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作家林永芳评王晓菊的少儿长篇小说《高跷少年》

小鱼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0日,《松原日报》“读书周刊”刊发福建作家林永芳《那些羽翼不丰的翅膀——读王晓菊〈高跷少年〉随感》,留存致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那些羽翼不丰的翅膀</p><p class="ql-block">——读王晓菊《高跷少年》随感</p><p class="ql-block"> 林永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打开这本新鲜出炉的少儿小说《高跷少年》,一开篇,心就被揪住了。严冬黑夜,异峰突起,刚出狱的家长拿出水果刀刺向他儿子的班主任,一个弱不禁风的女老师,只因为老师支持这孩子学高跷。这算哪门子仇和怨?</p><p class="ql-block"> 故事充满温情,语言通俗接地气,衔接自然,如“小孩子嘛,又不是石头,哪能一点儿错误不犯?没想到这块小石头很快就砸了我的脚。”许多词句,幽默中带着辛酸,高跷少年的不幸以及后来险象环生的成长,被蕴藏在看似不动声色的叙述里。</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东北女子在透过现代语境下的非遗传承写困境少儿的成长,这是一个南方读者在透过高跷少年的喜怒哀乐管窥东北世界。“一烟袋锅子下去,刨走了多情的小生扮演者秦朴”;“不着急走咱就唠会儿呗!”作者的语言极富东北特色。而辽南高跷鼓的术语更是信手拈来:“中跷”“老㧟”“下腰、摆胯、前后空翻……”这些,都是我所想不出来的。因为我生活中并没有如此表达习惯。可一旦读到,却又觉得那么生动形象,那么精准新奇。</p> <p class="ql-block">  许多镜头充满童趣:“就这样,周末,几个‘农具式’高跷小子跟在孙小宝的正宗高跷后面,嘴里自打节奏,‘气咚锵、气咚锵……’穿过开满紫色喇叭花的农田地,惊动了喝露水的绿蚂蚱;蹭过清可见底的小河沟,吓跑了石头下的小白鱼……”关于少年、关于校园,书中诸多细节生动鲜活。比如师生们在操场上玩捉影子游戏,“一个个学生在冬日暖阳下互相追逐着彼此的影子,仿佛学生多出了一倍”。这得益于作者的生活积淀,特别是教学实践。作为小学教师,她有的是近距离的观察和积累,在描述校园少儿题材时完全可以本色出镜。这是我们这些远离校园已数十年的俗人所严重欠缺的。</p><p class="ql-block"> 叙述者“我”是小学班主任,姓王,有个女儿。这些,都是作者自己的真实情况。“为了小宝不再胆怯自卑,我要做点儿什么。”而为了不让刑满出狱的家长再次犯下罪错而连累小男孩,她更是用心良苦。“我”对身处困境的学生那挥之不去的温情和关爱,情不自禁的引导和帮助,写得质朴自然。书中的王老师只知道关爱学生、专注教学,“才华够,责任心强”,却不怎么擅长人情世故。她年近五十,却连怎么请人吃饭都不懂,更不知道校长家住哪里,还为了坚持不让学生冒险坐闷罐车而不惜“犯上”和校长吵架,连自己都觉得“长期和孩子打交道的小学老师,智商最高只有十四岁的水平”。这,可不就是“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那类“业务型傻瓜”吗?读之,于我心有戚戚焉。</p><p class="ql-block"> 一口气读完这本薄薄的少儿小说,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还可以更多地从孩子而非大人的视角去着笔,个别细节还可以处理得更温润更含蓄一些。比如“奖励一瓶冰红茶”这节,“我的心立刻被酸楚和责任感填满了,对这样的孩子,能多一点儿爱护就多一点儿爱护,能少一点儿嫌弃就少一点儿嫌弃——这是个没见过妈妈的孩子啊!”我更愿意只保留首尾两句:“我的心立刻被酸楚和责任感填满了。这是个没见过妈妈的孩子啊!”如此足矣,此外无须说破,无声胜有声。 </p><p class="ql-block"> 书中,当小宝所受的无端猜疑终于昭雪之后,师生俩的对话令人难忘—— </p><p class="ql-block"> 小宝说:“老师,我懂了。您一直教我们,对待越弱小的生命越要善良。”</p><p class="ql-block"> “对啊,爱它们就是爱我们自己。爱一只鸟不丰满的翅膀,爱一朵花不完整地开放。”</p><p class="ql-block"> 是的,在爱的阳光下,即使母亲出走、父亲入狱、自身一度被视为“会偷东西”“爱打架”而受歧视、被孤立,也可以成长为优秀毕业生、技压群英的非遗传承人。播下关爱,收获温暖,请善待每一个生命。</p> <p class="ql-block">  《高跷少年》书籍号:9787531986461,厂商名称: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厂商代码:978753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