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游土耳其:1、伊斯坦布尔、以弗所古城

汤任远

2024年9月13日乘飞机从开罗去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开始8天环游土耳其的旅程。土耳其人文、历史和风光俱佳,给我留下五光十色的难忘印象。<br> 我们环绕土耳其国土,逆时针走了一圈。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城市,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伊斯坦布尔地跨欧亚大陆,是欧亚大陆交通要冲,自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伊斯坦布尔原名拜占庭,由希腊殖民者于公元前660年左右建立。公元 330 年罗马帝国迁都于此,更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首都。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从此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更名伊斯坦布尔。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首都迁至安卡拉。<br><br>托普卡帕宫,又称老皇宫,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皇宫,帝国灭亡后于1924年成为博物馆。老皇宫占地70万平方米,四周有5公里长的宫墙环绕。共有 7座大门,4 座朝陆地,3 座朝向金角湾。由四个庭院和大量屋宇、殿堂组成,融合了拜占庭、塞尔柱和奥斯曼等多种风格元素。如今老皇宫只有部分建筑和展馆向公众开放,实际上设有圣物馆、珍宝馆、兵器馆、御衣馆、皇家织物馆、瓷器馆、文书馆等众多展馆。<br><br>老皇宫面积很大,如果细看估计需要半天到一天,导游粗略讲解后只给我们留下1个多小时,而且是自由参观。结果我俩只能有选择地跑马观花,多数景点只能拍外观,因而遗漏不少重要内容。<br> 帝王之门,又称作苏丹之门,是从南面进入皇宫的第一道大门。1478年落成,在十九世纪又以大理石覆盖表面。巨大的石门突显其防御功能,中间的拱门是高大呈圆顶的通道,顶部刻有金箔的奥斯曼文字,包含古兰经经文和两位苏丹的图拉。(注:图拉,又称花押,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独有的书法签名或印章,是苏丹统治的象征。)<br> 崇敬门,是托普卡帕宫的中门,第二庭院的入口。两座八角形的尖塔,建筑结构与拜占庭建筑相似。拱门顶部刻有宗教铭文和苏丹的图拉。不论是帝国官员还是外国使节经由崇敬门入内,都须下马步行,只有苏丹才可骑马。<br> 正义之塔,位于帝国议会与后宫之间,据传是宫内最高的建筑物。正义之塔象征苏丹反对不正义行为的决心,让远处每一个看到正义之塔的人都感受到苏丹的存在。 帝国议会,是帝国大臣们举行会议的地方,由大维奇尔、维奇尔和其他奥斯曼帝国领导组成,其建筑和装饰极具特色。<br> 帝国议会一般每周举行四次会议(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一和星期二),在清晨早祷后召开。会议普遍会持续到中午,与会者在议会内用膳后便开始听取请愿。“请愿” 为民众提供了一种参与政治的途径,对帝国的行政机构和官员起到了监督作用。<br> 有意思的是,苏丹和太后是透过金框窗户跟进会议,当苏丹敲击窗框或拉起红帷时,会议便暂停,苏丹遂传召维奇尔们逐一进入觐见大殿听取意见。<br> 觐见大殿,又称请愿大殿,苏丹会在这里有篷的王位上接见维奇尔、官员或外使,听取意见。然后按他们的表现进行赏赐,表现最差的官员,苏丹会让聋哑的宦官勒死他们。所以,官员进入觐见大殿述政往往提心吊胆,不知能否活着出来。 恩德仑图书馆,又称穆罕默德三世图书馆,是十八世纪奥斯曼建筑的佳作,建筑表面以大理石构成。馆内主要收藏神学、伊斯兰法令及其他奥斯曼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托卡比手稿,是伊斯兰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时期的古兰经复本。<br> 阳台清真寺,马哈茂德二世按照帝国风格建于19世纪,供索法奥卡伊军团使用。<br> 在此可鸟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全景,对面是伊斯坦布尔的亚洲部分。 开斋亭,在此观可赏金角湾风光,是首个结合中国和印度特色的奥斯曼建筑。也称为“月光照耀之地”,苏丹在斋戒月赖买丹月的日落后常在亭下开斋。向群臣散发金币等恩赐活动,也在这里进行。<br> 巴格达宫,小巧玲珑,是传统宫廷建筑的一个实例。外表由大理石、斑岩、蛇纹石构成,镶嵌大理石的柱廊为开罗马穆鲁克风格。自十八世纪初起,巴格达宫作为私人宫殿的图书馆使用。<br> 埃里温宫,规模也较小,用于宗教静修。<br> 吉兆之门,为第三庭院(内宫)的入口。第三庭院主要是皇宫的住宅区,没有苏丹的准许任何人不得擅入。<br> 阿加斯清真寺,是宫内最大的清真寺,建于十五世纪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位于第三庭院的对角线上,使阿加斯清真寺的米哈拉布(壁龛)遥对麦加。1928年,恩德仑图书馆的书籍转移到这里,共收藏了13,500份奥斯曼帝国所得的土耳其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希腊语手稿。<br> 此图右面为割礼殿,供年轻王子进行割礼之用,割礼是穆斯林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习俗。其左面是私人宫殿,建于苏丹穆拉德三世时期,是苏丹处理政务的地方。 装饰繁复精美的穆斯林风格墙壁、门窗和凉亭,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我在西班牙参观阿尔罕布拉宫时,就曾深感灿烂的穆斯林文化是世界文化之林中值得敬重的一枝奇葩。 如今,私人宫殿的圣物馆里收藏展出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些圣物,这是先知默罕默德的脚印。(注:穆罕默德得到天使启示,创建和传播伊斯兰教,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伊斯兰国家,对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br> 先知默罕默德的一颗牙齿。为了争取麦加的生存空间和资源,穆罕默德曾带领穆斯林与多神教徒进行了多次战斗,据说这颗牙是在一次战斗中被打掉的。 先知默罕默德的一只凉鞋<br> 这个箱子里装的是先知默罕默德的准则(Standard),其内容包括穆斯林的信仰与虔诚、品德与道德、领导与智慧、家庭与社会关系等。 箱子里是先知默罕默德的一件开衫。阿拉伯诗人Ka'b bin Zuheyr 曾对伊斯兰教持怀疑态度,后在其兄弟劝导和内心感悟下发生了改变。他前往麦地那见到穆罕默德后表示臣服,并朗诵了一首名为《Banat Su'ad》的长诗,表达对穆罕默德的赞美以及自己对伊斯兰教的皈依和忏悔。穆罕默德被他的诗歌和转变所打动,将自己的开衫送给了他。此事在伊斯兰教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被视为体现先知穆罕默德对信徒的宽容和接纳。<br> 在圣物馆里,24小时有阿訇轮流吟诵古兰经,穆斯林相信这对文物展品有防腐保护作用。<br> 圣索菲亚教堂,是伊斯坦布尔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最精美建筑物之一,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命运伴随这座城市的风云变幻多次变化,在拜占庭帝国时期曾是宫廷教堂、东正教中心,新登基的皇帝都在此加冕;奥斯曼帝国时期,被改为清真寺;1935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被改为博物馆;2020年7月,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裁决,再次改为清真寺,更名为“阿亚索菲亚清真寺”。<br> 阿亚索菲亚清真寺南面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在拜占庭帝国时期曾是城市的体育和社交中心,这里分布着不少历史建筑。接近傍晚时分我们向蓝色清真寺走去,图中只见远处一座清真寺在彩云映衬下美不胜收。据查那是塞扎德清真寺,19世纪为了纪念先知默罕默德的曾孙女塞扎德・苏丹而建,她是伊斯兰教中一位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br> 德国喷泉(German Fountain),途中另一个小景点。其实它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喷泉,而是一种供水设备,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有个大欧诺佛喷泉,也是这种样式,它是城市居民的水源。德国喷泉为奥斯曼帝国时期德国政府赠送,见证了两国的交往。该喷泉为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十分精美,是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地标性建筑。<br> 蓝色清真寺,本名 “艾哈迈德苏丹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始建于1609年,历时7年完工,是奥斯曼帝国时期最为豪华气派的清真寺,也是那个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400多年来历经数次大地震安然无恙。其外观造型独特,6个高高耸立的宣礼塔分三排对称立于长方形寺院的四角和中腰,其圆顶层层升高,主殿的大圆顶周围环绕4 个较小的圆顶和30个更小的圆顶。<br> 寺外的水龙头下,几位穆斯林正在进行入寺前的净礼,净礼包括洗手、洗脸、洗臂、洗脚等。净礼在伊斯兰教中有重要的宗教意义,被认为是一种身心的净化,以保持清洁和虔诚的状态去进行宗教活动和祈祷。游客在进殿前,也必须在门前脱鞋,妇女衣着尤其有要求。<br><br> 宽阔的内殿广场为正方形,可容纳5000人同时做祈祷。广场中央也有个净礼用的喷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是清真寺内部的一个重要装饰元素。<br> 中央穹顶直径达27.5米,气势恢宏。穹顶内部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和阿拉伯书法,这些装饰以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与周围的蓝色瓷砖相互映衬,显得华丽而庄重。金色的阿拉伯书法《古兰经》经文,不仅具有装饰性,更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神圣与庄严。<br> 34个小穹顶与中央大穹顶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小圆顶的装饰风格与中央大穹顶相似,但图案和色彩相对简单一些。<br> 蓝彩釉贴瓷是蓝色清真寺最为著名的装饰特色,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的蓝彩釉贴瓷达2万多片,以白色为底,刻着丰富的花纹和图案。当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窗投射进来时,瓷砖上便散发出奇妙的蓝调色彩,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br> 支撑中央大圆顶的4根大理石圆柱直径达5米,需10多人才能合抱。立柱的柱身有明显槽纹,柱头装饰精美,以蓝底金字书写阿拉伯文,柱身则是黑底金字阿拉伯文,为整个清真寺增添了艺术氛围。<br> 公元 330 年罗马帝国迁都拜占庭城,更名君士坦丁堡。为了美化新首都形象,君士坦丁大帝和他的继任者,特别是狄奥多西大帝,先后将来自帝国各领地的艺术品运到君士坦丁堡,于是有了广场上的两个方尖碑和一个蛇柱。狄奥多西方尖碑,公元 390 年狄奥多西大帝获自埃及卡纳克神庙,原高约30米,由于运输中损毁,只剩上端18.54米,加上后建基座,总高25.6米。碑身四面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记述图特摩斯三世的伟大军事胜利。<br> 白色大理石基座四面的浮雕,刻画了狄奥多西的四个场景:观看赛马,给获胜者奖赏,主持竖碑仪式,接受他国朝贡;基座上的铭文记录了立碑的原因。 君士坦丁方尖碑,是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罗格尼图斯为了纪念他的祖父巴西尔一世贝斯雷奥斯,于公元10世纪建造。碑高32米,碑身外原来镶嵌镀金青铜浮雕,描绘巴西尔一世的胜利。这座方尖碑因独特而华丽的造型,成为广场的地标。可惜公元13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侵入君士坦丁堡,镀金青铜浮雕被拉丁军队洗劫并熔化,仅存核心石柱。<br><div><br></div><div>两座方尖碑之间的蛇柱(麻花状金属体)古老得多,是来自古希腊,为纪念公元前479年希腊在特尔斐古城对波斯的胜利而建造,为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普拉提亚三脚祭坛的一部分,原高8米,由3条互相缠绕的蛇组成,3个蛇头顶着一个金碗。也在第四次十字军征战期间,金碗被盗,蛇头不复存在,只留下了残缺的柱身。<br></div> 伊斯坦布尔大巴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室内集市之一,始建于1455年。大巴扎采取全封闭式设计,占地30万平方米,室内约有65条街道,4400多家商店,出入口达26个之多,街道纵横交错,宛如迷宫。主要的两个门是奴鲁奥斯玛尼耶门和贝伊扎德门,贝伊扎德大门的横匾上,由苏丹阿布都哈密德二世亲笔书写着 “真主喜爱经商的人”。我们是从奴鲁奥斯玛尼耶门进出的。<br> 第一印象,这里更像一个大商场,建筑很有特色,规整的商店鳞次栉比。据介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br> 第二印象,感觉怎么大多数店铺是卖金银珠宝?这可能与我们进入的门有关,而且我们只是逛了很小的区域。 一家金店橱窗里这尊塑像很有意思,据查她是正义女神忒弥斯。她的眼睛被布蒙住,象征公正无私。左手高举天平,代表公平和衡量。右手持宝剑,象征权力和法律制裁。宝剑上缠绕的蛇,象征智慧。脚下踩的书籍,代表法律条文和法典。金店摆放这尊塑像,显然是传达公平、公正、诚信和合法经营的理念。<br> 这样的纪念品店是我们有兴趣的,可惜只看到一家。其实我逛大巴扎也不是为了购物,主要是想拍点人文场面,结果因失望提前退场了。<br> 大巴扎一旁的奴鲁奥斯玛尼耶清真寺,在建筑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奥斯曼帝国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巴洛克风格清真寺,它是帝国晚期建筑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例证,反映了当时奥斯曼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的融合。该清真寺始建于1748年,用时7年建成,为苏丹马哈茂德一世为纪念其登基下令修建。<br> 清真寺的正面有一个宏伟的拱门,拱门上方用精美的《古兰经》经文书法装饰。其外观装饰颇为华丽,采用了大量的雕刻和书法艺术。 巨大的蓝色织花地毯上方,宏伟的中央穹顶居高临下,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地毯上几位穆斯林面向正前方的米哈拉布(壁龛)跪拜祈祷,半圆形的米哈拉布朝向遥远的麦加,供伊玛目带领信徒礼拜;穹顶内部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古兰经》经文书法,墙壁上也有大量的金色书法装饰。<br> 离开伊斯坦布尔,我们南下来到爱琴海滨的以弗所古城。以弗所,虽然我们看到的已是一片废墟,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希腊、罗马古城,是值得浓墨重彩介绍的一处世界遗产。以弗所在公元前10世纪由雅典殖民者建立,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达到繁荣巅峰。它是古罗马帝国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亚细亚省的首府和罗马总督驻地,被誉为“亚洲第一个和最大的大都会”。公元六世纪因入海口逐渐被淤泥填塞,以弗所赖以生存的海洋贸易遂告终结,加上地中海沿岸频发的地震,这座《新约·圣经》中出现过的城市,最终沦为一片大理石废墟。<br><br>传说耶稣门徒圣约翰受耶稣托付照顾圣母玛利亚,耶稣升天后,圣约翰和圣母玛利亚便迁徙到以弗所。圣约翰在以弗所撰写了《圣经.新约》中的部分章卷(启示录),并在这里去世。经1890年对以弗所遗址不远处一座山坡上的发掘和考证,印证了圣母玛利亚居住过的小屋和她在此度过晚年的事实。以弗所作为基督教圣城的地位,也曾促进了其繁荣。<br><br>按:称以弗所“亚洲第一和最大”是罗马人坐井观天,其实相同时期的我国长安,在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都会。<br> 在以弗所古城郊区,一片所剩无几的废墟上,立着考古人员用残件垒砌的一根石柱,这里曾经是罗马时代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据记载,神庙长约130米,宽约67米,其规模是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四倍 ,全部采用大理石,建造时间长达120年。它有127根高20米直径1.8米的大理石柱,正门入口处36根石柱及其柱基上刻有精美雕塑。<div><br></div><div>阿耳忒弥斯神庙作为供奉这位女神的首要神龛,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宗教活动中心,也经常出现在古希腊的文学、诗歌和艺术作品中。公元5世纪初以弗所被东罗马帝国占领,奥德修斯二世将神殿视为异教徒聚集场所,下令彻底拆毁。从此,这座伟大的建筑奇迹从世界上永远消失了。(因我们没机会去,此图来自网络,谨此致谢。)<br></div> 阿尔忒弥斯神庙遗址在19世纪开始考古发掘,由于主要由大英博物馆资助,很多出土文物至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内。20世纪80年代,土耳其考古学者在遗址3米深处又发掘到上百件重要文物。阿尔忒弥斯雕像,她在神话中掌管狩猎、丰产与孕育,由于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生育率低,她就成了古老的原始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的集合体。这尊雕像是世界上发现的所有阿尔忒弥斯雕像中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尊,现存于以弗所考古博物馆,何时发现没有记录。(此图来自网络,谨此致谢。)<br><br> 19世纪以来,已挖掘出的部分呈现出以弗所古城的一角。虽然这仅是城市的一小部分,但是两公里长古老街道上的断垣残壁、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像和雕花装饰已经令人感叹,两三千年前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创造了多么辉煌的文明。<br> 图拉真喷泉,被誉为以弗所古城最美建筑之一,公元2世纪由以弗所一位富人捐赠建设,以向阿尔忒弥斯女神和罗马皇帝图拉真致敬。其顶部呈三角形,对称布局,以中央水池为中心,两层的科林斯式柱廊在三面环绕喷泉,其间装饰众多精美雕像;位于中央水池出水口上方是巨大的图拉真皇帝雕像,脚踩地球仪,上有铭文 “我已经征服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它就臣服在我的脚下”。图拉真喷泉的存在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繁荣和发达,它不仅是城市的水源供应地,也是人们休闲、社交的地方。<br> 哈德良神庙,被誉为以弗所古城最美建筑,公元2世纪为纪念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的哈德良皇帝而建。它是典型的柯林斯式神庙代表,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融合了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特点,展现了罗马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准。柯林斯柱式是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中最华丽的一种,其特点是柱头上有精美的毛茛叶雕刻和涡卷装饰,使整个建筑显得优雅而富有生气。<br> 神庙有4根科林斯石柱支撑的拱门,拱门中间刻着胜利女神耐克,她护佑着海员和商人;第二道拱门上则是蛇发女妖美杜莎,取其强悍特质来吓阻邪灵,保护神庙。<br> 拱门两侧的带状雕刻中还有以弗所创建者安德罗克洛斯的雕像,安德罗克洛斯是雅典传说中国王科德鲁斯之子,遵从神谕创建了以弗所。内墙廊柱上遗留着不同神话人物的雕刻,一侧属于希腊时代风格,另一侧刻画着亚马逊女人国的人物。亚马逊女人国的故事是希腊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在这里也有借其守护神庙、抵御邪恶的期望。<br> 胜利女神耐克雕像,原来位于大力神海格力斯门的纪念性拱门上,该拱门通往以弗所市中心。胜利女神耐克在希腊神话中占据重要地位,代表胜利与荣耀,激励人们在战争、竞技、生活等各方面追求成功。1971年,美国耐克公司创始人之一杰夫・约翰逊在为新产品起名字的时候想到了这位胜利女神,于是耐克(Nike)品牌由此诞生,其品牌理念也蕴含着追求胜利、不断超越的精神内涵。<br> 赫拉克勒斯门,建于公元4世纪后半叶,是一座两层结构的凯旋门形式的建筑。此门特意设计得较为狭窄,其目的是阻挡从马格尼西亚门而来的马车等车辆进入城市的上城区,使上城区仅供行人通行。如今留存门侧壁的柱子,柱子上方曾有一个拱门,两根柱子上都装饰着古希腊神话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雕像,雕刻展现了当时精湛的雕刻技艺。<br> 罗马公厕,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冲水马桶”。通常采用长排的大理石或木质座位,上面开有一个个洞作为便坑,规模可达数十个之多。下面用石头砌成两三米深的沟渠,有流水可以及时将秽物冲走。公厕内一般会有水池或水道,有包着海绵的小木棍用于擦屁股。城市中心或较豪华的公厕,还配备有地下加热系统供冬天取暖。因此,罗马公厕成为了当时的社交场所之一,政治家甚至在此发表演说。罗马公厕只对男人开放,而且因为收费,如厕者主要是富人。罗马公厕反映了当时在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较高水平。<br>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两三千年前的以弗所古城,居然在地面和墙壁装饰上采用了马赛克工艺。其应用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建城后的古希腊时期,当时的马赛克较为简单朴素。在古罗马时期,马赛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从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弗所古城的马赛克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准,被大量应用于公共建筑和贵族住宅的地面、墙壁装饰,色彩和图案也更为丰富复杂。<br> 塞尔苏斯图书馆,是一座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迹。建造者是罗马亚细亚行省著名省长尤利乌斯・塞尔苏斯的儿子安奎拉・塞尔苏斯,于公元二世纪为纪念其父亲而建,就建在父亲的陵墓之上。建筑主体为两层大理石结构,高耸的爱奥尼亚式门柱是显著特征,远看如宫殿般高大宏伟。图书馆在鼎盛时期藏书达到约1.2万册,是拜占庭时代世界三大图书馆之一,以弗所高度发达的文化令人惊讶。<br> 图书馆正面原有八座塑像分上下两层排列,如今仅存下层四座女神像,分别代表善良、思想、知识与智慧四种美德。雕像栩栩如生,显示出古罗马时期高超的雕刻技艺。<br> 马祖斯和米斯里德特门,是图书馆隔壁以弗所集市的大门。建于公元40年,是马祖斯和米斯里德特二人献给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屋大维的建筑。他们原是屋大维皇帝的奴隶,皇帝赐予他们自由并派他们到以弗所当官,二人后来成为富人,为了感恩建造了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大门。<br> 以弗所集市,坐落在从塞尔苏斯图书馆到大剧场的道路一侧,是当时城市商业活动的核心地带。集市呈方形,边长约100米,其北部是开放的,另三面建有柱廊,柱廊旁边还各建有两排商店 。集市始建于希腊化时期的公元前3世纪,随着城市繁荣而不断发展壮大,后来不仅是各行各业的交易场所,也是社交、娱乐等社会生活的重要空间。<br> 在图书馆通往大剧场不远处路边,在大理石路路面上刻有一个脚印,匪夷所思的是,那是世界上最早的妓院广告。脚印是用于检测是否为未成年人,只有脚印大小合格的人才能进入妓院;据说附近还有一枚金币和一个女人头像,前者表示付费才能享受服务,后者代表提供女性服务。广告反映了当时罗马社会开放的风气,商业繁荣带来人员流动和思想交融,性交易以较为公开的方式存在。有意思的是,妓院与塞尔苏斯图书馆之间有一条地下密道相通,既方便了客人往来,又照顾到了客人的隐私。<br> 大剧场,坐落在集市附近的山坡上,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的希腊化时期,从公元41年到公元117年间,罗马人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扩建。大剧场依山而建,呈环形,气势磅礴,可容纳约2.5万名观众,是当时小亚细亚地区最大的剧场之一,即使今天看起来也令人十分震撼。这里曾是以弗所居民观看戏剧、听音乐会、举行公共集会和宗教仪式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巧妙的声学设计,使得顶层观众也能清晰听到舞台的声音。这座大剧场,是古希腊和罗马时期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可惜我们去的那天没有开放,只能从铁栅栏门缝里管中窥豹。(此图来自网络,谨此致谢。)<br> <p class="ql-block">离开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古城遗址,我感触良深。公元前6世纪以弗所成为小亚细亚的贸易枢纽,我国处于百花齐放的春秋时期;前334年,以弗所被纳入希腊帝国版图,我国处于变法图强的战国时期;以弗所在古罗马时期繁荣发展,我国处于大一统奠基和巩固、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秦汉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相同时期,中华民族在自己的疆域内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其间虽有北方民族几次入主中原,但结果都是被强大的中华主流文化所同化,中华文明从未间断。但是,这也造成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僵化、闭关锁国,致使在近代落后西方,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弗所继承了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政治传统,见证了多种文化、思想和宗教的交汇融合,以其辉煌的建筑、繁荣的贸易和发达的文化展现了巨大的文明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索以弗所古城曾经的繁荣,回顾我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对比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启示我们: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环境。</p> 摄影器材:华为Pura 70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