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祠初冬:岁月沉香处</p><p class="ql-block"> 太原的初冬,寒意未深,阳光竭力挥洒光芒。就在这样的时节,我走进了晋祠。这座承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建筑群,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静静屹立于岁月长河之畔。</p><p class="ql-block"> 它发端于西周,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自那时起,晋祠便成为晋地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历经多朝的修缮与拓展,融合了各时期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特色,恰似一座历史文化的熔炉,汇聚了周、秦、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p><p class="ql-block"> 从市区启程,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不多时便抵达晋祠。刚至大门前,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至。门额上的题字,笔法苍劲雄浑,似在悄然讲述岁月的悠长。</p><p class="ql-block"> 踏入晋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参天古木。初冬的风已吹落不少树叶,地上铺就一层绚烂的锦毯。沿着小径缓行,左侧的湖泊在阳光映照下波光粼粼。湖中的残荷,虽没了夏日的繁茂,却有着“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别样韵致。</p><p class="ql-block"> 行至金人台,四尊铁人威风凛凛,虽饱经风雨侵蚀,仍旧傲然屹立。那冷峻的面容、坚毅的神态,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古老园林。我轻抚铁人,感受着历史的温度与凝重。金人台见证了晋祠岁月的变迁,自北宋起,它们便矗立于此,默默注视着朝代的更替、尘世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所在。它坐落于高台之上,重檐歇山顶,气势恢宏。殿前廊柱上精美的盘龙雕刻,张牙舞爪,栩栩如生。走进殿内,宋代彩塑引人注目,色彩明艳,人物姿态万千。尤其是那几尊侍女像,或低眉浅笑,或凝眸远望,神态动作刻画细腻,仿佛能让人窥探到千年前宫廷中的生活场景。每一尊彩塑都似在无声讲述往昔故事,它们是宋代雕塑艺术的瑰宝,也是晋祠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展现。在宋代,晋祠作为祭祀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彩塑是当时人们对神灵敬畏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一侧的鱼沼飞梁,造型独特,犹如欲飞的大鹏。十字形桥身架于方形池沼之上,这种建筑形式在桥梁史上别具一格。站在飞梁之上,不禁慨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竟能构思出如此精妙的建筑。据载,鱼沼飞梁的形制在北魏时期典籍已有雏形,历经数代传承发展,在晋祠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模样,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演进的明证。</p><p class="ql-block"> 再往后,便是难老泉。泉水从地下涌出,清澈见底,初冬时节仍流淌不停。周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难老”匾额高悬亭上,字体刚劲有力。泉水叮叮咚咚,似弹奏着千年不变的乐章,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在诉说着晋祠的历史变迁。难老泉自古以来就是晋祠的灵魂,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的生命,更在晋地的文化传说与诗歌文学中留下璀璨华章。从《诗经·唐风》中的“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到后世文人墨客对晋祠难老泉的吟咏,这股清泉串联起晋地千年文化脉络。</p><p class="ql-block"> 晋祠的碑刻丰富多样,各种字体、各个朝代的碑刻让人眼花缭乱。有的碑刻字迹已略显朦胧,却更添历史沧桑之感。我在碑林间穿梭,逐一端详碑上文字,仿佛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碑刻记录了晋祠的修缮历程、祭祀活动,以及历代文人对晋祠的赞誉与感悟,是研究晋祠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漫步在晋祠,我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与历史对话,与岁月相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晋祠,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群落,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所散发的魅力将永远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珍惜、去传承。当我离开时,心中满是不舍与留恋,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重逢,再次感受那份岁月沉淀下来的宁静与深沉。</p> <p class="ql-block">在晋祠的怀抱中,金人台宛如一座历史的坐标,静静伫立。四方的台上,四尊铁人庄严肃穆,似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西南隅那尊北宋绍圣四年铸就的铁人,以其完好的姿态闪耀着金属的光泽,仿佛岁月的侵蚀对它也无可奈何,“宋朝的‘不锈钢’”之名,承载着后人对其工艺的惊叹。西北隅次年所铸之铁人,虽头为明代补造,却也无损其整体的威严,二者相对,似在交流着数百年间的晋祠故事。东南隅的铁人自北宋元佑四年便在此守望,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与晋祠的变迁。而东北隅民国补铸的铁人,虽年代稍近,却也融入了这片古老的氛围,续写着守护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它们曾被寄予风调雨顺的祈愿,在时光长河里,以钢铁之躯,经风雨洗礼,历战火纷飞,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守护着晋祠的神圣与安宁,让每一位前来瞻仰的游客,都能透过它们,触摸到历史深处那厚重而坚实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晋祠献殿,如一位低调而典雅的历史长者,静静矗立在这片古老的祠庙之中。它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岁月的车轮滚滚而过,虽历经明万历年间的修葺,却依旧保留着最初的古朴韵味。</p><p class="ql-block"> 作为供奉圣母邑姜祭品之处,它的规模不大,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却在简约中彰显出独特的建筑智慧。斗栱简洁明快,出檐深远飘逸,远观似一座轻盈的凉亭,散发着灵动之美;近看则内部规整庄重,秩序井然。令人惊叹的是,整座建筑未借助一枚钉子,仅凭卯榫工艺便将各个木构件巧妙相连,天衣无缝,这是古人匠心独运与精湛技艺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其梁架构造更是别出心裁,既节省了材料,又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难怪梁思成先生都对其称赞有加。而那通风透气的精妙设计,让献殿仿若一台“古代的冰箱”,在炎炎夏日能够有效保持祭品的新鲜,为祭祀活动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这座献殿,不仅是晋祠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长河中古人智慧的不朽结晶,它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着晋祠的变迁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无疑是晋祠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其庄严肃穆的气质与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它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悠悠千载岁月,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与人间故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从外观上看,其独特的“副阶周匝”制令人瞩目,四周围廊环绕,宛如忠诚的卫士簇拥着殿堂的神圣。而“减柱造”法的运用更是神来之笔,巧妙地减少明柱数量,让内部空间豁然开朗,仿佛挣脱了束缚的灵魂,自由而敞亮。檐柱微微侧角与升起,恰似一位身姿婀娜又不失稳重的佳人,在岁月的舞台上静静伫立,那恰到好处的曲线美,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力学与美学完美融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前廊那八根雕于宋元祐二年的立柱上,木雕盘龙张牙舞爪、活灵活现。每一片鳞甲、每一根龙须,都仿佛在诉说着宋代工匠们的鬼斧神工,这些盘龙仿若赋予了建筑灵动的生命力,在光影交错间,似要冲破立柱,翱翔于天际。重檐歇山顶之上,筒板瓦与黄绿琉璃剪边相互映衬,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庄重与华丽在此达到了极致的平衡。脊上的动物走兽装饰,更如点睛之笔,使整个建筑在威严之中又添几分俏皮与灵动。</p><p class="ql-block"> 然而,圣母殿的魅力远不止于其建筑本身。踏入殿内,那 43 尊宋代彩塑瞬间将人带入了千年前的大宋宫廷。圣母邑姜凤冠蟒袍加身,面容慈祥而端庄,端坐在神龛之中,仿佛在默默庇佑着世间生灵。而那些环绕在旁的侍从彩塑,更是令人称奇。她们或低眉顺眼,透着温婉;或浅笑盈盈,尽显俏皮;或神情哀怨,似有满腹心事。每一尊彩塑都仿佛被工匠们注入了灵魂,她们的神态、姿势、衣着,无不细致入微地展现着宋代的宫廷生活与审美情趣,是历史的生动写照,更是艺术史上永不褪色的瑰宝。圣母殿,就这样以其建筑与彩塑的双重魅力,傲然屹立于晋祠之中,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颗永恒闪耀的明星,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瞻仰、膜拜,探寻那千年岁月沉淀下来的无尽奥秘。</p> <p class="ql-block">在晋祠核心处,鱼沼飞梁静立,似穿越千年的艺术珍宝。独特十字形桥面,东西连献殿与圣母殿,南北如飞鸟展翼落于沼岸。沼内 34 根小八角石柱支撑,木斗拱与梁枋交织承托桥板栏杆,融合诸材特性,坚固且美。史载其源起北魏,石柱柱础留北朝遗风,其余现宋代工巧。它历岁月,见证晋祠变迁,是古桥建筑传奇,彰显古人智慧,令观者赞叹。</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它位于晋祠水母楼前,为晋水主要源头。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水温常年保持在 17℃左右。其水从山底岩层涌出,流量稳定,在过去曾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灌溉着大片农田,孕育了灿烂的农业文明。</p><p class="ql-block"> 难老泉在历史上就备受赞誉,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诗赋词,以赞叹其神奇与美妙。泉眼周围有亭台楼阁相伴,“难老”匾额高悬亭上,字体刚劲有力,为泉景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围绕难老泉还有着动人的传说故事,如柳氏坐瓮的传说,进一步丰富了它的文化底蕴,使其不仅仅是一眼泉水,更成为了人们心中对自然神奇力量与美好品德向往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