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千年历史,历经多朝代,江山辈出英雄。今天用一天时间走遍三杰祠。于忠肃公祠,袁崇焕祠和文丞相祠。这三处英烈祠都在北京东城区。</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武功不显,但气节可颂,被后世所称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被后世视为经典,广为传诵。于谦于国危大厦将倾时力挽狂澜,坚守京城,抵御瓦剌。功虽成,但人刚直,被同僚妒恨、诬陷。因临危拥立代宗,为英宗所恨,借诬陷案由处死。袁崇焕,武勇有将帅之才。抵御后金,解京师之围,功未全成,但行事专断,已引崇祯猜忌,借奸佞构陷之词,崇祯以凌迟极刑杀之,京城愚民竞食其肉。三人皆忠臣,确不得善果,让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三祠都是独立小院,也是仿古复建,内也无太多历史文物。只设祠以纪念,让后人不忘先烈忠义,记得曾有人为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下面就一一介绍给您。</p> <p class="ql-block">于谦祠,又称于忠肃公祠、于少保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裱褙胡同甲23号,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原为于谦故宅,现存建筑为晚清时重建,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布局,是一座坐北朝南,带东西跨院的二进宅院,门楣正中悬“于忠肃公祠”木匾,前院正房原为一座中式二层小楼“奎光楼”,上悬“热血千秋”木匾,两边楹联“帝念有功群小谗谋冤太惨,公真不朽故居歆记地犹灵”。二层为“奎星阁”,是应试举子祈求“魁星点斗,金榜题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于谦祠前院有五间倒座南房,正院有正房五间为享堂,内供于谦塑像。正房前有东西厢房各两间,另有两路跨院,每跨院各有正房三间,倒座房三间。在西院西端有西厢房三间,东院东北端有东厢房两间。</p> <p class="ql-block">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官至少保,浙江钱塘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明正统十三年,于谦赴京任兵部侍郎。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挑起战事,明英宗率军北征瓦剌,于土木堡兵败,英宗被俘,举朝震动,史称“土木之变”。</p> <p class="ql-block">在此危亡之际,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力斥“南迁之议”,坚守京师,协调各方,辅立景帝,稳定皇权,击退瓦剌,最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南渡局面,使明王朝转危为安,有再造社稷之功。被称为“救时宰相”,为大明续命二百年。明天顺元年,英宗复辟,石亨、徐有贞专权,向上谗言“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于谦含冤被害。</p> <p class="ql-block">于谦祠里院,有一棵高大的古枣树,高达10米,干周长2米多。该树传为于公手植,人称“于公手植古枣树”。</p> <p class="ql-block">于谦祠内设三个展厅,分别介绍于谦生平及其勤政爱民事迹、“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还有于谦诗词。</p> <p class="ql-block">于谦特别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历史名人也特别尊重他,王阳明曾为于谦祠作联: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从何处哭英雄。</p> <p class="ql-block">于谦死后,在北京于谦故居建于谦祠,以便后人纪念、缅怀。于谦祠位于寸土寸金、车水马龙的长安街边,以经济为中心的今天,仍然保留着于谦祠。当年的西裱褙胡同,现在高楼林立,于谦祠就坐落其中,既彰显了于谦的历史功绩,也显示了北京人对他的深厚感情。</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于谦祠,徒步两公里前往袁崇焕墓和祠。途经古观象台和东便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墓和祠,俗称佘家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52号,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期的军事家和抗清将领袁崇焕而建的纪念场所。</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 号自如,广东东莞县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抗清名将。明万历年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津军务。袁崇焕奉命镇守山海关,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明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星夜从山海关回师驰援,力解京师之危,功绩卓著。但昏庸的崇祯帝却听信阉党余孽的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次年处死于柴市口。清乾隆修撰《太宗实录》时,详述了皇太极计杀袁崇焕的内幕,千古奇冤才得以昭雪。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庙。</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祠,俗称佘家馆,坐北朝南,有广亮大门一间,门内有享堂五间,明间檐下有叶恭绰敬题“明代粤先烈袁督师慕堂”匾额。祠堂正房五间,为纪念袁崇焕展览。前廊两端及室内墙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墓坟丘高约2米,墓地以砖砌花墙和松柏环绕。袁崇焕墓和祠,原占地面积12800平方米,现存祠堂五间,祠后为墓园。存有清道光十一年,吴荣光撰“有明袁大将军墓”碑一座。墓侧另有小丘为余义士之墓。</p> <p class="ql-block">这里为什么有佘义士之墓呢?明崇祯三年阴历八月十六,袁崇焕被冤杀,受凌迟酷刑而死。当天夜里,早年从广东就跟随袁崇焕的一名佘姓部下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从旗杆上盗下袁将军头颅,葬在自家后院。此后,佘家后人代代为袁崇焕守墓。</p> <p class="ql-block">佘义士临终前留下了三条祖训:一、自己死后可埋于袁大将军一侧,与大将军永远相伴;二、袁大将军为国家而无后代,佘家人一定要世代相传为大将军守墓,不准回广东故里;三、佘家后人永远不许为官,但必须读书,读书可知史,可明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处死于西市,袁崇焕部下佘义士冒死深夜盗走尸骨,葬于崇文门广东义园(今袁崇焕墓)。</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始建于明洪武九年,是明清两代祭祀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堂,其旧址为文天祥被囚于大都(今北京)时的土牢。</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祠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大门、过厅、享堂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过厅为“文天祥生平展”,堂屋中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手迹等展品,院中有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亲手种植。</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和政治家,初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他生于1236年6月6日,逝世于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宝祐四年考中状元,曾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多次遭到贬斥。德祐元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抗元,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元军议和时被拘留,逃归后继续抗元。景炎二年,文天祥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他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不屈服,最终在1283年1月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留下了世人皆读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p> <p class="ql-block">在文天祥祠的后院,有一棵古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期间亲手所植。这棵枣树的奇特之处在于树枝干全都向南自然倾斜,与地面约45度角,象征着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名曰:指南树。</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祠历史:元至元十六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元军囚禁在兵马司牢房。元十九年文天祥离开兵马司牢房,赴刑场就义。明洪武九年,按察副史刘崧主持在柴市顺天府学右侧兵马司土牢旧址建造文丞相祠。1984年10月,文天祥祠对外开放。2003年,文天祥祠依照1930年的历史照片资料,恢复了原堂屋内文天祥塑像、神龛、楹联、匾额、供桌等陈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