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进村

小荷文学(魏以进)

<p class="ql-block">  到了兴山县,昭君村要去一下。过香溪河,爬一段坡,无需犹豫,就进了村。说是村,其实是个景区,立体介绍王昭君的。大多数人来看,无非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几千年后还被人们惦念,有其存在的理由。由于她的勇敢与付出,换来了几十年的汉匈和平共处局面,一段姻缘的力量甚至超过了金戈铁马,因此,无论是庙堂还是江湖,都称其为奇人。然而,不少人并不了解王昭君的人生经历,因为多数文字涂抹了色彩,不仅不能让人理性思考,反倒会勾起艳羡之情。至于是否称心如意,是否母仪匈奴,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可惜已成了千古之谜,风沙吹走了岁月,可吹不出真相。</p> <p class="ql-block">  进村之后,只见墙上的图片与文字琳瑯满目,单凭一己之力,难辨真伪,当然,又无明确的史料可考,大多借助传说和想象来仿制、陈列,即使有夸张之嫌,只要不太离谱,也就不为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能被地方官吏选送进宫,必是出自大户人家,容貌出众不说,琴棋书画也应该样样在行,否则形象与气质入不了法眼,后来更不会被匈奴的首领相中,远嫁异域。村里的主体是王家大院,庭院之深,格局之大,物件之全,令人感慨。即使放到现在,也毫不逊色,即使王昭君不进宫,不远嫁,也会过上殷实的日子,只是会少了感动几千年的情感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过去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有时生离就跟死别一样。出香溪河,翻山越岭,舟车劳顿,一路颠簸,远去的是路程,剪不断的却是家乡,那个村子,那条河,还有在河边一直眺望的父母。那是一种什么情结?早已超越了家乡的黄土,被赋予了厚重的宫廷色彩,本是一柔弱女子,却要承受政治与外交之重。单于是一塞外老男人,贪恋大汉的女色,于是提亲,后宫佳丽无一人愿应承,王昭君却与众不同,在这高墙大院里,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换个活法,出去闯一闯,最差也能出国一趟,大不了一死。抱着这样的想法,便无所畏惧,没想到那匈奴老儿对她一见倾心,瞬间便奠定了国母的地位。从香溪河而来,身上肯定没有羊腥味,倒是香气四溢,对塞外的胡人充满了吸引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可一物降一物,匈奴老儿对王昭君视若珍宝,朝夕相拥,也便没了心思骚扰汉域,就是这几十年,汉朝休养生息,国力日益强盛。昭君一嫁再嫁,侍候了老子,又侍候大、小儿子,现在看简直不可思议,可那是匈奴的习俗,又能奈何?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匈奴几代走。边境的百姓之所以怀念王昭君,是因为她让老百姓过了几十年的太平日子,免受了战乱之苦;庙堂也念她的好,是因为她为国分忧。</p><p class="ql-block"> 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按民间的描述,王昭君就是美的化身,无论是容颜还是心地,都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匈奴老儿自然呵护倍至,比那些风沙之下皮糙肉厚的边塞女子强多了。世间的事儿就是这么奇怪,无心插柳,却成了荫,还带来了那么多福祉也难怪人们怀念她。历史已经远去,留给后人的是思考和启迪。</p> <p class="ql-block">  多年过去了,征战和硝烟暂时被收进了历史的囚笼,和平成了人类的共识与发展主题,依然存在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都是为了利益之争。一方是守土,另一方则是扩张,然而,现在的局势是一旦交起火来,则是两败俱伤,因此,明智的选择便是和平共处。社会发展到今天,多极化才有利于维持平衡。当年的王昭君,能为国而去,确实需要勇气,因为她书写了历史的传奇。现在地方上重新把她抬出来,既是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柔美的一面,产生共鸣,又是赋予一个乡村美女新的内涵,吸引人们到她的娘家来一探究竟,看是什么样的环境养育了这么一个富有牺牲精神的匈奴第一夫人。起初她也没有把握,若不能用她的美丽大度、温柔娴熟和智慧聪明去驾驭匈奴老儿,那就是跳进了火坑,边境的和平也就没了指望。可见,她是一个奇女子,在那么久远的年代,能有如此胆识和胸襟,确实非同一般。当然,虽说是一张文化名片,也能在一定时期内吸引人们的眼球,但绝不可滥用,一定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历史人物焕发出新的光彩与寓意。</p><p class="ql-block"> 村子就那么大,故事也就那些内容,传承和传颂故事的载体也就那么多,再讲下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我们该做的能做的事儿,就是让昭君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比翼齐飞。她的婆家在遥远的边塞,娘家却在这里,倘若泉下有知,她的娘家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别的不说,通了高铁站,现在去长安,去边塞,不说朝发夕至,至少也就一、两天的事儿,她该有多自豪。</p><p class="ql-block"> 前人已去,那是人生的必然,后人应该看到前人的贡献和遗愿,继续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那才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 过香溪河,进昭君村,引发了一些碎片式的思考,一家之言,未成系列,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要忘了前世圣贤和为国家及民族作出了牺牲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香溪河畔的昭君村,便成了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读她千遍也不会厌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魏以进,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百余篇散文于UN《New China 》、香港《文汇报》、《湖北日报》和《三峡文学》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出版有散文集《故乡魏家坡》。创办小荷文学社,指导学生写有千余篇习作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