想却足够填满人的想象空间。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跃然脑际,果然景在险远,难怪张书记发展红色旅游有足够的底气。稍走近些,耳际已闻清泉滴落之声,泠泠悦耳,汩汩做歌,虽为枯草所掩不见真面,但也是难得的听觉享受。山水冲刷,在谷间自然形成七个斗坪,坪水叠叠缓落,将荡于坪水之上的枯叶木舟叠叠推下,为此间凭增了许多静谧禅意。同行的村委讲,这里原有僧人栖隐,此泉便是他们的取水之地。我想,这里无需大做雕饰,只需让这份朴拙为人所知,便会换来如织游人,但愿我的文字能吸引你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过很多影视剧,那里的山洞都是异常的宽绰,我想,期许中的贺年洞也应如此,耳边有嘀嘀的电台发报声,有接线员喂喂的呼叫声,眼前有秘书们匆匆而行的身影,有贺县长淡定指挥的英姿。于是,在这样的感召下我加紧了攀爬,想早识庐山真面目。然而,到了和年冬跟前才发现事与愿违,贺年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宏阔。洞口丈许,在一面峭壁上,洞前仅有尺许宽壁台与旁侧羊肠小路相连,若要入洞还需攀爬上丈许高几乎垂直的简易木梯。尺许壁台,下临深壑,让本有恐高症的我人未去,两股已是战战。但,一种猎奇的心里还是让我鼓足了百分之一百二的勇气。扶梯攀石,待得躬身入洞,才发现贺年洞如此狭窄,仅有两丈许深。洞分上下两层,外洞地面稍是平坦,与内洞尚有约三尺高台相隔,内洞地面石面坑洼,高低不平。两洞洞顶皆是一样,断裂岩层参差不齐,若利剑随时欲坠,给人极强的压迫感。内洞还有一壁滑石,随时有伴流水倾泻而下,填满两洞之势。想着在如此狭窄艰苦之地,我们的先辈创业之难,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愈发觉得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先贤有哲理的话理应时时警醒世人。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若无亲身体验是不能很好理解盐打哪咸醋打哪酸的。如今,张书记带领村民加入发展红色旅游的队伍,教育后辈,引领乡村振兴,我想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让我们大人再增一分老骥伏枥干事创业的信心,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一次盐打哪咸醋打哪酸的体味之旅中,感受创业维艰,身负家国天下责任之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探访贺年洞下山,陪同的村委讲起我们所在之地原是清代王族遴选吉地备选,因九岭攒聚故名九龙山。只因山背处有座恶龙峰,皇族唯恐有人谋逆,遂罢弃。如今,历史碾压,王族不在,青山依旧,设想张养浩在世,新冠猖獗,而国人却能自由临此秋风美景,呼吸顺畅空气,享此安逸情绪,他还会吟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句子吗?顺小径而下,夹路黄花璀璨,或许那一丛就是当年的战地黄花,只是,如今,她少了血雨腥风的忧惧,平和地笑靥世人,但她骨子里的精神没有泯灭,严霜逼,我愈金灿崖峦;秋风烈,我愈幽香山野:这正是我们民族地根骨从道古峪归来,我心久久不能平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