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江西•九江)

爆小

<p class="ql-block">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p> <p class="ql-block">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锦绣谷是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四季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锦绣谷是因第四纪冰川作用,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七绝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所描写的就是锦绣谷景色。</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p><p class="ql-block">古人称“匡庐瀑布”,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故名;势如奔马,声若洪钟,总落差155米。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极为壮观,撼人魂魄。</p> <p class="ql-block">位于东南部含鄱岭的一个山口,海拔1286米。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湖,三座山峰连在一起犹如一只张开的巨口,有欲饮鄱阳之水,而得名于含鄱口。</p><p class="ql-block">含鄱口也是中国九大观日出地之一,最佳地为含鄱亭。登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庐山美庐</p><p class="ql-block">是庐山别墅的优秀代表。位于海拔1174米的庐山西谷区南处。是国内极少的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共同居住过的房屋。</p><p class="ql-block">美庐别墅内所展示的的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美庐”留存物品;二为国民政府要员们在“夏都”政治活动的历史照片及历史物品;三是牯岭历史及20世纪30年代所拍摄的庐山名胜照片等。</p> <p class="ql-block">五老峰</p><p class="ql-block">为庐山主峰,地处庐山东南侧,海拔1436米,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李白曾多次登五老峰,并留下诗文:“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览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意指:庐山五老峰的峭拔秀丽,登上此峰可俯视山下美景。</p> <p class="ql-block">花径</p><p class="ql-block">位于庐山牯岭街西南方向2千米处,这里海拔高1035米,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花径曾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庐山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曾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解放后改名为“人民剧院”。毛泽东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会议,分别为: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p> <p class="ql-block">芦林湖</p><p class="ql-block">位于庐山区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毛泽东生前曾多次在芦林湖中畅游。1993年在桥头建“毛泽东诗碑园”,以纪念其百年诞辰。碑上镌刻着毛泽东手迹《登庐山》、《题仙人洞》和古诗多首。这里也是电影《庐山恋》中男女主人翁最后见面游泳相抱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庐山市庐山秀峰风景区,位于庐山南麓,因诗仙李白题诗《望庐山瀑布》而著称——并非指三叠泉瀑布,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的美称。包括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龟背峰、姊妹峰等诸峰。秀峰风景区位距庐山市仅6公里。秀峰为庐山五大丛林之首,南唐中主李璟曾在此筑台读书,保大九年(公元951年),李璟敕令在旧读书处建寺庙,赐名“开先寺”,意思是“开国先兆”。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松江府,手书“秀峰寺”匾额赐予秀峰方丈超渊,开先寺遂更名为秀峰寺。抗战时期,大部分建筑和遗迹被侵华日军焚烧,只留下小部分寺庙遗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其为“第一山”。漱玉亭被苏东坡称为“匡庐二绝”之一。景区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多达144幅,如:唐大和年间的铁线观音像;李璟读书台江淹诗碑——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乃康熙帝仿米芾字体所书;黄庭坚书“七佛偈聪明泉”;苏东坡题“不忍去”;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原碑4块,现存3块;王阳明书“纪功碑”。宋文学家洪明写诗称赞:“山瀑两道泻,木叶四时春,日暝不知去,鱼鸟会留人。</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为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一千多年来,东林寺迭废迭修。在唐代,以藏经多而闻名。宋代一度圮废。明代重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又两次重修。咸丰时遭毁坏,遗留的少数建筑物在“文革”期间又遭破坏。东林寺现在的建筑,多系近年来重建。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93年,东林寺创办江西佛学院。2006年成立东林慈善功德会。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对一些国家的佛教徒影响较大。东林寺集佛教活动场所、佛学教育、慈善机构于一身,还是旅游胜地。东林大佛是其标志,在阿弥陀佛像里面,是中国及全球第一高的历史上东林寺对中印、中尼、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有很大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声誉。西域佛教界有“东向稽首,献心庐岳”之称。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其人,如鉴真大师、李世民、苏东坡、李白、王阳明等。寺内文物甚多,如《复东林寺碑》残碑、《李北海东林寺碑》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p><p class="ql-block">世传“先有西林、后有东林”之说。道安弟子慧永乃慧远师兄。慧永来到庐山,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江州刺史陶范为其在庐山西北麓的香炉峰下建造西林寺。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慧远来庐山与慧永相会,并在西林寺旁筑龙泉精舍,因简陋窄小,慧永请江州刺史桓伊为慧远另建一座寺观,因寺建在西林寺东,所以取名为“东林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开创者</p><p class="ql-block">东林寺的开创者是慧远和尚(公元334~416年),俗姓贾。慧远大师是山西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到政府官员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开始筹建东林寺。</p> <p class="ql-block">发心建寺</p><p class="ql-block">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慧远大师,欲南下广东罗浮山,从江北来到江南浔阳,因见庐山闲旷可以栖心,遂果断决定在此修道。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时任江州刺史桓伊,为慧远建东林寺。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东林寺建成。寺成之后,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兴衰轮回</p><p class="ql-block">南朝至隋,东林寺受当时社会经济所限,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至唐中期以后,方才香火鼎盛。唐太宗敕赐增修,并号“太平兴龙寺”,列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9-859年),为东林寺极盛时期,前造山门十二架,后砌僧房五百间,占地20000多平方米,拥有殿、厢、塔、室三百余栋,僧众千余,藏经万卷。当时,寺内还收藏有江州司马白居易诗稿达2964首,是大文豪白居易文稿三处收藏地之一。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来此寺,后与东林寺僧智恩和尚同渡日本传经讲学,东林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日本东林教至今,仍以庐山东林寺为始祖。</p><p class="ql-block">北宋期间,东林寺的兴衰景况辄随世运兴衰而推移。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将曹翰攻陷南唐江州时,劫走五百罗汉,阁随之亦圮。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诏升东林寺为禅寺,常总法师为东林主持。数年后,东林又是厦屋千楹。但在建炎二年(1128年),李成、何世清二盗以庐山为巢,宫殿焚荡无余。一代胜况,到此又陷入“白云流水两凄然”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南宋期间,东林寺连遭两次回禄(火灾),第一次是绍兴年间,第二次是淳熙十六年,损失巨大。元建佑七年东林又毁于大火,住持庆哲倡议重建。明洪武六年(1373年),主持祖观法师继续扩建,将东林山门移至虎溪桥外。明嘉靖九年(1530年),无量殿崩圮,不得不迁佛于后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四方学者来归,不下二千指。</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四至六年(1854年-1856年),太平军与湘军作战于九江、湖口、安庆一带。德化境内寺宇殆遭毁坏,东林寺也同遭劫火,如神运殿、般若台、白莲池、虎溪桥、三笑亭,鬼垒墙以及僧寮精舍等建筑,荡然无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林寺才大体修复。山门“东林寺”三字为康有为亲笔所书</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军阀混战,募化无门,因此东林寺的状况,仍然是清淡生涯,没有重大发展和改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次年九江沦陷,日军以东林寺为医务所,污染殿堂,毁坏文物。</p> <p class="ql-block">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东林,亲自指示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在历史上有极大的影响,应列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1961年,政府复迎请高僧果一上人主持东林,寺院的发展迎来了转折点。1965年,寺院已经初具规模,大略恢复了旧观。</p><p class="ql-block">1966年夏“文革”风暴席卷全国,东林寺当时属四旧之一,一些红卫兵闯入寺院造反,将佛祖金象,法器以及舍利塔,祖师塔,海会塔与香樟古木,连砍带砸,破坏殆尽,连明代所铸的金刚经铜塔,都被打碎作废品变卖。1969年九江县县委党校迁于东林,不到一年又变为赛阳镇化工厂,千年闻名古刹,变得硫酸遍地,恶气熏天。</p> <p class="ql-block">1978年,政府重新落实宗教政策,时任住持果一上人向政府请求补助,向四方善信募化,先后修复了慧远祖师塔,佛陀跋陀罗和尚塔,斋堂、莲社、三笑堂、藏经楼等,新建了山门、五百罗汉堂,重新开凿莲池,种植莲花,1989年大雄宝殿竣工。重建后的东林寺总面积一万余平方米,而寺产已达到两百余亩土地。其中可耕田种植农作物,另有一部分山林地,种植松柏杉竹,使寺中常住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p><p class="ql-block">1993年,东林寺果公上人发愿启建48米阿弥陀佛接引像,并创办江西佛学院。其后二十余载,传印长老、大安法师两任方丈,广大信众齐心筹备。</p> <p class="ql-block">2007年,东林寺净土苑开始修建,是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坐落于庐山市温泉镇境内,与胜山匡庐相毗邻。其肇建缘起,乃为满足新时代海内外广大信众学修之需求。2008年,东林寺成立了东林慈善功德会,2013年,净土苑之核心建筑——东林大佛,建成并装藏,屹立于观音山之巅。佛像净高四十八米,通身金色,相好殊特,威神无极,世所稀有。东林寺与东林净土苑形成“一寺两址”的格局,同属于东林僧团,平行管理。</p><p class="ql-block">2022年,林寺胜乐念佛堂圆满落成,传承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莲宗祖庭又添修行念佛胜地。胜乐念佛堂为仿宋式大木厅堂式歇山构架全木建筑,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约473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四百比丘经行念佛。同年9月,东林寺供奉东林十八高贤的“远祖纪念堂”正式开放,开始供信众参礼朝拜。</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p><p class="ql-block">东林寺位居匡庐一分支山脉中,登高远眺,若龙挂长空,故相地者谓“倒挂龙格”之地。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势18</p><p class="ql-block">。东林寺营建在庐山脚下,处幽谷之中,其周围都是群山绿树,寺前有虎溪水流过。</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净土苑</p><p class="ql-block">东林寺净土苑傍山依水,地形错落有致。东西两侧为地层断裂带,断层直通地壳深处,在承压水的作用下,地壳深处的有益元素源源不断地输出到地表,滋润万物。</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祖庭</p><p class="ql-block">东林寺的建筑群主次分明,相互映衬,聚散有序,谐和协调。纵轴线上为山门、大雄宝殿、神运殿。大雄宝殿左右侧为五百罗汉堂,沿两边伸展,东西有客堂、会客厅、上客堂、江西佛院和佛经流通处、东林寺净土宗研究会;殿前有天王殿,殿后有玉佛殿、三笑堂、十八高贤堂;三笑堂后有藏经阁、聪明泉,沿聪明泉后石阶上攀,有谢灵运讲经台、文佛塔;再往西折,有尼泊尔高僧佛陀跋驮罗塔院、远公塔院。</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庐山恋影院‌是庐山景区内放映《庐山恋》电影的地方。这家影院位于九江市庐山市濂溪区庐山风景区河西路19号,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庐山恋》这一部影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