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董春玉先生用翡翠完成的又一艺术精品。正面深雕东坡先生览书之景,背面影雕先生提笔作词之形。前为因,后为果;前为静,后为动;前为深,后为浅;前为知,后为行。明因果,知深浅,随动静,合知行,世之大道也。<div><br></div> 雕刻苏东坡首先需要确定他的形象,被贬黄州的苏轼,人到中年,头戴东坡帽,身着宋代服,粗缯大布,潇洒从容,不在庙堂,却无官自威。<div><br><div> 苏东坡的相貌,唯现存镇江金山寺,由宋代画家李公麟为他画的肖像较为权威。公元1101年,65岁的苏轼获皇帝特赦,从虔州(江西赣州)出发,六个月后,路经润州(江苏镇江),重游金山寺, 看到好友李公麟留下的《东坡画像》,感慨万分,于是提笔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李公麟是苏东坡的好友,与先生交往二十多年,此画被认为最贴近苏东坡的真实面貌。</div></div><div><br></div> 赵孟頫宋末元初之人,他画的东坡画像,也被后人推崇为接近苏东坡面貌的作品。 吾观石雕,董大师必定研究过两幅画像,且加上自已的灵感,创作出苏东坡的形象。我以为,相貌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表现苏东坡的气质才是最重要的。什么东西才能表达出苏东坡的气质,体现他的满腹才华?这是考验创作者底蕴的地方。董大师设计了东坡阅览群书的场景,与大多数雕塑作品不同,座而阅览,正应了东坡先生自己的那两句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出苏轼《和董传留别》)。被贬黄州,生活窘迫,怒马鲜衣早已不在,然读书之态,让文人气质扑面而来。场景替代了无数刀技,正可谓:雕无琢气。 中华文明的表达,讲究留白,有物理层面的,更有精神层面的。玉雕《苏东坡》虽无画面上的留白,却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细心者会发现,苏东坡手捧的是《汉书》,中华古籍何其多,为何选择《汉书》,只因东坡先生自幼熟读《汉书》,其内容影响了他的一生。苏辙(苏轼之弟)为其兄写的墓志铭中记载,【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辙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待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之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坊间流传苏东坡抄书的故事,出自南宋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一次友人朱载上拜访苏东坡,等待许久,先生才出来,解释说刚才在做“日课”,就是抄写《汉书》。载上不解,如先生这等聪慧之人,怎需抄书?东坡答曰:《汉书》已抄三遍,各段文章,初以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先生让载上举题一字,应声吟诵百言,竟无一字之差。可见苏东坡对《汉书》之喜爱,学习之勤奋。我以为,此处也是”留白“,可否称其为“留意”。<b></b> 作品已经达到传神的境界,观玉雕可领略一二。东坡先生左手捧著《汉书》,目光专注,读到妙处,右手停顿,仿佛忘记捋髯;面部略带兴奋,嗯!所言极是。一代大儒阅卷之神态显现无疑。不同的人会有各异的感受,这是精神空间留白的妙处。 以相机和手机从不同角度拍摄作品,供诸友观赏。 <b>相机拍摄</b> 背面更像是在玉石上绘出的一幅画作。苏东坡双目微闭,胸有成竹,充满自信,提笔作文,于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随笔而生。<div> 东坡提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div><div> 东坡提笔:“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div><div> 东坡提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厥,今夕是何年?……”</div><div> 东坡提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iv><div> 东坡提笔:“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div><div><br></div><div><br></div> 调整相机参数,玉雕照片呈现出苏东坡挑灯夜读的场景。 <b>挑灯夜读</b> 手机拍摄 背面采用影雕工艺,经过水磨抛光后,在磨光面上把雕琢图像的轮廓描绘出来,再根据黑白明暗成像之原理,用特制的合金钢头工具,通过调节针点疏密、粗细、深浅和虚实表现出场景和人物。影雕需要雕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把握恰到好处的雕刻力度。真是,能够表现生动的技艺,必有掌握的难度。为董大师点赞! 翡翠玉雕《苏东坡》,无疑是在前人艺术佳作基础上的又一次绝妙的创作。<div> 无论是绘画、雕塑、影视,还是玉石雕刻,在人物刻画上存在三种境界,一为形,二为情,三为传神。我无意评述漫画、变形等艺术作品,只局限在写真的小范围。画鬼容易,画人难,刻画人物,首先要像人,这是形真;再高一点,就是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有了情,人就活了,妄称为情切(切合实际);最高的境界是传神,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有多少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一个眼神,一个不起眼的肢体动作,表达着爱、恨、情、仇……,没有对生活的细微观察,没有高超的技艺,作品就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认为,董春玉先生的人物玉雕跨入了这个境界。</div> <div><br></div><div><b>人们心目中的苏东坡</b></div> 随着国人文化素养的提高,喜爱苏东坡的人越来越多。我和老伴,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沿着苏东坡的足迹自驾游,看到很多描绘苏东坡形象的作品,与诸君共赏,挂一漏万,多多包涵。 <b>绘画</b> <b>雕塑</b> <b>苏东坡足迹图</b> <div> 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古称密州),苏轼不少著名作品出自密州。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div> <b>超然台</b> <b>湖北黄石东坡公园</b> <b>徐州云龙湖</b> <b>今日赣州</b> 八景台公园 <b>八景台</b> <b>凤翔东湖</b> 西湖看水,东湖看柳 <b>宜兴东坡书院</b> 传说东坡家人用的饮水井 <b>河南郏县三苏纪念馆</b> <b>三苏墓</b> <b>惠州东坡祠</b> <b>四川眉县三苏祠</b> <b>四川眉县王弗墓</b><div><b><br></b></div><div><b> </b> 苏东坡为悼念王弗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被世人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div><div>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div><div> 情深意切,感人肺腑。</div><div><br></div> <b>苏轼木石图</b> <b>《赤壁怀古》碑帖</b> 主席手迹复制品 <b>原石</b> 作品《苏东坡》原石出自缅甸帕敢东北部莫湾河流域场区,莫湾基是缅甸八大敞口之一。原石属莫湾基乌沙皮壳石料,种水细腻,主要是白肉为主,带飘绿。玉料器型为长方形,打灯透过皮壳,可以看到玉料的肉质和厚度,是不可多得的干净玉料。雕刻人像对原料的要求非常高,料子要器型规整,纹裂少,肉质细腻,颜色干净不能太花。<br> 感谢专业人士刘静和王佳对本文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