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何为好话?何为坏话?其实很难界定!姑且将听了顺耳、舒心的话定为好话,反之就作为坏话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都喜欢听好话。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当权者,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无论是阅历丰富的长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盖莫能外。为什么呢?因为好话听了顺耳、舒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题是好话可能是真话也可能是假话,可能是善意的恭维也可能是刻意的迎奉。一个人好话听多了,常常认不清自己,以为自己真的那么好,真的那么厉害,却不知事实并非如此。好话听惯了,就会听不得半点不顺耳的话,但凡听到就认为是言者与自己过不去。可见偏爱听好话会产生问题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年轻人偏爱听好话,听不得不同意见,经不起批评,将经不得风雨,迈不过坎坷。如果是当权者偏爱听好话,会堵塞了言路,滋长阿谀奉承,从而导致事业衰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国策》有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是邹忌长得高大魁梧很帅,他听说人们都称城北的徐公为美男子。便先后问妻、问妾、问来客:我与徐公比,谁美?三人都说徐公哪有邹公帅!后来邹忌见到徐公,发现徐公比自己帅多了。心想:为什么妻、妾、来客都说徐公不及我呢?原来是妻偏爱我,妾害怕我,来客有求于我!于是找到齐王说:我自知不如徐公帅,但妻因为偏爱我,妾因为害怕我,客人因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帅。今齐国方圆千里,城邑一百多个。你身边的人都偏爱你,众官员都害怕你,全国人民都想得到你的恩惠。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齐王听后遂下令:凡当面指出我过错的得上等奖,上书指出我过错的受中等奖,在街市上议论我过错的受下等奖。结果人们纷纷进谏,齐国由此政治清明。凡是偏爱听好话的人不妨读读此短文。</p> <p class="ql-block">相对好话而言,听了刺耳、糟心的话便是坏话了。现实中明知听者不爱听,却又不能不说。比如父母见孩子迷恋网络游戏而放松学习,老师见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以致成绩下滑,领导见职员办事松懈,同事朋友之间觉得对方的行为会带来隐患,诸如此类,等等,等等。这些劝说或批评都不是坏话,但听者未必能听,因为这些话逆耳糟心。怎样才能说之有效呢?要坏话好说。即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让听者接受。举两则古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国策》中有短文《触詟说赵太后》。该文说的是:赵太后刚主政,秦国前来攻赵。赵请齐国相救。齐愿相救,但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来齐国作人质。太后不舍,大臣们力谏。太后怒言:再有说让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他的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师触詟闻此求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詟假装蹒跚快行至太后前说:老臣因腿脚不便久未朝见,今来看看你。然后说了一些关于人老了身体多有不适的闲话。赵太后作为老人亦有同感,怒气稍稍消退。然后触詟又说:我的小儿子不成器,可我老了又心疼他,想给他在朝中谋一个卫士的名额。太后完全没了怒气说:你们男人也心疼最小的孩子?触詟说:比你们女人还要疼得厉害。太后又说:当然是我们女人更疼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触詟说:我看你疼燕后(长安君的姐姐)就胜过长安君。太后说:你看错了,我当然最疼长安君。触詟说:父母疼孩子就该替他作长远打算!我看你对燕后,虽然她嫁到远方,你也很思念,但你不希望她回来,只希望她的子孙相继当燕王。太后说:是的。触詟说:你想长安君居于尊贵的地位,却不趁此时让他为国立功,您老百年之后,他靠什么在赵国立足呢!太后醒悟,遂送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齐国遂派兵救赵,秦国退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触詟在太后怒气正盛时见太后,如果直言人质一事,不但无效而且会自讨没趣。他先说来看望太后,让太后放松警惕。后又谈人老多有不适,让太后觉得有共同语言。再为小儿子谋职位,将话题转到疼爱小儿子上来。最后说太后对长安君没有对燕后好,让太后奇怪问其原因。这时触詟终于说到正题,疼爱长安君就应该为他的将来作想。触詟通过迂迴的方式,让太后由生气到消气,由坚决反对到完全接受。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坏话好说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读一读海瑞的《论治安疏》,海瑞在此疏中把嘉靖皇帝骂得可谓狗血淋头。嘉靖皇帝阅后愤怒得要发疯,随即将海瑞关入大牢。但嘉靖最终没有杀他,在临终前还释放了他。为什么呢?答案是海瑞虽然骂得很尖锐,但依然属于坏话好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瑞是这样骂的:你很聪明,但聪明用错了地方;你以为人可长生,一味修玄;你大兴土木建筑宫殿,耗费民之脂膏;你二十年不上朝理政,导致纲纪败坏;你与方士打得火热,连儿子都不见,少了父子之情;你常住西苑不回宫,少了夫妻之情。你的年号是嘉靖,人们都说嘉靖之意是家家皆净无财可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骂得如此尖锐,怎么还算坏话好说呢?海瑞认为嘉靖皇帝目前的状态,不用尖刻的语言不足以惊醒,因此骂语非常尖锐。为让皇帝知道他上书的决心,他备了一口棺材,准备上书后受死。当然这也是提高皇帝杀他的成本。在《论治安疏》中首先开明宗义:为匡正君道,明确臣下职责,求万世治安,我要直陈天下第一事。点明所言为天下第一要事!然后又说:臣宁可直言获罪也不说假话。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絲毫不作隐瞒。我是披肝沥胆,掏出真心对你说实话真话。告诉嘉靖皇帝《论治安疏》既是实话,也是忠君之臣的肺腑之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开骂前狠夸了一下嘉靖皇帝: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具有成为尧、舜、禹、汤、文、武这样(一流)君王的潜质。你象汉宣帝一样做事认真,象光武帝一样为人大度,象唐太宗一样英武无敌,象唐宪宗一样能削平藩镇叛乱,你还有宋仁宗的仁恕之德。你继位初年,铲除积弊,革新政事,天下人都认为你大有作为,太平盛世可期。然而没有多久你被杂念引导到了其它地方。这一段奉承语既夸了皇帝,又把皇帝置于道德的高处,使得嘉靖皇帝不能不向英明的君王看齐,正确对待直谏的奏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靖皇帝之所以没有杀海瑞,是因为他冷静下来之后,体会到海瑞是为国家好为皇帝好。而且海瑞所谏确有道理,自己的一些行为确实不妥(嘉靖临终前有悔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瑞在《论治安疏》中说的坏话与说的对象可谓登峰造极。然而却安然无恙,这说明海瑞并非是楞头青。他既有言他人不敢言的胆识,也有让至高无上的皇帝能认真听取的智慧,这其中也包含了坏话好说的技巧。</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喜欢听好话没问题,但只能听好话就有了问题,因为捧杀亦能使人倒下。不顺耳的话听了闹心的话未必不是好话,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对逆耳闹心的话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是正确的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议、批评、劝导一个人,不能只强调主观愿望。再好的主观愿望,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方法,可能得不到好的客观效果。坏话好说是一种有效的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