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卫红疆”报道组③济南送稿记

习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前卫报人·第6276期】</b></p><p class="ql-block"> 编辑·组版<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习文</span>美篇号379402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难忘的“卫红疆”报道组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济 南 送 稿 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赵景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惠菽林还没到团报道组上任前,我们三个报道组的新手朝思暮想,盼望能来个高手,给我们带一带。</p> <p class="ql-block">  1970年2月,突然接到通知,师报道组的陈怀军要到团里来采访写稿。我们团政治处宋进主任曾任守备42团政治处副主任,陈怀军是42团报道组的战士报道员,因写稿成绩突出、见报数量多,被选拔进了师报道组。宋主任对陈怀军很了解,指示我们:“你们要抓住小陈来的机会,好好向他学习”。我们对陈怀军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与陈怀军(左)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  陈怀军长相帅气,气质文雅,虽然还是名战士,却有一身书卷气。后来他从师报道组提干,下到13团先后任新闻干事、宣传股长,后调入济南军区法院,在法院院长(正师)的岗位上退休。来到团里后,按照宋主任的要求,他没急于下连采访,给我们三人讲了一堂业务辅导课。他讲的虽然都是新闻工作的“人之初”,但我们听得很解渴,从他那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什么是小故事,什么是小评论等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打那,我们再写稿子,心里开窍了许多。应该说,陈怀军是我初学写稿的第一位老师。</p> <p class="ql-block">  身教胜于言教。陈怀军带领我们三人到团特务连采访,发现该连连长、指导员很民主,重大工作,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经常开“诸葛亮”会,发动骨干献计献策,很多工作走在全团前列。采访结束后,陈怀军领着我们研究主题、路子和素材运用。稿子的题目定为“党支部的参谋队”,我们三人一人分一个小故事,合起来成为完整的一组故事。我们拿出初稿交陈怀军修改,说是修改,最后的稿子基本上和他重写差不多。拿着他改过的稿子,我们三人反复对照,觉得他改得真好,一字一句甚至连标点符号对我们都有启发。不知道什么原因,那篇稿子最终也没能见诸报端。从单纯写稿为了见报看,那不是成功的案例,但从对一个新手的业务成长看,我觉得收获满满,成了一辈子的写作记忆。</p> <p class="ql-block">  这年年底,师新闻干事林恭来团里写稿,我有幸和他一起写了第一篇稿子。林干事当时在我们师报道队伍中论资历和水平当属大哥大,我当新兵不久就听他介绍过沈阳军区所属两个军新闻报道的经验,内心早已对他充满敬意。他这次来主要是想报道一下我们团党委学理论的情况,我跟着他和团常委一个不落普遍采访了一遍,掌握了大量素材。最后拟定文章的题目叫《认真读书抓得很紧,改造思想毫不放松》,文章属工作通讯,主要是反映我们团领导用理论指导实线,认真改造世界观的感人事迹。集体写稿一般是一起研究,分工合作,最后水平高的那位“一锤定音”作修改定稿。林干事领着大家写稿的方法则不同,他习惯于从头到尾集体作战,一人执笔,大家各抒己见,一句一句“凑”,最后哪句话“珠落玉盘”由他拍定。这样做好处是帮带徒弟、推敲到位,一次成功。缺点是速度较慢,时效性差。这次写团党委的这篇稿子,就是由我执笔,林干事主持,领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吹”出来的。对我们这些新手来说,这篇稿子是他一字一句“帮”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照片前排左起: 葛其生、赵景涛、林恭、薛庆敏、宋协勇;后排左起:马成瑞、鞠世林、王本学、宁云祥。</span></p> <p class="ql-block">  陈怀军那次也到团里来了。林恭让他去四连采写了一篇《爬冰卧雪练兵忙》的冬训稿子。四连在团农场执行生产任务,利用冬季农闲季节开展大练兵活动很有成效。林恭看了稿子觉得写得很好,又让我和陈怀军把年初写的没见报的稿子《党支部的“参谋队”》又拿出来重新回炉,新的一稿林恭看了也很满意,为了确保上稿把握,他当即决定,让陈怀军和我带上《认真读书抓得很紧,改造思想毫不放松》《爬冰卧雪练兵忙》《党支部的“参谋队”》三篇稿子,到济南送往《前卫报》和《大众日报》。</p> <p class="ql-block">  火车“咣当咣当,咣当咣当”走了一夜,那声音好像在说“头版头条,头版头条!”听起来很吉利,我们心里充满信心。天亮时分达到省城济南,下车一看,车站内外白雪皑皑,满天飞雪仍在狂飙。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五六里地,找到了济南军区第一招待所,凭着师政治部开的介绍信安顿下来。</p> <p class="ql-block">  来送稿总得找个熟悉的人帮助联络一下吧,我俩两眼一抹黑,一个熟人也没有。我们师报道组原来有位干事叫于铜钟,1968年从师里调前卫报社当编辑,陈怀军入伍第一年就和他有过接触,再说是我们师报道组走出来的,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关照。我们商定先找到于铜钟再说。</p> 👆于铜钟 <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饭,我俩踏着积雪,边走边打听,好不容易来到济南军区机关北大门,卫兵检查了我们的介绍信,很热情地给我们指了指《前卫报》那座办公楼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前卫报》有三四个编辑室,门都关着,门上也没有标记,我们不知道进那个屋。站在最靠边的屋门外,陈怀军让我喊“报告”,我连喊三声。屋内编辑们正埋头编稿,没有人回应我们。我们只好敲了两声推门而入。有位编辑站起来问我们:“你们找谁?”陈怀军答到,“我们想找一下于铜钟”。</p> 👆于铜钟 <p class="ql-block">  “于铜钟休假了,你们有什么事?”那位编辑估计手头有事,显得不够热情。我们说明来意后,他翻了翻我们递上的稿子,然后把我们领进了另一个编辑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那个房间是报社通联科,那位编辑是报社摄影记者陈平,他和通联科在一个屋里上班。</p> <p class="ql-block">  陈平把我们俩领进了另外一个房间,接待我们的是冯编辑,后来我们了解到他叫冯学玉。他看了看稿子说:“噢!三篇,都挺长,先放在这里,我看看,好稿不会埋没的。你们放心回去吧。”我们也不敢说什么,只好从他的房间里退了出来。陈怀军对我说,咱们就这样把稿子送到报社,稀里糊涂回去,那和在烟台把稿子投进邮箱有什么区别,送稿还有什么意义?他突然想到了陶俊峰,陶俊峰是从守备6师42团报道组调新华社济南军区记者站当摄影记者的,陈怀军也是从42团出来的,他们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感情是有的。一打听,陶记者外出采访了,到晚上才能回来,我们决定,第二天上午再来拜访他。</p> 👆陶俊峰 <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大众日报社。一楼通联处的编辑让我们把稿子分别送到军事部和理论部。军事部的主任是军区政治部的新闻科长李万同,作为军代表在军事部已经两年多了。他收下我们的稿子看了看,说一定要认真处理。然后领我们上楼去了理论部,在门口正巧遇上了主任鲁光。我们心想,人找对了,理论部的一把手,肯定说了算。鲁主任老家在烟台地区的福山县,听说我们是从他老家来的,格外热情。李万同走后,鲁主任把我们领到他的办公桌前,拖出两把椅子让我们坐下。他埋头看《认真读书抓得很紧,改造思想毫不放松》那篇稿子,我们静静地等待他看完后讲些什么。看得出,他看得很认真。看完,他摘下眼镜,很爽快地说,“稿子写得不错,题目内容都很好,正是我们需要的稿子,我马上安排见报”。这篇稿子虽然是集体“凑”的,但主要还是林恭干事的思想和语言。我俩按赖不住内心的喜悦,回到招待所,第一时间就向林干事报告了我们在大众日报社所见所闻。</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左起:陶俊峰、陈怀军、杨建亭</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我俩又来到济南军区机关大院。陶记者见到我们,很亲切地问这问那。弄清楚我们的来意后,很爽快答应我们去见前卫报社的一个朋友,我俩心想,熟人好办事,这下肯定能成。孰知他领我们进的编辑室还是昨天去的那间屋子,见的人还是昨天那位冯编辑。</p> <p class="ql-block">  一进门,陶记者说:“我老部队来的,请你关照”!冯编辑抬起头来,“你们两个不是昨天刚来过,怎么又来了”?我俩很尴尬,一时不知说啥好!陶记者的话来得很快,“他俩原来不认识你,让我讲个人情,请你多多指点”。冯编辑很给陶记者面子,又把我们送他的稿子拿出来,仔细阅读后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只要让修改,登报肯定有希望。我们对冯编辑又是一番感谢的话。</p> <p class="ql-block">  从冯编辑那里出来,陶记者领我们去了他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就电话告诉他爱人,中午安排好午饭,接待老部队来的客人。陶记者老家是威海陶家夼的,嫂子做得一手胶东风味好菜。我们就着美味,小酌了几杯,他俩畅谈了很多6师报道组、42团报道组的往事,我听得如痴如迷,心里生出很多情趣和好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左起:陈怀军、杨建亭、陶克、陈丹华、张清训、陶俊峰</span></p> <p class="ql-block">  回到招待所,我俩抓紧按照冯编辑的意见修改稿子,用一天一夜就改完了。马上送去,我们担心时间间隔得太短,怕冯编辑说我们不认真。我俩都是第一次来济南,早就听说过大明湖、趵突泉的名气。陈怀军拍板:“干脆,我领你出去逛逛!”于是,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深度领略了“万千秀色大明湖,又揽秋光入画图”的美景;观赏了“云含雪浪频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的趵突泉。我们感叹,古老的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真是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在济南的第三天,我们把重新修改好的稿子送给了冯编辑。在去前卫报社的路上,我们发现道旁一个阅报栏橱窗正在换新报纸。当天的《大众日报》,一版头条,通栏大标题上边赫然写着“认真读书抓得很紧,改造思想毫不放松”一行大字。是我们的稿子吗?我俩有点难以置信。定睛一看,没错,就是那篇稿子。真没想到,头天送去的稿子,中间只隔了一天就登出来了。我们俩喜出往外,击掌庆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担任烟台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兼副社长、副总编时的工作照</span></p> <p class="ql-block">  那知,冯编辑一早也看到了《大众日报》上的这篇稿子。我们来到后,冯编辑开门见山说:“你们那篇稿子,《大众日报》刊登得很好,我们再登就是吃剩饭了,所以就不能用了,另外那两篇我看看再说”。他看完稿子,又对我们讲,“改得不错,这两篇没问题,你们可以放心回去了”。冯编辑说到做到,我们回部队后不到一个星期,这两篇稿子分别都被《前卫报》采用了。一星期过后,《爬冰卧雪练兵忙》也被《大众日报》刋用了。济南送稿,奔走于两个报社之间,我们没见过世面的两个“大头兵”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链接:</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jflbeo" target="_blank">难忘的“卫红疆”报道组①万事开头难</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mddok3" target="_blank">难忘的“卫红疆”报道组②当年学摄影</a></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赵景涛,河南省镇平县人,1969年2月入伍,先后担任师、军新闻干事,国家体委副主任秘书、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烟台市广电局副局长,烟台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副总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