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故里景区”一则《军事活动纪事》背后的故事

Zts(香草庭院)

<p class="ql-block">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查阅到“朱德故里景区”2024年1月登载的《军事活动纪事》一则:1918年2月26日,在靖国战争中,朱德、金汉鼎、周宗濂三人联名上书唐继尧,要求停止四川战争的历史事件。对这一历史事件,前十多年在查阅祖父周宗濂的历史资料时曾在《朱德传》中看到过描述。2016年又从云南省政协编撰的云南文史资料63辑中,查阅到祖父周宗濂生前撰写的《靖国军作战》一文,文中详细描述了三人在靖国战争这段历史以及他们协同作战、相同的政治观点及军事主张。祖父周宗濂与朱德、金汉鼎的上书行为,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的榜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事隔100多年,这段历史事件还不断被宣传传播,说明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根据父辈们的生前口述及自己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写下这背后的传奇故事,以表示对三位革命老前辈及祖父的同学、好友的深切缅怀与纪念。</p> <p class="ql-block"><b>(朱德元帅玉照)</b></p> <p class="ql-block"><b>(金汉鼎将军玉照)</b></p> <p class="ql-block"><b>(祖父的好友,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特别班炮科同学杨蓁将军玉照)</b></p> <p class="ql-block"><b>(祖父的好友,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特别班同学朱培德将军玉照)</b></p> <p class="ql-block"><b>(祖父的好友,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特别班同学唐淮源将军玉照)</b></p> <p class="ql-block"><b>(祖父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特别班炮科同学范石生将军玉照。据父亲生前讲述,范石生将军30年代后期回昆明后曾做了一块扁额赠送给祖父周宗濂,该扁额毁于解放初期。)</b></p> <p class="ql-block"><b>(1931年祖父周宗濂任讨逆军 第十路军军官教导团中将副团长玉照)</b></p> <p class="ql-block"><b>(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特别班、附班同学录中与祖父关系最为密切的同学、好友{红字},朱焕章1917年秋靖国战争中掉入四川岷江牺牲,其他几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据父亲生前口述,1928年4月至1929年9月,祖父周宗濂去江西南昌、九江、庐山、上海等地休养考察一年半之久,与朱培德、金汉鼎将军当时在江西任职有关,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此段历史。)</b></p> <p class="ql-block"><b>(祖父的同学、好友金汉鼎将军在晚年回忆录中提到祖父周宗濂时,都是采用祖父的别号“周印川”,这充分表明了他对祖父的尊重和俩人之间的特殊友谊。</b></p><p class="ql-block"><b>1954年10月,受朱德元帅邀请,金汉鼎将军赴京工作,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67年,金汉鼎因病于北京逝世,骨灰存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b></p> <p class="ql-block"><b>“朱德故里景区”一则《军事活动纪事》背后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近代史的波澜壮阔中,朱德、金汉鼎、周宗濂三位将领的友谊与共同斗争经历,成为了那段动荡岁月中一抹亮色。他们的故事,不仅见证了个人间的深厚情谊,也映射出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与艰辛。</p><p class="ql-block"><b>初识与结谊</b></p><p class="ql-block">1909年,怀揣着报国梦想的朱德、金汉鼎、周宗濂一同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三人因志趣相投,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朱德身材高大,性格沉稳;周宗濂年龄稍长,性格耿直,为人豪爽,文学方面的造诣得到同学们广泛赞誉;金汉鼎虽年龄最小,家境贫寒却志向远大。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中,他们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并在学校期间结为“兰交”,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的理想和对时局的关注让他们逐渐走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学业成绩优秀,入学一年后他们均被考核选拔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特别班学习(尖子班:共100人),朱德、金汉鼎分在步兵科学习,周宗濂则和杨蓁、范石生等分在炮兵科学习。1911年9月毕业后,他们一同进入滇军服务,均从担任见习排长开始了军事职业生涯,并成为推翻满清政府著名的昆明重九起义中的一支生力军。</p><p class="ql-block"><b>并肩作战,共赴国难</b></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朱德、周宗濂、金汉鼎随蔡锷将军入川讨袁,朱德任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六支队队长,周宗濂在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任炮兵营长,金汉鼎任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二支队步兵连长。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朱德、周宗濂、金汉鼎并肩作战,屡建奇功,尤其是在叙府之战中,金汉鼎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其英勇事迹广为流传。周宗濂则指挥第一梯团炮兵营在叙府白沙场战斗中击败冯玉祥、伍祥祯两个混成旅,被誉为护国军中射击准确,屡立战功的“周大炮”。朱德将军更是在著名的纳溪“棉花坡”战役中一战成名,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1916年,护国军与北洋军在四川泸州纳溪地区展开关键战役。朱德、金汉鼎、周宗濂等部参与进攻。朱德作为先锋,智勇双全,通过巧妙战术引开敌军左右两翼兵力,减轻压力,并成功偷袭敌军指挥部,取得巨大胜利。金汉鼎、周宗濂等部也分路渡江,与朱德部协同作战,共同向泸州进攻,经过艰苦转战,朱德等部成功攻占泸州,北洋军溃败。泸州人民燃放鞭炮,悬挂彩旗,热烈欢迎护国军。朱德的队伍为民除了大害,泸州的老百姓拍手称快。此役对护国军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也展现了朱德等将领的出色指挥和战斗能力。</p><p class="ql-block"><b>联名上书,力阻内战</b></p><p class="ql-block">护国战争结束后,唐继尧野心膨胀,企图通过武力扩张势力范围,引发了川、滇、黔之间的激烈冲突。面对无休止的内战,朱德、金汉鼎、周宗濂深感痛心。1918年,他们联名上书唐继尧,请求撤回部队,还政于民,实现川滇和解。信中痛陈滇军自参战以来迭遭挫折,军威扫地,再战已无必要,且四川人民渴望和平,熊克武深得民心,应顺应时势,停止战争。然而,唐继尧一意孤行,对他们的建议置若罔闻。</p><p class="ql-block"><b>生死与共,患难见真情</b></p><p class="ql-block">随着战争的持续升级,滇军陷入困境。朱德、金汉鼎所部在激战中损失惨重,朱德甚至一度孤身脱险,躲进昭觉寺。在此期间,金汉鼎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设法营救朱德,展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滇军在川南惨败后,朱德向军部建议精简编制,将原来的旅整编为混成团,金汉鼎任混成一团团长,朱德任混成二团团长,周宗濂任混成三团团长,1918年2月,三个混成团联合作战,重新夺回泸州。但他们均为停战和平奔走呼号。最终,在多方努力下,滇军被迫撤出四川,内战暂时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b>各自前程,情谊长存</b></p><p class="ql-block">内战结束后,朱德、金汉鼎、周宗濂各自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朱德赴欧洲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回国后成为红军总司令;金汉鼎则在国内继续投身革命,多次与朱德指挥的红军对阵,但始终保持着对老友的尊重与照顾;周宗濂则逐渐淡出军事舞台,专注于为军事教育和昆明抗日民主堡垒建设做贡献。尽管他们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那份在战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却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朱德、金汉鼎、周宗濂三人的友谊与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他们在动荡的岁月中并肩作战,共同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虽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份跨越时空的情谊与信念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b>(朱德总司令在延安历史照片)</b></p> <p class="ql-block"><b>(敬爱的朱德爷爷和孙子一起种植兰花)</b></p> <p class="ql-block"><b>(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将帅墙:民国陆军中将周宗濂星将牌)</b></p><p class="ql-block">我用了12年时间查阅历史资料,为祖父周宗濂将军争取到了一块星将牌,并于2023年3月30日悬挂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将帅墙上,这是一块迟到的星将牌,诗记之。</p><p class="ql-block">《迟到的星将牌》</p><p class="ql-block">迟来星牌耀讲堂,十二载志铭心房。</p><p class="ql-block">宗濂将军今荣归,讲武堂前名永芳。</p> <p class="ql-block"><b>(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杨维骏{杨蓁将军之子}晚年在回忆录中记载了祖父周宗濂40年代初期支持云南大学青年学生进行抗日民主宣传活动的史实)</b></p> <p class="ql-block"><b>(我祖父周宗濂将军早年的副官、终身好友,龙云时代云南省警务处长李鸿谟将军的四儿子李民生四叔在生前所著《爱国将领李鸿谟》一书中对我祖父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致敬维西籍爱国将领周宗濂老前辈——侄婿毛文洪</p><p class="ql-block">投笔从戎云岭巅,讲武堂里炼伏寒。</p><p class="ql-block">护国执炮捣敌堡,讨逆兴师赴险滩。</p><p class="ql-block">卫戍苍洱黎庶乐,宣察湘贵寨村欢。</p><p class="ql-block">忽闻金凤朝阳日,义举旌旗弃旧颜。</p> <p class="ql-block"><b>(云南护国起义纪念塔)</b></p> <p class="ql-block"><b>(阔别三十五年,全国解放后1957年2月,朱德委员长和夫人康克清第一次回云南视察,到旧居小梅园巷3号参观。)</b></p> <p class="ql-block">朱 德《自作诗七言绝句》</p><p class="ql-block">释文:贺仪廷先生,</p><p class="ql-block"><b>英侵法略视眈眈,革命当时秘密谈。</b></p><p class="ql-block"><b>今把豺狼驱尽后,彩云仍旧现滇南。</b></p><p class="ql-block">朱德,一九五七年,二月廿四日。</p><p class="ql-block">李鸿祥,字仪廷,与朱德不仅是师生,更是革命战友。他们共同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重九起义,为推翻满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而并肩作战‌。</p><p class="ql-block">朱德对李鸿祥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即使在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后,朱德仍然念念不忘李鸿祥的恩情。1957年,朱德视察云南时,特地前往看望李鸿祥,并写下诗句赠送,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李鸿祥也对朱德抱有极高的评价,他珍视朱德赠送的乌铜马,并将其视为两人友谊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附录:</b></p><p class="ql-block"><b>一、四孃周福瑶晚年回忆录中关于1954年8月朱德委员长曾委派有关人员到昆明邀请祖父周宗濂进京工作的情况摘录</b></p><p class="ql-block">我亲爱的四孃周福瑶(我父亲那温婉贤淑的堂妹),在她晚年的温馨回忆里,细细勾勒了这样一幕:1954年8月,彼时,朱德总司令深怀敬意,特派使者远赴昆明,欲邀伯父共赴京城,共襄国事,岂料天不假年,伯父已驾鹤西去三月有余。当那位来自首都、姓李的领导,携同省市各级官员,以及公安局、居委会的同仁,踏入我们简陋却温情脉脉的家门时,家中不仅有世针哥与一众亲人静默守候,更有大妈含泪相迎。李领导以温暖人心的话语慰藉大妈,并赠予了一份沉甸甸的慰问金,那不仅是物质上的扶持,更是对伯父一生贡献的深深敬意。</p><p class="ql-block">闻此消息,我心中五味杂陈,既为伯父生前未能亲耳听闻此等荣耀邀请而深感遗憾,又为他若能在世,得以在北京那片广阔天地间施展抱负,享受那份无上荣光与幸福,该是多么令人憧憬的画面啊!</p><p class="ql-block">伯父周宗濂,一个自贫寒中崛起的辛亥革命勇士,他的一生,恰似那平凡中的非凡,伟大而不朽。他以满腔热血爱国家,以深情厚谊爱人民,以无私奉献爱家庭,性格忠厚,仁义为怀,道德高尚,刚正不阿,一生清廉自守,两袖清风。伯父的生平,是风雨兼程的坎坷之路,是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是光明磊落的品德彰显,更是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我们作为后辈,当铭记伯父之精神,让其光辉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永志不忘!</p> <p class="ql-block"><b>二、研究祖父遗稿《靖国军作战》的几点感悟:</b></p><p class="ql-block">《朱德传》和祖父撰写的《靖国军作战》中均详细记载了朱德、金汉鼎、周宗濂三人联合作战攻占四川泸州的战争场面,以及三人联名上书唐继尧要求停止四川战争、还政于民的诉求,这说明了几个重要且珍贵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首先,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段记载详细展示了朱德、金汉鼎、周宗濂三人在战争中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们联合作战攻占泸州,不仅体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团队精神。这种在关键时刻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精神,是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他们联名上书唐继尧要求停止四川战争、还政于民的诉求,体现了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为民请命的责任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发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种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p><p class="ql-block">祖父撰写的《靖国军作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和政治环境,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担当、敢于发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p><p class="ql-block">这段记载是非常珍贵和有意义的。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b>(本文作者2024年春节前夕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留影)</b></p> <p class="ql-block"><b>(本文作者2024年11月11日和家人、亲友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合影)</b></p><p class="ql-block">《再访云南讲武堂》——周庭荪</p><p class="ql-block">2024.11.11</p><p class="ql-block">洗马河畔几沧桑, 最忆百年讲武堂。</p><p class="ql-block">黄墙阔院多逸事, 高门学舍尽华章。</p><p class="ql-block">讨袁护国征云起, 抗日英雄浩气扬。</p><p class="ql-block">碧血丹心昭日月, 丰碑千古史留芳。</p> <p class="ql-block"><b>三、《记祖父周宗濂与朱德元帅同窗战友情》——周庭荪</b></p><p class="ql-block">2024.12.17</p><p class="ql-block">同窗数载情义长,战友并肩赴疆场。</p><p class="ql-block">宗濂英勇身先试,德帅威名震四方。</p><p class="ql-block">倒袁护法战鼓急,刀光剑影血染裳。</p><p class="ql-block">今朝缅怀前辈事,英雄豪情永不忘。</p> <p class="ql-block"><b>附录:</b></p><p class="ql-block"><b>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b>它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在办学过程中设立的一个特殊班次。为加快补充第19镇初级军官缺额的速度,时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的李根源于1910年7月从丙班、附班选考优秀学生100名编为特别班,由刘祖武任主任。该班学生在施以十四个月的军官速成教育后即行毕业任用,未录取的附班学生则并入丙班学习。1911年9月,特别班100名学生毕业,分发至第19镇所属各队,以成绩优秀者任队属司务长,其余皆为见习军官。</p><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的毕业生在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反清志士进入部队基层的先锋,为加强队伍控制提供了基础。例如,朱德在“重九起义”时刚从特别班毕业,分发步队第74标第2营左队担任相当于少尉级的协军校事务长,起义后占了小队长(排长)实缺。</p><p class="ql-block">此外,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如朱德、范石生、唐淮源等。他们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办学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班次,其毕业生在后来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b>后记:</b></p><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从1909年开办到1935年停办,在28年办学历程中,共培养学员近万名。其师生在云南辛亥革命、护国起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军事统帅和军事将领,可谓“帅星闪耀,名将辈出”。因此,朱德元帅在其《辛亥回忆》一书中把云南陆军讲武堂称为“革命熔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