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行二:从田螺坑到塔下村

丘陵

<p class="ql-block">11月23日继续游览南靖土楼。首先看的是书洋镇上坂村的田螺坑土楼群。它座落于海拔787.8m的狐岽山半坡上。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和首批景观村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福建土楼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上观景台俯瞰,青绿群山环抱中的五座土楼,形态大小各异,高低错落有致,如奇花盛放,又如民间所说,像世界建筑文化盛宴中的“四菜一汤”。我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赞道:“步步相携望景台,方圆楼顶似花开。溪村错落梯田绕,无限风光扑面来。”说这群楼为“世界建筑奇葩”。</p> <p class="ql-block">土楼群中间一座方形楼叫步云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方楼左上方圆楼是瑞云楼,建于1936年。方楼右侧圆楼叫和昌楼,重建于1953年。方楼左侧圆楼为振昌搂,建于1930年。方楼下面椭圆楼建于1966年,名文昌楼。另外和昌楼下方有宗祠“江夏堂”。</p> <p class="ql-block">从观景台下来顺路先看和昌楼。它是田螺坑黄氏祖先百三郎靠放母鸭发家后,在风水师指点下建的第一座方形土楼,时间是元末明初的1354年,1936年毁于战火。看来风水师靠不住。1953年在原址改建成三层圆楼。</p> <p class="ql-block">楼内充满生活气息,底楼经商,或办餐饮,或卖土特产,或售旅游纪念品如土楼风景画等。我见到的卖画人就是作画人,基本使用丙烯颜料作画,特别是椭圆形原木板上的土楼风景画,很有特色,可惜问津者寥寥(下图下)。拍完照才发现“禁拍”警示牌,幸好画家也没干预。</p> <p class="ql-block">步云楼是楼群中心,由黄启麟建造,占地1050㎡,3层高11.53m。因随倾斜地势而建,一层前低后高,从大门到对面主堂要上三级台阶,给人步步高升的感觉。这正是此楼的特点和命名的由来。二、三楼为水平。</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楼群中心,又建得最早,游人最多,显得更兴旺。我们与一位卖本地茶叶和土楼纪念品的大姐交谈。她不仅让坐还泡茶,说客家人好客,客来一定要先请喝茶。好意难却,我本不喝茶的也接二连三尝了几种。老伴对她摊上的土楼冰箱贴感兴趣,买了几块。</p> <p class="ql-block">这冰箱贴厚实,做工还算好。看到这些冰箱贴,想起90年代的一个政治笑话:70年代初美国卫星发现福建山区有许多不加伪装的导弹发射井,老美细思极恐,想尽办法侦察也不得要领。1986年老美发现中国的一枚1元普通邮票上印的“导弹井”竟是福建民居!现在的“四菜一汤”也成了2021年一枚特种邮票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楼一家的主人刚在走廊上用电饭锅把饭煮上,返回房间。见此情景不由得想起60年代我们“猪圈大楼”住户,也是在门前路边烧火做饭,端着饭碗串门,家家户户往来密切。因此我深信土楼环形通廊所产生的内聚力会远胜当年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出步云楼,进振昌楼。振昌楼也是3层,高11.53m。前面两楼未见门联,这楼一副门联:振纲常立正道,昌儿孙修善德。第一感觉文化氛围超过前两楼。</p> <p class="ql-block">主堂里田螺坑黄氏源流介绍,也是客家人的迁徙史。黄氏本于古黄国(今河南潢川境内),东周襄王3年(648B.C)楚灭黄国,子孙以国为氏,散居今豫东南鄂北一带(汉属江夏郡,故宗祠名江夏堂)。因战乱中原汉族南迁,经永嘉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变、南明危局和太平天国,1500年洗礼,终成成熟的客家族群。黄氏南迁始于黄巢起义,由黄惟淡率族人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由河南潢川迁福建邵武,其孙黄峭山(872-953)有胆略,应召入伍,屡立战功,895年升管江浙两广军务,次年因勤王有功,昭宗封其为工部尚书。907年唐亡,黄峭山弃官归隐,办书院教谕后人,成为邵武黄氏始祖。</p> <p class="ql-block">上图右为黄峭山画像。下图为黄峭山的三个夫人上官氏、吴氏和郑氏。共生育21子,成为客家黄氏中的一大旺族。田螺坑黄氏就是黄峭山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文昌楼,门上对联是:文运诗书明礼义,昌卜世代振家声。大概黄氏家族没料到刚用管文运功名的“文昌”星命名新楼,却迎来十年文化灾难的革命。</p> <p class="ql-block">文昌楼建得最晚,按原计划需要建楼的地方没有了空地,只有一块长方形晒谷场,这样在晒场上建了这个椭圆形土楼。谁知又意外产生了土楼群圆中有椭的视觉冲击效果。</p> <p class="ql-block">文昌楼里有好几家饭店茶馆民宿,因此卖旅游产品的摊点较少。饭店的餐桌大多摆在天井里,因此给人熙攘的拥挤感。</p> <p class="ql-block">瑞云是牡丹,瑞云名楼除美好企望外也有特色:每间房平面为扇形,似橘瓣围成一圈。当地俗称“斧头间”。</p> <p class="ql-block">楼内经商的特色是旅游纪念品为土楼模型,有单幢的有成群的。不过模型虽好,比画更不好携带,它们只能耐心等待天井里茶余饭后的游客,是否会多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离开“四菜一汤”到山下的下坂村看东歪西斜的奇楼裕昌楼。楼建于元代至大元年(1308年),占地2289㎡,高18.2m五层,底层墙厚1.8m,是世界最古老最大的土楼。</p> <p class="ql-block">建楼时为刘、罗、张、唐、范五姓合资共建,因而设5部楼梯,但出资不等,楼梯之间距离也不等。天井中心为单层祖堂,堂前地面拼花阴阳八卦也分为不等的5格。后来罗等四姓先后将所有部分卖给刘姓,成为刘氏土楼。</p> <p class="ql-block">祖堂有三门,正门“观音厅”说明供有观音像,因而是喜门,凡祈神祭祖和喜事均由此门进出。左侧一门“加冠”为生门,祈愿子孙平安升迁等由此门进出。右侧为办丧事进出的死门。</p> <p class="ql-block">最奇怪的是不知何时楼的三四层立柱发生顺时针倾斜,五层立柱逆时针倾斜,最大倾角达15º。坊间传说是建造时五姓轮流供工匠膳食,一次某姓忘了供给,工匠于是有意加长一寸下料,完工不久就慢慢倾斜。但700年来经无数次狂风暴雨地震山洪,斜楼始终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土楼歪而不倒除木结构为穿斗榫卯相连外还与土墙夯筑有关。土墙地基开挖成约1m的沟槽,夯实后才下地基石,并再砌成约2m高的石墙,用“三合土”粘合石块。三合土是就地取材的红土、水田下层粘土和细沙,有的还加老墙土、石灰甚至糯米羹、红糖和鸡蛋清以增强土的粘度和硬度。土墙三合土加卵石用夹板夯筑,还加木条和竹片作筋。房间抬梁的一头筑在墙里,土木浑然一体,因此楼房经地震上部立柱歪斜却有惊无险。</p> <p class="ql-block">此楼还有一奇,水井特多。除天井内公用水井外,后半部一楼各户也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井深约1.5m,口径约0.6m。用井台上的水瓢就可俯身舀水,水质良好。做生易的人家都在门外挂“免费参观水井”的牌子,以招徕顾客。</p> <p class="ql-block">离开裕昌楼去塔下村。山溪呈之字形穿村而过,山溪两岸峡谷幽深仅村庄谷底较宽,村庄两端为隘谷,因而自古用“两山夹水,铁扇关门”形容其险要闭塞。两处凸岸分别建圆形土楼,有太极意味,故有“太极水乡”之誉。</p> <p class="ql-block">顺昌楼是塔下村阴阳两极之一,初建于清初,1927年改成现在的样子,四层土楼。大门与我见过的土楼一样,不宽大,但石门框牢固,而且土楼一二层外墙不开窗户,以利防御。</p> <p class="ql-block">顺昌楼是楼包厝的双环,内环中心为祖堂。楼内好像没人做生意,全是住家,也与一般土楼功能相同,底层厨房,二楼库房,三楼及以上住人,年轻人住顶层。</p> <p class="ql-block">从顺昌楼旁边上坡就是全国文保单位德远堂——张氏家庙。张氏定居于此是明宣德元年(1426年),那时这台地叫张屋坪,后迁小溪边阶地上。相对于上面台地,客家话叫“踏下(下面)”后人为纪念先辈改踏下为塔下。家庙初建于明末,重建于乾隆廿五年(1760年),经多次修缮,最近一次是1993年。下图上,房屋右端是牌楼式大门,但并不高大。最引人瞩目的是家庙前左右两侧各12根巍然耸立的石龙旗杆。立杆是表彰有功名的子孙。有一家三代立5杆的,也有三人立1杆的。</p> <p class="ql-block">石龙旗杆高度超10m。底座为约1m立方体,各面雕花精细,旗杆分三段,下段方形,刻有立杆人姓名、辈分、学衔、官阶及立杆时间。中段圆形,刻形态各异的滚龙抱柱。上段圆形或多边形,顶端为笔尖或坐狮,分别表明竖杆者为文官或武官。三段间用磐石凿榫相接。第1杆立于乾隆37年(1772年)到解放时共立14杆。1978年立第15杆是华侨为百岁老母而立,这开了女性竖旗杆先河,也突出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第24杆是为泰国华侨慈善家而立。石龙旗杆的森林令人震撼,也彰显塔下张氏诗书传家的成就。与田螺坑“四菜一汤”相比,塔下的龙旗杆就是中餐必备的“筷子”,二者成为文化遗产的绝配!</p> <p class="ql-block">从德远堂下到溪边,发现村里小溪完全渠化,放荡的溪流变成有序的迭水小潭,水上建了不少石桥、水泥桥和跳蹬石,小溪两岸方形为主的土楼鳞次栉比。昔日封闭的山间小村,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p> <p class="ql-block">村里盛产茶叶、柿子和毛竹。塔下发展茶果生产与塔下华侨张荣汀(1896~1973年)密不可分,40年代他就从引进茶苗开始,用资金知识技术,支持和鼓励乡里开发茶山,解放后又向县内外184个乡镇赠送大量茶苗。1985年德远堂前为他树石龙旗杆,上刻:荣汀公造福桑梓,捐资垦植创办广达茶场,倡建曲江中学,困难时期进口粮油赈济乡亲,功德无量。现在塔下是漳州地区茶叶之乡和柿子生产基地。塔下晒秋也是很养眼的!</p> <p class="ql-block">离开塔下就算结束了南靖土楼之旅,该离开山区去看海了,那是海边的火山,下篇再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