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志书》编撰者简述

梁向东

<h1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 颜 诚 梁向东</h1> <h1>  宣化从战国、秦汉时期便为古上谷郡,人文底蕴厚重,加之地方士绅热衷于发扬地方文化,所以明代以来这里逐渐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宣化地方《志书》体系。</h1><h1> 根据现有记载可知,从明代弘治年间巡抚马中锡编修弘治《宣府镇志》开始,陆续有正德《宣府镇志》、嘉靖《宣府镇志》,清代康熙《宣化县志》、康熙《宣化乡土志》、乾隆《宣化府志》和民国《宣化县新志》等宣化方志问世。从存世完整程度看是后六部宣化方志。</h1><h1> 宣化方志详细记载了明、清、民国各个时期历史和变化,构成了宣化方志编修的脉络体系,是研究历史重要的文献资料。</h1><h1> <b>明代《志书》</b></h1><h1> <b>一、马中锡编撰的《宣府镇志》(弘治本)</b></h1><h1> 宣化目前所知明代第一本志书,马中锡。字天禄,故城人,成化十一年进士。马中锡历任刑科给事中、陕西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宣府巡抚。</h1><h1> 宣志创于明代弘治抚军马公中锡。弘治年间,马中锡担任宣化巡抚。他素来醉心于文化事业,对宣化地区尚无志书颇为遗憾,立志填补这一空白。再加上前代的准备基础,“以复旧规而加新闻川引”,最终完成了这部目前已知最早的《宣府镇志》。“观是志者,考沿革则知建制之难,揽形势则思保守之重,稽古迹则又所而为宜,征文献则有所取而为鉴。”正是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弘治《宣府镇志》成为了宣化修志史上的重要一页。可惜马志已经失传,只能从其他书中找到吉言片语。</h1><h1> <b> 二、王崇献编撰的《宣府镇志》(正德本)</b></h1><h1> 弘治《宣府镇志》之后,又有正德年间王崇献编修的《宣府镇志》。</h1><h1> 正德九年(1514年),王崇献陪同时任宣大延绥总制的丛兰来督理军务,在丛兰的指示下开始编写地方志,“乘闲继咎,因旧文而足成”。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正德《宣府镇志》得以问世。它记载了明代中期以前宣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有完整版本传世。 </h1><h1> 王崇献,字季征,曹县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兵部主事、兵部署郎中、南京尚宝寺卿、南京通政司右参议、太常寺少卿、南京太仆寺卿,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宁夏巡抚。</h1><h1> 王崇献在后序中说:其外祖父李秉,景泰年间任宣化巡抚曾有意编篡志书。正德九年,时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王崇献来宣府公差,受宣大总督丛兰、宣府巡抚孟春之托编撰《宣府镇志》,校对是宣府进士杨百之。这部《宣府镇志》现仅南京图书馆存有原版,一函六册。</h1><h1><br></h1> <h1> <b>  三、孙世芳编撰的《宣府镇志》(嘉靖本)</b><br> 嘉靖《宣府镇志》是现存最早且完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部宣化方志,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记载了宣化地区从上古至明中期的山川、沿革、贡赋、人物等方面内容,是一部非常珍贵的文献。<br> 孙世芳,字克承,是“万全都司学生”,宣府当地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在嘉靖年间先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修撰、检讨分校、国子监司业。<br> 翰林院有修书撰史,有起草诏书之责,历来为士林养望之所,而孙世芳担任的也都是清贵显要的官职,所以他撰写志书有巨大优势,有本乡土的知情,供职翰林院和国子监的图书资料优势。<br> 时间上的充裕,也就为修纂方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他自己“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认为“汉唐以来诸简册,国朝诸制书,历代儒贤诸文集,以及稗官所述,残碑所遗,亦皆取可传信者,补阙漏焉”。也有意对家乡的风物、沿革进行一番整理和记录。恰逢回宣府养病,本地同僚请他编写家乡的方志。这正中孙世芳下怀,欣然同意之后,开始集中精力编修这部嘉靖《宣府镇志》。正因为这种坚持和付出的精神,他才能最终完成这部里程碑式的嘉靖《宣府镇志》。 <br> 孙世芳多方参考和引用了前人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将宣化方志发扬光大。孙公本人也毫不回避这一点,他在镇志序中提到:“御史中丞昆山叶公盛,故城马公中锡抚监于兹……复以其暇揽一方文献,荟萃成编,以备省戒”。“世芳早岁尝读二公尝所为编,时已有概于中,奋欲缀辑”。“亦即收录,则不惟二中丞昔所未逮得以续成。”<br> 他明确表示,自己是在前辈叶盛、马中锡等人辛勤开创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定稿。孙世芳在吸收和扬弃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所以嘉靖《宣府镇志》无论在体例结构上还是内容编排上,都拥有属于自身的志书特色。从承上启下的角度讲,该志不仅是当时宣化地区情况的珍贵文献,留存了大量明代中期宣化地区的历史人文,也为清代以来方志的修纂提供了原始材料和重要依据,为宣化地区方志的延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br> </h1> <h1><b>  清代《志书》</b><br> 进入清代,康熙年间有姜际隆《新续宣府镇志》、胡以温《续宣府镇志》、陈坦《宣化县志》、陈坦《宣化乡土志》和《宣化府志》。<br> <b> 四、姜际隆编撰的《新续宣府镇志》(康熙本)</b><br> 《新续宣府镇志》修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该志佚亡,“部分资料在《宣化府志》等地方著述中有保存和引用”。<br> <b> 五、胡以温编撰的《续宣府镇志》(康熙本)</b><br> 胡以温,字公峤,顺治丙戌科(1646年)进士。宣化人,出身于明朝军户,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任江西乐安知县。胡以温在《续宣府镇志序》中说,自嘉靖本镇志问世,至康熙十年(1671)又有百余年,期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宣化由边疆变为畿内,世事变化,宣化竟然没有新的志书。恰逢皇帝下诏天下修志,以备一统之采择。<br> 宣府分守口北道徐元珙遂请胡以温编撰《续宣府镇志》。“前明嘉隆后边事赖以考云”。康熙《续宣府镇志》“取国初事补苴之”、“于是古今事实稍稍得见”,是宣化方志编修历史上的重要一页。可惜已遗佚。后代《志书》中也多有借鉴引用。<br> <b>六、陈坦编撰《宣化县志》(康熙本)</b><br> 陈坦,康熙十一年举人,湖北黄陂人。历任河南郾城县知县,直隶宣化府宣化县知县。康熙四十四年,陈坦有着职务的便利条件,加上当时政府鼓励地方官编修本地区的方志,他本人也对于修志充满热情,“见县志久缺,远稽近考,编辑成书,捐俸刊版”。正是由于他的努力,这部志书得以修成刊行。<br> 康熙《宣化县志》是继嘉靖《宣府镇志》之后又一部保存完整的方志,是清代第一部宣化方志,也是宣化的第一部县志。它承接前作,记录了明清两朝更迭时期宣化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情况。<br>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康熙《宣化县志》都是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为后来乾隆《宣化府志》问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r> <b> 七、陈坦编撰《宣化乡土志》(康熙本)</b><br> 纂修者与康熙《宣化县志》相同,为知县陈坦。而从书中记录的时间来看也应该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据此推断,它的创作应该与康熙 《宣化县志》齐头并进,编纂上应该与康熙《宣化县志》有着相互借鉴和影响的关系。 <br> 从内容上看,康熙《宣化乡土志》对当地官员名宦、兵制人数、疆界山川、赋税人口等这些细节内容,都有详尽而明确的记载,符合方志的书写规范,所以康熙《宣化乡土志》应归地方志的体系。</h1> <h1><b>  八、地方官员接力编撰《宣化府志》(乾隆本)</b><br> 第一任编修者为王者辅。王者辅,字觐颜,号惺斋,安徽省天长县人。廪生。雍正年间荐举入京,得以步入仕途。初任东海、固安县令,再任顺天府北路同知,乾隆六年(1741年),升为宣化知府。在宣化知府任上,他有志于编修一部宣化《方志》,并开始做一些准备工作,可惜不久后调任,修方志的计划也“去任未果”,但他的准备工作为后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br> 王者辅调离,王芥园、王畹先后接任知府,金志章任分守口北道按察使司佥事。金志章调离,王芥园接任口北道。金志章就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吴廷华,久闻吴廷华大名,就请他担任《府志》的总修,由他全权负责。这四个人都参与了编篡《宣化府志》,而且不因人走事息,四人可称“以风土民情之计为先的诚人君子”,坚持不辍的努力下,最终完成定稿。从这里可以看出,这部乾隆《宣化府志》是接力完成的,并非一人之力、一人之功。<br> 时任直隶总督的方观承评价:“以正史为经,以传记家为纬,昔之传阅失实者,悉举而厘正之,岂不伟哉才?”<br> 王芥园,江南丹徒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庶吉士,历任翰林院为检讨、直隶宣化府知府、直隶清河道、直隶按察使司副使兼分守口北道、实授山东按察使。<br> 金志章,字道圆,别号江声,钱塘人。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学士、直隶清河道、分守口北道。曾提出以宣化为省会新建一省的提议。编篡的《口北三厅志》目前仍是研究《清史》的学者必读的资料。完成初稿四十卷。<br> 王畹,贡生,江苏江宁府句容县人。历任云南府同知、福建兴化府知府、直隶宣化府知府、顺德府知府。<br> 关键是选择了一个被大家认可的好总修,历时四年,吴廷华谦辞:“获从诸君子后,而参以管窥,是古所谓乐与贤者欢。成之者,谓非鄙人之厚幸也夫。”<br> 这是乾隆初年《宣化府志》编修的第一个阶段。在志书完成之后,没有妥善保存,导致“刷布未几”,即遭遇了大火灾,“志版毁过半”,损失惨重。<br> 幸运的是,当时在任的宣化知府的张志奇与口北道良卿没有放弃,“念前人搜罗之不易,恐其愈久而遂湮”,“乃谋复刻之”。在直隶总督方观承的帮助下,又得到金文淳所献其父金志章遗稿《口北三厅志》,于是由知县黄可润“考订而补辑之”,又经过数年的辛苦编纂,最终定稿完成,然后刊刻出版。<br> 乾隆《宣化府志》编修的第二阶段从乾隆初年延续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我们现在看到的即是这第二阶段的版本。这种曲折离奇的问世经历,在书中卷首序文中体现的很明显:卷首共列《序文》五篇,依次为:一是,乾隆八年(1743年)署理口北道按察使司副使王芥园所撰;二是,乾隆八年(1743年)宣化知府王畹所撰;三是,乾隆九年(1744年)直隶按察使方观承所撰;四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直隶口北道良卿所撰;五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化知府张志奇所撰。通过阅览他们撰写的序文,便能够发现修志过程的艰辛。<br> 《宣化府志》总修是吴廷华。虽然作为总裁的地方官员更换,但吴廷华一直是总修,所以保证了志书编撰的连续性。府志乾隆二十二年印刷成书。<br> 吴廷华,初名兰芳,字中林,号东壁,浙江仁和县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吴廷华在任内阁中书前,诗文在江浙一带就已有名气,与金志章都是西湖吟社和南屏诗社的重要成员。所以口北道金志章邀请吴廷华担任《宣化府志》主修。<br> 乾隆二十年,口北道良卿、宣化知府张志奇准备重刻,原志止于乾隆六年,已过了十余年,故委托宣化县知县黄可润负责补修。黄可润重刻原书并在各卷后加入《续修志》。乾隆二十二年成书,这也是目前我们见到的《宣化府志》。<br> 黄可润,字泽夫,福建龙溪县壶屿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任无极县知县、大城县知县、直隶宣化县知县、直隶易州知州、湖北黄州知府、河间知府。著有《无极县志》《宣化府志》《口北三厅志》《畿辅见闻录》《壶溪诗文集》。</h1> <h1><b> 民国《志书》<br>  九、郭维城编撰《宣化县新志》(民国本)</b><br> 郭维城,字效宗,宣化人。光绪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地方名流,任宣化柳川书院山长。曾赴日本考察。历任宣化府中学堂经学、国文教员,省立十六中校长,第五师范国文教员,宣化县教育会长。<br> 郭维城在《宣化县新志》序后有《重修县志之原委》写到:“重修邑乘,内外部先有通令。况宣志失修已二百年之久,其中人物不知湮没凡几矣。若再迟延不修,所谓忠孝节义无人表扬,君等文人不得辞其咎。”郭维城甚为痛惜,决心继承前人修志的精神,填补宣化地区历史记载的空白。于是在同乡冯延铸、钱福森,县长陈继会等人的帮助下,以明清宣化方志为蓝本,并“咨访境内藏书,家与绩学能文之彦人”、“极力搜罗,目见耳闻,多人采访”,最终于次年完成了这部民国《宣化县新志》。<br> 作序者石朋甫评价认为,该志“体例严谨,采录详瞻,上自唐虞,下迄今世,事无巨细。凡所记载,一以裨益学术民治为归,而舆图之精绘,警务、实业诸新政之旁征偏引、罗列无遗,以视旧志美备实多。”是宣化旧志中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对研究清末及民国初年宣化地区历史发展的情况有重要意义。 <br><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宣化《志书》点评</b></span></div> 目前已知最早的弘治《宣府镇志》,是宣化方志编修的肇始。正德年间王崇献编修的《宣府镇志》,承接弘治《宣府镇志》,记录了明代中期以前宣化的历史情况。随后有孙世芳嘉靖《宣府镇志》问世,以上共同构成了明代宣化方志的编修脉络。<br> 清代,康熙年间有姜际隆《新续宣府镇志》、胡以温《续宣府镇志》、陈坦《宣化县志》和《宣化乡土志》四部宣化方志问世。它们以明代宣化方志为基础而加以发挥,增补清代史实,延续了宣化方志的编修体系。乾隆年间王者辅等编修的《宣化府志》,是明清最后一部宣化方志,是研究明清宣化必不可少的资料。<br> 民国初年,郭维城以上述诸志为蓝本,重修了民国《宣化县新志》,并增加了清末民初的新内容。 <br> 宣化方志虽有清晰地编修脉络,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有正德《宣府镇志》、嘉靖《宣府镇志》、康熙《宣化县志》、康熙《宣化乡土志》、乾隆《宣化府志》和民国《宣化县新志》完整存世。 <br> 另外,明朝有尹耕编纂《两镇三关志》、刘昌编纂《两镇边关说》、翁万达编纂《宣大山西诸边图》、许论编纂《九边图论》、魏涣编纂《九边通考》、霍冀编纂《九边图说》及《五边典则》《寰宇通志》《一统志》诸书,都有涉及宣府事的记载。<br> 明朝《宣镇图说序》的作者宣府总兵官刘孔胤称:“宣镇称肩背重地,旧无图。其附之于九边者,志略耳而未详;其合之于云中者,详矣而未辨;至南山之拥护陵寝,所关系重,亦略而不载,他可知已。”<br> 吴廷华在《府志后序》中称:“夫史有未详,当辅之以志;志有未协,当正之以史。前人述汉疆史与志,俱未悉其原委,则不得不待其人以核之。”“凡事之显晦视乎时,而时之所以为显晦,则惟其人。”<br> 上述的宣化地方志书综合概括为,结构严谨、内容详细,记载了明、清、民国各个时期宣化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构成了宣化地区方志编修的脉络体系,是研究宣化地区重要历史文献资料。<br><br>作者简介:<br>颜 诚,宣化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宣化上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br>梁向东,地方史爱好者。宣化上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