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天,通洞街道逢集。通洞地处宝鸡市陈仓区西部山区,这里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南属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东岔镇,渭河以北属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通洞原为乡,现为拓石镇通洞村。这里有二、五、八集,就是每月逢二、逢五和逢八都有集,每月九个集,是农历日。通洞自古以来,就是沿渭河道从关中通往大西北的主要丝绸古道和南来北往的客商集聚古镇。(《正庸风碑》就是针对二百年前的古镇而立。)集日,人们把自家产的农副土特产品如土鸡蛋、土蜂蜜、黑木耳、水果蔬菜、鸡猪牛羊、小猪娃。还有按季节采摘的野生水果,野生菜;在山里采挖的野生中药材;手工做的木橙子、木㭠、木把、条帚、扫帚、竹编菜笼子、背篓等,及服装鞋帽,布匹百货在集日出售。还有榨油的、磨面的、修鞋的、搞农机具修里的要有尽有。吃的更是香气扑鼻,从吃食摊位前走过,是眼看口馋,不由口内生津。当我走到一个卖菜角角的摊位时,不由停下了脚步,我深情的看着刚从油锅里捞出的金黄色的,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菜角角。顿时,产生了一种难分难舍的情感,我买了几个菜角角带回了家。我急忙拿出菜角角一边给妻子,一边拿起一个吃了起来:“刚出锅的菜角角真香!”嘴里说着,心里想起了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们姊妹七人,我排行老六,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是离不开母亲,什么吃呀穿的,那怕睡觉走路都少不了母亲细心入微的唠叨。最让我们兄弟姐妹高兴的是母亲做的一日三餐。</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我国处在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给苏联还债,粮食、生猪、鸡蛋都有统购统销任务。加之西北地区不同程度发生干旱,粮食欠收,人们生活非常艰苦。</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母亲在一家人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情况下,仍然能变着法的做出什么:高粮面和玉米面蒸的两和面花卷,美其名曰:“金裹银",高粮面粑粑馍,高粮面面条。菜包子,豆包子,玉米面粑粑馍,玉米面菜锅块馍,玉米面节节(短面条),玉米面疙瘩汤,玉米糁糁。荞麦面煎饼,荞麦面饸烙,油麦面烙饼,灰菜籽粑粑馍(灰灰菜,为野生,可食用,其籽含油,将其籽收获磨成面,蒸出的馍为纯天然绿色,很香。)榆钱疙瘩,洋芋拌汤等等。总之,让一家人端上碗就能吃个净光的色香味俱全的饭菜。</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母亲带上我们在地里挖老娃蒜,老娃蒜是一种草本植物,其根块、叶子和大蒜非常相似,但没有大蒜的味道,它不能随便当菜吃,因为它味苦并绊有麻涩味,人吃了会种毒,轻者恶心头昏,重者会导致人意识不清。母亲将它洗净,去其叶子和根须,用水煮熟,倒进瓷缸里,每天翻搅一到二次,发酵一个星期,发酵好的老娃蒜色泽红润,香甜可口。但母亲可不让我们顶饱吃,肚子饿了只能吃一小碗充充饥。有天晚上吃过晚饭,坐在炕上听大人们摆龙门阵,时间大了,觉得肚子有点饿,但没有其他可吃的食物,我就吃了一碗老娃蒜,不一会觉得肚子有点不舒服,开始恶心难受,母亲知道我将老娃蒜吃多了,就赶紧舀了半碗浆水让我喝了,不一会便症状减轻好了。</p><p class="ql-block"> 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生产大自救。通过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制,鼓励农民大搞种养殖业,开展多种经营,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出现了一派勃勃生机,田间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村庄整齐划一的新房一排排燿眼夺目,宽广平整的村庄道路直通国道,人们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母亲也想尽一切办法,变着法的为我们做好吃的。每年核桃熟了,母亲就和姐姐们用收获的核桃,剥些核桃仁,将其放入铁锅内,用小火焙熟,取出碾细,并拌上红糖,放入少须食盐,用擀好的面皮包成角角,同时在铁锅内倒入菜籽油,用火烧至七成熟,将包好的红糖核桃仁角角放入锅内用油一炸,哇,在滚烫的菜籽油中,由白慢慢变成金黄金黄的红糖核桃仁角角,在油锅里闪着金光,翻来覆去的香气四溢,看着不由得口水直流,急不可待的想捞出一个一饱口福。</p><p class="ql-block"> 母亲将炸好的红糖核桃仁角角捞出来,放在盆子里,一边沥干滚烫的热油,一边让其降温。当炸出七八个来,母亲便喊着:“玉财,快来端角角!”其实我早就在母亲身后打转转了,我赶紧端着热气腾腾,金黄闪亮,香气扑鼻的红糖核桃仁角角,先递给父亲一个,然后,拿起一个一边吃,一边给哥哥和姐妹们分发。大哥和二哥放下手里的活,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红糖核桃仁角角,一边笑着说我,“看你个馋猫子,狼吞虎咽的,怕给你没了不成!”姐姐们说:“还有几道菜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