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子牙河两岸的十里八乡无人不知,“华廊窖”酒厂老板姓杨,官称“老杨”。</p><p class="ql-block"> 如若说起“老杨”来,还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是发展民营经济的领先人物了。因年龄工作关系,与“老杨”的直接“面对面接触”,并得以了解其人其事,还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不久,他刚刚着手创办酒厂的时候,想来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当年年界花甲之年的“老杨”,不但个头高、腰板直,说话声音也洪亮;开口说话极富磁性和感染力,凸显北方人的开朗与豪放;进机关单位找人办事,只要是乡里乡亲的“免字辈儿”,一律直呼其名,从不加带让人听着“酸腐味儿”十足的官场名,带给人的感觉很是朴实和亲切。</p><p class="ql-block"> 做为县域职能部门一员,清楚记得,因于传统酿酒需要消费大量粮食,国家对酿酒行业的审批十分严格。创办酒厂需要“跑部进京”,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并颁发“许可证”后方可生产和经营。因而, 多少年来,让不少跃跃欲试、打算着重拾地方传统酿酒产业的企业家在严格的审批条件面前望而却步。可“老杨”就不信这个“邪”。——国家对以粮食为原料酿制白酒有限制,那么就利用地方盛产“金丝小枣”的资源优势,研究尝试以“金丝小枣”为原料进行酿制。真可谓独辟蹊径,独开以“金丝小枣”酿制白酒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的“老杨”,做为一名颇具影响力的县市人大代表,不少的时候,无论是参加会议,还是去政府部门申请创办企业,都不会忘记把在历史上有名的“大城”三宝”(烧酒、驴肉、大火烧)挂在嘴上。个中缘由,还是到具体实施报批建厂时的言谈话语中才使人明白过来。原来,早在中晚清直至民国时期,在分布于子牙河两岸的酿酒作坊中,“老杨”的祖辈就是远近闻名的“老烧酒”酿制“手艺人”,他家酒作坊酿制的烧制白酒,以浓香、醇厚、柔绵闻名乡里,远销方圆百里之外。只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造成分布于子牙河两岸的上百家酒作坊被迫停产关张,直至造成大城县传统老烧酒在县域内消声断档。毋容置疑,在“老杨”的骨子里,一直保有着上几代人的酿酒“基因”,一直保有着通过发展地方传统产业,进而发展地方经济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 “老杨”对发展传统酿酒行业的多年执着,在县有关主要领导的脑海里形成深刻印象,专门委派一名具有“上引下联”能力的“挂职”科技副县长与老杨一起“跑部进京”、联系科研机构,共同谋划“建厂”事宜。印象中的县长文质彬彬,没有一点“官架子”,不少的时候会和“老杨”一起到下级单位共同商讨创办酒厂的报批事项。按“老杨”的话讲,科技县长是一个为企业办事的大好人。</p><p class="ql-block"> 无疑,地方政府的支持,国家的许可,又为“老杨”搭建了一个可供发挥的人生舞台。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锲而不舍,金石可缕。</span> 通过采风活动知道,“老杨”的酒厂,已经发展成为建有上百个大型原料发酵池,建有一个几千平方米的大型贮藏地窖,兼备现代与传统酿酒工艺的酿酒企业了。随着行业认可度的逐年提高,还获得过不少的国际、国家行业奖项呢。</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回农村老家,和“老杨”的一个同乡同邻的亲戚在村旁的子牙河边,谈起“老杨”的酒厂,谈起“老杨”来。 说“老杨”还不“死心”,还有倚据现有生产条件,恢复生产 大城“传统烧酒”想法,到时候将以高品质的纯粮烧酒,廉价的包装供应给乡亲们“玩味”和“品尝”。 </p><p class="ql-block"> 站立在村后古老的子牙河大堤上,和乡邻一同回顾历史,仿佛又让人闻到了子牙河两岸曾经有过的酒香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