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 禅学的指标——穷理 研几</p><p class="ql-block"> 禅既然是生命之学,一切理、一切事、一切众生的根源;那么我们学禅有什么指标呢?我觉得有副对联写得很好,“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追究万事万物从哪里来,这非常契合学禅的旨趣。一切事、一切理从哪里发生的?而你若看到一切事、一切理的发生之处,你就揭开了宇宙的最大秘密,你就摸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底牌,你就是个得胜者。“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你心意没动,离开想念的时候,你的心是什么心态呢?这是很重要的。佛法非常重视恢复自己原本的心。本心,哲学家也非常重视,因为真理是原来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各位只听说谁创造了电动车或机器人,听说谁创造了真理没有?真理不能创造,只能发现。因此,这副对联对学禅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p><p class="ql-block"> 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一切事物从哪里开始发生的?研几于心意初动之时——你心意刚要萌动以前是个什么样子?一切想念从哪里来?你再进一层发掘就会发现生命的本来面目。所谓本来面目,也就是生命的永恒相。把捉到生命的永恒相,就不再堕入轮回,就不会有无常,你就赢得了永恒。</p><p class="ql-block"> 布大初转法轮,看到众生愚昧、执着,布大毫无办法,没有办法教导他们,只好对他们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四法印,说符合这四句话就是正法,否则就不是正法。</p><p class="ql-block"> 所谓苦,人生就是苦。人生至少有八种苦:</p><p class="ql-block"> 爱别离——恩爱的人要离开。</p><p class="ql-block"> 怨憎会——讨厌的人总在你面前晃。</p><p class="ql-block"> 求不得——你要求什么东西,不一定能求到;求到以后,欲望又升高了,认为这个没什么,和小孩子一样,买个小汽车,玩了两三天又要小飞机,把小汽车丢掉了,买了小飞机他就满足了吗?那绝对是靠不住的。所以求不得也是人的苦处。</p><p class="ql-block"> 五阴炽盛——有病的人固然苦,没有情侣也很苦,精神旺盛到睡不着觉,思维旺盛到非常敏锐锋利,体力旺盛到不打人、挨两拳也很舒服。</p><p class="ql-block"> 加上生、老、病、死,就是人生八苦。</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想摆脱这些苦,就必须发掘出真我,使真实的自我抬头,自然就恢复了原本的自在解脱。</p><p class="ql-block"> (四) 学禅的宝典——《金刚经》《六祖坛经》</p><p class="ql-block"> 学禅有两本最宝贵的典籍,要学禅,你一定要把这两本典籍,读得滚瓜烂熟而且消化融通,一本是《金刚经》。《金刚经》的可贵是“无住”两字,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以无住本,立一切法”。什么叫“无住”呢?就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让任何事物缠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无住”彻底了解、体会以后,对禅就不感觉陌生了。</p><p class="ql-block"> 读《金刚经》,不是每个字都要求解,依文解义不是受持《金刚经》的方法。真正受持《金刚经》,从头到尾要读诵出声,声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念,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时可以一口气念三遍,念完了把经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态有什么觉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认为心外还有道理,这不是“外道”吗?“外道”并不是个坏名词,所谓“外道”,只能说他认为心外还有道理可求。佛法讲觉、讲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觉受。你把念完经的觉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后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么时候?保持到赶都赶不走,然后把它忘掉,就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后一个“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觉得有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细法执,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这个地方了。所以菩萨分十地,“地”就是境界。初地菩萨感觉到这个境界不错,很高兴,执着这个境界,他就很难到二地了,也就是到此为止。若一念回心,不执着,不把玩光景,然后他就登二地到三地,向上增进。所以受持《金刚经》不能执着正受,而是要使“金刚心”抬头作主。</p><p class="ql-block"> “金刚心”是刀枪不入、八风不动的,人若真正以“金刚心”抬头做主的话,一切得失、毁誉、称讥、利衰来了,根本不动摇,既不影响情绪、心理,也不影响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不然,尽管数十年寒暑很短,却有很多人觉得很漫长、很真实,那么这个漫长的人生对你来说,便形成一种惩罚;因为你既不安祥,也不自在。你去追求刺激,刺激过后更空虚;你去寻找欢乐,欢乐过后就是寂寞;你要制造高潮,纵然你制造成功,高潮过去就是低潮;你要想突出,恰巧你周围是在出现缺陷,周围若是没有缺陷,你怎么能突出?所以追求相对的东西,都不永恒,也都不真实;只有绝对的自己的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p><p class="ql-block"> 另一本是《六祖坛经》。我们看《指月录》、《五灯会元》、禅语录,一句也看不懂。“什么是佛?”“麻三斤。”“什么是佛法?”“庭前柏树子。”什么意思啊?不懂!它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从《六祖坛经》来的。《六祖坛经》那么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钻那些不懂的。其实这些你看不懂的东西很浅,极浅!只要你入禅,你就会看得会心微笑。有的时候,你看得哈哈大笑,你看得很滑稽、很好笑、很亲切,不会有什么枯燥、格格不入的感受。所以《六祖坛经》是五家七宗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看《六祖坛经》,说我会了,其实只是会讲故事而已。六祖如何出家,神秀说什么,六祖又说什么,讲得好像都没有遗漏嘛!但是你若问他一句“什么是烦恼即菩提?”他却答不出来!这在经上明明讲“前念着相即烦恼,后念离相即菩提”啊!六祖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要用这个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岂不太好!请问“这是个什么心呀?”他也答不出来。你要他背,他也的确会背,但为什么答不出来?经上明明写的有“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你只要将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找出来,恢复你那个原本清净的心,就直截了当地成佛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那么浅、那么近,他没有发觉?而且会背,却不会答;你问他下句,他不会用上句来答你。这就是“障”!什么叫做“障”?业障。业障并不是罪大恶极,业障是业务所形成的惯性。我们从生到现在,生活的习惯、意识的习惯形成惯性,也就是物理学所说的惰性,很难改变,所以他不适应新的见解、新的精神和新的理性。</p><p class="ql-block"> 读《六祖坛经》,不但要会背,而且要一句一句地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问,一定要彻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坛经》都明白的时候,你就发现所有的《五灯会元》、《碧岩集》、《祖堂录》……,都是幼儿园的教材,都没什么难懂。</p><p class="ql-block">——耕云导师安祥禅《禅、禅学与学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