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木公传记

林少礽

<p class="ql-block">处木公传记 </p><p class="ql-block"> 潭涌林氏,源远流长,系出闽省,以忠孝著称,为岭南地区之名门望族也,始祖清隐公,品德高尚,生九子,子孙蕃衍。处木公,为清隐公之四子。天资聪颖,性情温厚,为清隐公所钟爱。景泰元年(1450年),入读国子监,成为当时最高学府的学生。本文将详细记述处木公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国子监的学习经历,以及他所遭遇的历史风波。</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概述</p><p class="ql-block">国子监,是中国古代中央最高学府,设立于隋唐时期,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明代国子监位于北京,是朝廷培养高级官员和学者的重要机构。集聚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和教师,传授儒家经典、文学、史学等课程,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国子监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中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许多重要的典籍和文献都在这里编纂和保存。</p><p class="ql-block"> 明代初期,国子监的学生主要来自贵族子弟和各地推荐的优秀学子。景泰年间(1449-1457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朝廷出台了“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的政策,即多缴纳粮食者可获得国子监入学资格。据《明史·食货志二》记载,景泰年间入学费用最高可达800石米,最低300石米。成化年间(1464-1487年)则稳定在100石米。</p><p class="ql-block"> 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等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学校的日常事务。学生分为六堂,每堂有专人负责教学和管理。监生的学习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史学、文学等,考试严格,成绩优秀的监生有机会被派往各衙门历事,甚至参与朝政讨论。</p><p class="ql-block"> 景泰元年(1450年),处木公入读国子监,因其聪明好学,很快在学府中崭露头角。他在国子监的学习生涯中,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经典和各种学问,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之友。处木公在国子监的表现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才思敏捷,学识渊博”。</p><p class="ql-block">国子监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处木公曾被派往地方衙门历事,表现出色,受到了上级的嘉奖。他在历事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学会了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p><p class="ql-block">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政变,恢复朱祁镇帝位,史称“夺门之变”。于谦因权势过大且与石亨等人有矛盾,被诬陷为谋逆罪,最终英勇就义。处木公因在于谦案中,被石亨等人视为同党,亦受牵连,遭受不幸。家人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但由于距离遥远,只能在家乡修建衣冠冢,以寄托哀思。墓前石联曰:“万里收回勤事魄,千秋仰望报君恩”。处木公及族人忠君爱国之情怀由此可见。</p><p class="ql-block"> 成化初年(1465年),于谦案得以昭雪,受牵连者也得以平反。处木公的名誉逐渐恢复,然而,由于当时信息闭塞,清隐公及家人深知形势险恶,不敢贸然领赏。他们采取了低调谨慎的态度,尽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而未能得以追赠。尽管处木公在于谦案中不幸遇难,但他的精神和影响一直延续在家族中。</p><p class="ql-block"> 后来,圣上祈祷上苍,愿未得追赠者之族人免受虎祸、雷殃及瘟疫之害。据历代相传,此愿甚灵验,潭涌林氏一族相传的免用怕虎、怕雷、怕瘟疫就因处木公而来的,可见祖先遗恩泽及后人也。</p><p class="ql-block"> 处木公祖上堪称书香世家,父亲清隐公虽是当地的名士,产业颇丰,因出生于改朝换代的动乱年代,自己少受书卷之陶薰,因而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不惜重金延师督导子女。教授他们儒家经典和文学知识。处木公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好学的习惯。同时清隐公还注重培养子女们品德修养。常常教导他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以诚信之道立身处世。这些教诲对处木公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处木公兄弟九人,彼此关系和睦,互相扶持。《后汉书·列女传》亦有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此为人之本也。” 处木公不仅孝顺父母,还友爱兄弟,赢得了族人的敬重。他们兄弟在学习上相互切磋,在生活中互相关心。这种深厚的兄弟情谊,使得处木公在国子监的学习生涯中更加坚定和自信。</p><p class="ql-block"> 处木公 ,讳暹,字处木,号彦博,辈列潭涌二世,生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卒于天顺元年(1457),享年46岁。配慎行张孺人,生一子,乳名椿,讳桐,字孔蕃,乡饮宾。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坚韧。他在国子监的学习生涯中,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才华和勤奋,还体现了对家族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的忠诚。《左传》曰:“忠为令德。” 他以忠心为美德,始终坚守正义,尽忠职守。尽管在于谦案中不幸遇害,但他忠心报国的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诗曰:</p><p class="ql-block">一门忠孝古垂今,阙下家声载雅音。</p><p class="ql-block">求学安惊山阻道,怀才已觉志盈襟。</p><p class="ql-block">魂归万里身何寄,名炳千秋德自深。</p><p class="ql-block">自古青山忠骨在,惯邀明月共长吟。</p><p class="ql-block">时维甲辰孟冬</p><p class="ql-block">清隐公十八世孙少礽谨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