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简史(1)

梁向东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概论</b></span></div> 1.5亿年年前,上千头恐龙在宣化桑干河和洋河之间的龙门山游荡,并有恐龙蛋化石出土。200万年前,人类从泥河湾走来。宣化野牛角化石的发现,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随着玉猪龙、祭台等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宣化地区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是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河套文化交汇的三岔口,是新石器时代文明传播的重要节点。<br> 宣化位于400毫米等降水线上,这是世界范围内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一条分界线。这线在中国从东北向西南,中间的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历史上宣化除了汉族以外,山戎、东胡、匈奴、柔然、突厥、羯、乌桓、鲜卑、奚、沙陀、蒙古、契丹、满等诸多以游牧或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数民族都在此生活过,并且在长期或和平或战争的交往中互相融合。宣化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br> 宣化处于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叉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通商的交通要道。<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一、上古及商周时期</b></div> 宣化发现人类活动最早的时间是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共有21处文化遗址,主要有刘家窑、王河湾、关子口、水泉、龙门堡等,石斧、石铲、纺轮及大量陶瓷残片。在东门外黄土场出土的“人形双耳陶壶”,目前国内仅此一件。<br> 主要人物有:阪泉氏,姜姓,其后代蚩尤为区域霸主。黄帝轩辕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貙虎,以与炎帝战于板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志。蚩尤不用帝命,黄帝乃征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所以黄帝时期宣化属于涿鹿。唐尧时期,宣化属于冀州。虞舜时期,宣化属于幽州、并州。<br> 夏朝、商朝宣化属于冀州。今赵川镇李大人庄村南有夏商时期的古墓群,清理墓葬6座,出土陶鬲(炊具,锅)、陶盆、骨铲、石镰、石斧、骨雕等文物。在庞家堡镇杨家营村附近也发现了一处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遗址。<br> 周朝,属于幽州、并州,同时也是燕国的封地。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有绳纹陶鬲、四系陶罐(取水工具)。</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二、春秋战国时期</b></span></div> 宣化属于燕国北部地区。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共存,有交往,有战争,出土的青铜短剑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特征。战国中期,北方的东胡日益强盛,燕国大将秦开被迫到东胡去作人质。秦开逐步取得信任,趁东胡与赵国交战之机逃回燕国。公元前238年,燕昭王命秦开为将袭击东胡,占领东胡土地千余里,自造阳至襄平筑长城,置上谷、渔阳、辽东、右北平郡以拒胡,宣化属于上谷郡。<br> 宣化分布着较多的战国时期文物遗存。有王河湾、王家窑等村战国遗址;还有百余座墓葬,如小白阳春秋战国墓群、泥河子、东门外、高家疙瘩等地战国墓地(群)等。出土器物有青铜戈、青铜剑、青铜箭头,有典型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特征;青铜提梁壶、龙形玉佩、错金带钩、六山纹铜镜展示了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交融发展。在不大的区域内有如此高密度、数量众多的墓葬,进一步证实了在2300年前,宣化就是人口密集,相对稳定的城市,从考古角度看建城史不会晚于此时,也为上谷郡郡治在宣化提供了实物佐证。特别是,经专家认定:青铜提梁壶中装满了战国时期酿造的美酒。<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三、秦朝</b></div>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赵公子嘉率领其宗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有赵大夫来归,与燕合兵屯军上谷。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赉灭燕。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宣化属于幽州上谷郡,是北部边境重镇。为防御北方匈奴侵扰,秦始皇用十年时间将原燕、赵、秦长城连接起来,是万里长城的缘起。</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四、汉朝</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西汉</b></div></b> 大事记<br> 公元前207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宣化属于幽州上谷郡女祁、下洛、茹、涿鹿四县地。<br> 公元前202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刘邦亲自出征,随行的将军郦商分兵平定上谷。匈奴聚兵楼烦,汉令车骑将军进攻匈奴,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上谷,刘邦遂至平城,遭遇“白登之围”。<br>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造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祸害上谷郡东部地区。周勃以相国身份取代樊哙率领军队,屠灭浑都(军都)县,在上兰打败燕王卢绾的军队,又在沮阳再击破卢绾的军队,追赶叛军到达长城,平定上谷十一个县。<br> 公元前130年秋,武帝派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俘虏七百人。<br> 公元前127年,汉使李信出代郡击胡,俘虏数千人,弃上谷郡斗辟县造阳地于胡。<br> 公元前122年,胡骑入上谷杀数百人。<br> 公元前121年,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徙乌桓于上谷、渔阳、辽东、右北平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于是在上谷始置乌桓校尉,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br> 武帝时,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葡萄等农产品传入中华大地。<br> 昭帝时,赵充国以中郎将屯兵上谷,防备乌桓。<br> 人物:为夫人画眉的张敞的祖父张孺、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五世祖班长、飞将军李广都曾任上谷太守。李广儿子李椒武帝时曾任代郡太守,孙子征讨匈奴,兵败投降,滞留草原。<br> 文物:宣化出土了大量以各种纹饰彩绘陶器为主的西汉随葬器物。<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新</b></div> 公元4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18年,王莽拜侍中掌牧大夫李棽为大将军、扬州牧,赐名圣使率兵攻击上谷,命郭伋任上谷太守。<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东汉</b></div> 大事记<br> 23年,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得到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的支持,二人派兵帮助刘秀击败在邯郸称帝的王郎,追随刘秀平定天下,赢得“上谷突骑天下雄”的美誉。<br> 25年,刘秀建立汉朝(史称东汉)。宣化属于幽州上谷郡下洛、涿鹿县地。<br> 26年,渔阳彭宠造反,陈兵威胁和游说利诱并举,希望上谷太守耿况也起兵反汉,被拒绝。<br> 27年,彭宠发兵占领上谷数县,并遣使以美女、缯彩赂遗匈奴,要结和亲,单于派左南率军七八千骑为游兵往来协助彭宠。<br> 39年,光武皇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扬武将军马成、捕虏将军马武北击匈奴,徙雁门、代郡、上谷吏人六万余口安置在居庸、常山关以东。<br> 45年,伏波将军马援率三千骑巡视代郡、上谷边境长城,乌桓见汉兵至遂散去,马援无所得而还。冬,南匈奴入侵上谷,杀掠甚众,汉朝北部边境再无安宁岁月。<br> 49年,乌桓大人郝旦等率众降汉,乌桓有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八十一人,皆居塞内缘边诸郡。复乌桓置校尉于上谷宁城,并领鲜卑岁时互市,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同年,辽东徼貊人寇入侵上谷诸郡,辽东太守祭彤将他们招降,南单于向汉朝称臣。<br> 50年,南单于到长安献降表,刘秀命上谷、代郡民归于本土,并派人立即前往修理城郭。<br> 51年,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朝,刘秀同意太尉赵熹意见,恢复缘边诸郡,幽并二州由是而定,恢复上谷郡。<br> 57年二月,刘秀驾崩,渔阳赤山乌桓歆志赉等多次入侵上谷。<br> 58年,祭彤赂鲜卑偏何联合进攻歆志赉,将其击败并斩杀。<br> 60年夏,渔阳乌桓与右北平胡入侵代郡、上谷。<br> 62年,代郡鲜卑万余骑越过长城入侵,分攻城邑。朝廷派缘边甲卒黎阳营兵屯上谷以备之。冬,鲜卑入侵上谷,攻居庸关,再派缘边甲卒黎阳营兵,共计派步骑二万人屯列冲要。<br> 灵帝初,乌桓大人难楼有九十余部落,在上谷称王。</h1><h1> 188年,刘虞任幽州牧,悬赏杀死诸郡乌桓元帅、前中山太守张纯畔,北州乃定。<br>193年,公孙瓒杀死上司刘虞占据幽州。后,因其不恤百姓,所在侵暴,百姓怨苦,于是代、上谷等郡各杀公孙瓒所置长史,与渔阳鲜于辅等合兵。<br> 220年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氏等叛,献帝遣鄢陵侯曹彰征讨,平叛。<br> 人物:上谷太守寇恂、王霸及前太守耿况之子耿弇在恢复汉室时功勋卓著,位列云台二十八将。<br> 文物:宣化出土的东汉器物多为随葬冥器,如:陶楼、陶屋、陶井、陶灶、陶猪圈等。<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