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特色一一粽香飘飘忆家乡。

金银花

<p>  转眼又到了端阳节,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的必需食品。每逢农历的五月初五,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似乎只有吃了粽子,今年夏天一家人才能吉祥安康。</p> <p>五月初五端午节,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的地方以赛龙舟的方式来过节,有的地方要喝雄黄酒来辟邪,但是不管是哪个地方的端午节,粽子总是端午节的主题,虽然来到西安三十多年,年年端阳节还是要包粽子,用家乡的槲叶包粽子。槲叶用水煮了,那个香味己满屋飘着粽子香味,是别的叶子所没有的味道。让人馋诞欲滴。提起来就满鼻子喷香。要说端午少不了粽子,那么对于商洛人来说,槲叶粽子就是商洛人的端午节。 槲叶粽子,不仅香气逼人,对于商洛人来说,也是端午的必须品。虽然外面的粽子多,但是没有槲叶做的,我吃过好多粽子,不管价钱多贵,总是比不了家乡粽子的味道。比不上家里的味道。我喜欢将煮熟的粽子滴上几滴秦岭山里的老蜂蜜,这样吃起来会格外的美味。如果有柿子糖抹上那就更美味了!我爱吃槲叶粽子也许是种对家的惦念,对槲叶粽子不舍。槲叶一到端午就走俏 商洛街面上的粽子,分为槲叶和芦苇叶两种,槲叶叶片肥大,形如手掌,带有一股自然清香,用它包的粽子香味独特,深受市民的喜爱;芦苇叶无异味,能保持粽子原味,且芦苇叶柔韧性强,不宜折断,便于包裹,一部分人也会选择用它来包。相比起芦苇叶,槲叶在商洛端午时节,最走俏!</p><p>  槲树生长在向阳的山脚下或半山腰上,属常年生木本植物,山里人一般是当柴烧火做饭用,经济价值不高。但这种植物的叶子有一种很独特的清香味道,山里人蒸馍时,采几片槲叶衬在笼屉上,蒸出的馍有一种缠绵的幽幽清香。当然,用槲叶包粽子是商洛的一大特色,每逢端午前夕,许多村民都会上山采摘槲叶,采回的槲叶除了够自己家用外,还会拿到城里去卖。槲叶从采摘回来到市场上销售也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上中学时有一年去父亲工作的山阳县照川中学采槲叶,采了两麻袋,拿回家买钱后,给我做了一条黑色凡立丁裤子穿,当年特别流行,甭提有多开心!!😊😊每年到5月份,商洛山上的槲叶就可以采了。这个季节很多人早上起来,背着蛇皮布袋带上干粮钻进林子采槲叶,经常会被露水浸透衣服。叶子采回来后,家里人要全部参与挑拣分类,把挑好的叶子捆在一起放在大锅里煮,等到锅里散发香味也就煮好了,这才捞出来带到城里卖。</p><p>  据了解,槲叶具有止血、止渴的功效,槲叶的药用价值尚未得到完全开发,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青睐,它在食品包装中的优势则越来越受到重视,用它包成的粽子不仅健康无污染而且香味浓郁,在商洛当地深受人们喜爱。</p> <p>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下槲叶,陕南山区一种灌木的叶子,形状似蒲扇,又圆又大,煮熟后有一种特殊的茶香味。用槲叶做粽叶包出的粽子,那个香啊……。</p> <p>槲叶粽子,陕南一大特色。每逢端午,无论寻常百姓、官宦人家,无论穷与富、忙与闲,多少都要包上几个槲叶粽子,或自家吃,或走亲戚。</p> <p>采来的槲叶,用水一煮,再用清水洗净,就可包粽子,用“槲叶”包的粽子别一番山林的清香。也有在粽子里放豆子和红枣的。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些鸡蛋,最好是些咸鸡蛋,据说吃了粽子锅里煮的鸡蛋,夏天不生疮,不头痛。当地人认为吃熟蒜瓣有去体内百毒之效。</p> <p>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是那么的祥和,那么的幸福。尽管那个年代人们还不能温饱,粽子的馅料还不能完全用糯米、黄米,有时要用高粱米甚至包谷籽,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家庭氛围的营造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母亲一边包,一边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包,粽子的外表才会光滑整洁,如何包,米馅才不会泄漏,如何捆绑,煮熟后粽子不会变形等等。闻着槲叶的清香,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样场景、那份感受、那种亲情,永驻记忆,每每闪现。</p> <p>粽子熟了,整个山村被晨雾和粽香所笼罩。邻里间互致问候、相互赠予,一派节日气象。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他们脖子上挂着香包,手腕上套着五彩绳,吃着母亲辛劳一夜煮熟的槲叶粽子,一群群、一伙伙,叽叽喳喳,吵吵嚷嚷,相互显摆,相互攀比。就连村子的牛羊,也享受着节日的美味,大口大口地咬嚼着人们吃过粽子的槲叶,有滋有味,乐不停口。今天又到端阳节,粽香飘飘忆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