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坑河畔是桃源(3)桃源

二马事儿

花园乡桃源地名始于唐乾符年间(874~879)。《江南通志》、《池州府志》、《建德县志》都记载,唐乾符年间檀氏兄弟避乱隐居至此,遂名。花园乡的历史应该自此时算起,此前人迹罕至,无人群居,更谈不上村落了。 花园埠头檀氏以南朝宋室司空道济公为鼻祖(兵书〈三十六计〉的作者)。刘宋建国金陵,司空道济实佐命元勋,尝欲克服中原以恢一统。封征南大将军,都督江州、豫州,晋司空。妻向氏生七子,长植,次臻、隰、混、遵、夷、承,七人皆贵。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春,文帝嫉其威名,自坏其万里长城,长子黄门植及次隰、混、遵、夷、承与父同诛(九江志书载檀道济墓在湖口县)。遗妻向氏与边关镇守将军次子臻、臻子珪,避难北燕蓟地。<br>檀珪,字伯玉,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为参军迁南阳太守(〔池州府志〕记载,檀珪墓在贵池境内即今石台县仙寓山镇),珪第四子子和之次子廷荣于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徙居河南之开封府仪县魏陵乡韦沟里东坝(投奔舅舅)。廷荣传子景章、景章传子敬一,敬一传子秀、孙元,元传至潜。<br>花园檀氏以潜为迁至德县一世祖。<br>檀潜自比陶靖节,号咏轩居士,字渊明。生四子,新、俊、侯、任。任,字季重,早卒,遗妻韩氏守节。新、俊、侯举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进士。<br>檀新,潜公长子,字去染(又伯铭),号怀民。檀新,任和州乌江县丞、再任池州至德县令,因黄巢乱遂就邑之太原乡常丰里家焉。乾符年自874年始、879年结束,因此,檀氏兄弟卜居步头当在879年或前一二年。又据清宣统《建德县志》记载,黄巢乾符四年(877年)屠城(至德县城),檀新避乱居桃源当在877年。<br>檀俊,潜次子,字契,号仲超。俊公由秀州华亭县改舒州通判,后调知邺州、诏为侍御史,避黄巢乱,携三子必贤、必先、必良暨诸孙就兄治,由河步陂曰“此吾之桃源”,遂家至德。<br>檀侯,潜三子,字大章(又叔君),官都御史。携子必正、必秀、必起就兄任,居太原乡常丰里河步陂。<br> 檀氏尊檀潜为迁居至德始祖,檀潜又自比陶靖节、字渊明,檀氏子孙把卜居地叫桃源也就顺理成章了。 唐时的桃源,是今日花园乡的全境。南宋檀倬造花果园,花园之名初现,至明柯东岡花园诗赋,花园之名方盛。经千年,桃源之名渐缩小成今日桃源村范围。 源自道光《建德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