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br>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br>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br>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br>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div><br></div><div>早发白帝城-李白<br></div><div>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br>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r></div> <p class="ql-block">奉节又叫夔门(kuí mén),又名瞿塘峡、瞿塘关,瞿塘峡之西门。三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故名。长江上游之水纳于此门而入峡;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 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因瞿塘峡地当川东门户,故又别称夔门。</p> <p class="ql-block">奉节县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北部、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奉节已有2300多年的建制史,是历代路、府、州、郡治所在地,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县城之一。春秋为夔子国,属楚。战国时期秦置鱼复县(公元前314年),属巴郡。三国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退守白帝城,改鱼复县为永安县。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奉节永安宫托孤。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因旌表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皇帝刘备“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名奉节县,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奉节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国首个“中华诗城”、全国脐橙单产第一县。</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奉节考古学文化序列中虽然尚有若干缺环和空白,但从现已发现的文化遗存来看,其时代跨度大,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重要的发现。说明从人类的童年直到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奉节文化是一个未曾断裂的文化。奉节县境内除发现了以“奉节人”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兴隆洞遗址外,在三峡工程库区文物抢救性发掘中,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以及新石器时代的遗址30余处,这些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是奉节辉煌的史前文化之物化见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鱼复浦遗址和老关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有句话叫“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历史上,有近千名诗人曾到过奉节,或旅居或为官,留下上万首诗篇。</p> “三峡第一村”位于重庆市奉节县永乐镇三峡村,距离奉节县城约20公里 这里可以品尝到三峡原乡美食瞿塘乡厨、瞿塘橙园火锅,体验原始田园景观、三峡古盐道骑马、瞿塘峡极限运动飞拉达·铁道式攀岩、少儿攀岩、玫瑰观光园、徒步瞿塘峡、房车营地等。 夔门雄踞瞿塘峡之首,亦是长江三峡之首,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中,它是最窄、距离最短的一个峡[1],瞿塘峡谷窄如走廊,两岸崖陡似城垣,郭沫若过此发出“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p class="ql-block">拆迁到此的“依斗门”。</p> 夔门由两岸高山凌江夹峙,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夔门两侧的高山,南名“白盐山”,北曰“赤甲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近江两岸则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白盐山系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钙质,色似白盐而得名;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 夔门两侧的高山,南名“白盐山”,北曰“赤甲山”[7],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近江两岸则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这里的河宽只有百余米。“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用一“争”字,活画出夔门的赫赫水势。乘船入夔门,高约千米的赤甲、白盐两山对峙,滚滚激流、滔滔浪花就从这门中争喧着挤拥进去。正因其水大河窄,故汛期水位,一日之间,可陡涨一、二十米,年水位的变幅,甚至可相差五十多米。 白盐山系因粘附在岩石上的含钙质的水溶液色似白盐而得名;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这两座山都是石灰岩,长期的风剥雨蚀,使两岸岩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形成十分奇丽的自然景观。凡缓坡冲坪处,因有植被而呈苍青色。面江迎风之绝壁陡岩,虽然寸草难生,而各现异彩,有白色、赤色、黄色、褐色等。这些色调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辉映,形成了“赤甲晴晖”、“白盐曙色”和“夔门秋月”等胜景。 夔门的峭壁高约350米,早自南宋,晚迄民国的12通粉壁摩崖石刻占壁200多平方米,《宋中兴圣德颂》至今完好无损,近人孙元良所书“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汉隶大字石刻的一撇一捺均可卧人。与人同在南侧的孟良梯、凤凰泉饮等景观,如今已经有路连通。隔岸相望的古栈道上,也有“开辟奇功”、“天梯津(左立右隶)”等石刻。 <div>瞿塘峡摩崖石刻:位于瞿塘峡南岸白盐山陡峭岩壁上,石刻全长180米,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包括南宋至民国时期的碑刻13通,均为阴刻,包含了篆、隶、行、楷等字体,内容涉及颂德、咏史、观景、抗日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赵不忧撰文、赵公硕手书的《皇宋中兴圣德颂》碑,内容述及高宗禅让一事。此外还保存有明景泰五年(1454)著名诗人沈庆的《赋瞿塘上峡》,清代张朝墉的“瞿塘”,刘心源的“夔门”,近代抗日爱国名将冯玉祥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等石刻。瞿塘峡摩崖石刻历经宋、明、清至民国,内容广泛,技艺精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div> 夔门是天下奇观,吸引无数文人骚客前来欣赏赞美。宋陆游《新春感事八首终篇因以自解》诗之四:“忆到夔门正月初,竹枝歌舞拥肩舆。”<br> <div>到了瞿塘峡,看到 “夔门天下雄”,十元钱的背面风光就是取景于这里。 夔门即瞿塘峡之西门。陕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故名。长江上游之水纳于此门而入峡;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因瞿塘峡地当川东门户,故又别称夔门。</div> 瞿塘峡内,风光秀丽,山势雄伟。在夔门长江南岸白盐山断壁下,有一块千余米、平滑如镜、刻满字体的石壁,这就是粉壁石刻,又称粉壁堂。它的上面刻满了篆、隶、楷、行字体,始于宋代,终于民国年间,大有2米见方,小如指头大小的历史名刻。 在客轮上看粉壁石刻,清代张伯翔所书“瞿塘”最为醒目。刘心源所书“夔门”二字,正宗隶体,古朴风雅。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所书“踏出夔巫,打走倭寇”(隶书)表现了抗日战士的豪情壮志,祖国河山不容侵犯的情感油然而生。南宋书法家赵公硕所书《宋中兴圣德碑》是一块罕见的巨形壁刻,具有较高的书法和文献价值。全文共980余字,碑高约4米,宽近7米,内容是颂扬宋高宗、宋孝宗的功德和政绩的。字体端庄、笔力雄健,石刻技艺精湛,可渭长江沿线的名碑奇珍。这些书法作品,刻在三峡深谷中的悬崖硝壁之上,远视浑然一体,如天配地成般的和谐,充分展现了我国书法、石刻技艺的艺术魅力。 长江劈此一门,浩荡东泻。 犀牛望月,位于瞿塘峡南岸白盐山腰,有一兀立的巨石,宛若犀牛横卧,侧头东望,好像凝视夔门上面的月亮,故称此景为“犀牛望月”。 在瞿塘峡南岸的绝壁上,有一个黑洞,洞口距崖顶70米左右,高出水面100米左右。据《夔州志·文物》记载,相传此岩是宋朝穆桂英当年藏盔甲的地方,故称“盔甲洞 ”。考古人员进洞考察时发现洞内有二具棺木,内有青铜剑一把,长25厘米,木漆梳一把,残长5厘米,工艺精巧。据考证,这是古代的一处崖葬。七道门下面的崖壁,有一股清澈的地下水不时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十分悦耳,这就是“间歇泉”。往下,还有几处溶洞。抗战时期,人们曾利用这些险要地势,在洞里放置了大炮,至今工事还可见。 “悬棺” 云雾中的“三侠之颠”。 三峡之巅景区位于赤甲山顶,地处长江三峡西首瞿塘峡、夔门之上,北起作坊槽,南眺白盐山,西望白帝诗城,东临巫山机场,绵延10余公里,距离巫山机场车程仅有10分钟,海拔1388米,因杜甫“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的诗句而得名,是长江三峡物理形态的最高处、景观形态的最美处。三峡之巅景区占地约2000亩,构建“三脉七景”的游览结构,景区内已高质量建成夔鼓广场、四望乐坛、夔头门、九歌神坛等特色景点, 龙桥河景区位于位于龙桥土家族乡龙桥村、蜀鄂村,天坑地缝景区东南,距奉节县城80公里、兴隆镇20公里,是“九天龙凤”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约23平方公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海拔约150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7%,夏季常温25度左右,景区内总长约3.7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长暗河系统的一部分 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距奉节县城以东10千米。四面环水,踞水陆要津。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见此地险要,易守难攻,便修建城池,方圆约五里,并屯兵防守。当时城中有口古井,常常有白雾升腾,有人传言这是“白龙献瑞”,要出新天子之吉兆。于是公孙述“跃马称帝”,自号“白帝”,其所建城池得名“白帝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汉光武帝刘秀派兵入川,公孙述战死成都。公孙述称帝12年,在其称帝期间,各地战乱频繁,唯白帝城一带较为安宁。他死后,当地百姓感念其恩,便在白帝山上修建一座庙宇,供公孙述像以做祭祀,为白帝庙。乾元二年(759年),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早发白帝城》诗使白帝城蜚声海内外。2007年三峡大坝蓄水至海拔175米后,白帝城已成四面环水的孤岛。<div><br></div><div>白帝庙庙门是白帝城的标志性建筑,重建于清代,沿袭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前为砖砌牌楼式石拱门洞,后为木结构单坡式门殿,牌楼两侧为“八字”照壁,东西两侧画降龙云气图案和宝瓶云气图案。门洞竖匾上三周为五龙围绕的浮雕图案,中间竖写隶体“白帝庙”名,用蓝点白瓷镶嵌。原宋人张珖隶书“白帝庙”因年代久远,字迹破损,1957年由当代书法家刘孟伉重书,已被列入《中华名匾》。大门两边墙上两只带有双喜图案的花瓶,右边插牡丹,左边插菊花,寓意富贵和吉祥。门柱对联由民国时期名人黄元澡题写,上联“万国衣冠拜冕旒,暨号称尊,岂容公孙跃马”,下联“三分割据纡筹策,托孤寄命,赖有诸葛卧龙”。<br></div> 白帝庙位于半岛最高处,庙内有前殿(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白楼等古今建筑,有东碑林、西碑林、文物陈列室、悬棺陈列室等景点,白帝庙北侧有“三峡第一碑林——竹枝园”。史载:“述殁,国人于白帝城建庙祀之。”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俊以马援“子阳(公孙述字子阳)井底之蛙耳”为据,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汉将马援(伏波)像,改称三公祠。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巡抚司朱廷立和按察司副使张俭取“先主武侯同门宫”之意,将三公祠更名为义正祠,祀蜀汉昭烈帝与丞相诸葛亮,并塑立雕像。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巡抚段锦又增塑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像,改义正祠为明良殿。至此,“白帝庙内无白帝,长祀蜀汉人物”的格局一直沿袭至今。清代先后整修过庙宇,格局基本形成。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