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摄影/文编:神采飞扬</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简称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成立于1926年,是在沈阳故宫基础上建立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沈阳故宫原为清朝初期的皇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总占地面积约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968平方米,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中路、东路和西路。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1961年,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成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4年,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22年,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品总数为10919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数为39349件(套)。2022年11月7日起,沈阳故宫博物院恢复对外开放,参观的主要建筑有:崇政殿、大政殿、十王亭、凤凰楼、清宁宫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路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中路是沈阳故宫建筑群的主体,即皇帝日常上朝和居住的地方,清代称作“大内宫阙”,分前后3个院落。南端为照壁、东西朝房、奏乐亭;前院有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院是以清宁宫为主的五宫建筑。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一跨院,称东宫、西宫。东宫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西宫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德坊、武功坊和朝房。宫门前庭是中路最南端的区域,它虽然位于宫门之外,但却是整个建筑群功能和布局中不可缺少的“脸面”。来到故宫门前,首先看到的就是跨街而立的两座高大牌坊──文德坊和武功坊,按照与大臣上朝排班相同的“文东武西”位置,矗立在宫门两侧。牌楼本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宫殿、陵庙、街坊等处的标志性、纪念性建筑,有木结构的也有石雕的。沈阳故宫门前的这一种,称作“木结构琉璃瓦顶四柱三楼式”牌坊,它们的作用,既是皇宫门前的明显标志,也做为进入宫廷区域的门户。在清代,两座牌楼间禁止路人和车辆通行,即使是官员们要进宫上朝,也须先在牌楼外几十步之处的下马碑前出轿下马,接受盘查后才能恭敬地走入牌楼以内的“宫阙禁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德坊、武功坊虽建于清朝入关之前,但造型和装饰都堪称精美。两坊均为主间高两次间低的形式,黄心绿边琉璃瓦顶,每间檐下内外各四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折柱、雀替、花板等部位,是以浮雕为主,彩绘为辅的装饰,翔龙飞凤,海水流云、瑞树奇花,贴金敷彩,艳丽祥和,既有皇家气派又具地方风格,在古代牌坊中独树一帜。中间坊额蓝地金字,满、汉、蒙三体合璧,除坊名外,并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样,可知建于1637年正月,是沈阳故宫唯一记有落成年代的建筑。在两牌坊间南侧大清门前的区域,是一组与宫殿正门配套的建筑。东西各有奏乐亭一座,为迎送皇帝入宫出宫奏乐之处;两侧又各有平房和楼房一座(西侧楼房已不存),称作“朝房”和“朝楼”,是官员们入宫前候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清门是故宫的正门,开始只按通常习惯称为“大门”,两侧的小门则称“东门”和“西门”,到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时,用与新国号相同的“大清”二字来命名这座皇宫大门。正式定名的同时还规定大清门及东、西翼门要设兵丁稽查出入人员,严加把守。各级官员在入朝前集合于大清门时,无论坐立,都不准面向或背向正北的宫殿方向,更不许坐立于中间的御道上,只能在御道左右“相向坐立”。这是因为如面向北,则有窥视宫阙禁地之嫌;面向南则背对皇宫,也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至于坐立御道之上,更是藐视君王的重罪,当时明文规定,自亲王以下所有官员,都只能由左右台阶出入,中间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至于两旁的翼门,应是供平时官员及宫女、太监等因事进出宫殿之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做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大清门就是崇政殿,又称金銮殿。崇政殿建于后金天聪时,作为皇宫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临朝理政之处,也就是通常所说“上朝”的地方。在后金早期的宫殿制度中,俗称为“汗宫里的殿”或“内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其次,清太宗时期国家的重要典礼,如元旦和万寿节庆典、太祖实录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员的归降等仪式,都是在崇政殿举行。崇政殿也是皇帝接见宴请外邦宾客之处,在皇太极时期,主要用以款待前来盛京进贡、朝觐、通婚的蒙古诸部贵族,国内庆典时的一些小规模宴会也常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政殿是在东北地区极为普遍的硬山式房屋的基础上,根据皇宫正殿的使用需要加以美化,其殿体高12米,下有一米多高的砖石台基,前后各有加饰石雕栏板望柱的殿阶和檐廊,在造型上已与民间的同式房屋产生了本质区别,成为只有宫殿寺庙中才有的高等级模样。殿前后红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黑色覆莲式的柱础石,上部则用蓝、白、金等颜色绘“披肩”、莲花等图案,外侧是兽面,柱顶部分更是精彩,各有一形象生动的木雕龙头探出,而且两两相对,探爪戏珠,龙身和后爪则在廊内,既起支撑作用,又是别出心裁的美化,仿佛神龙自殿内飞出,高贵而富有生气。檐下的木雕莲瓣、蜂窝、如意等和方形的殿柱属于藏传佛教建筑艺术风格,枋内外的二龙戏珠浮雕,金光闪烁,横贯外檐,增添了华丽精美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造的,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做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体现其唯一的使用者──皇帝的无上尊严。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 ,是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做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陈设在龙椅前后的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间宫中精制的珐琅礼器,专用于皇帝御座周围,既为熏香之用,也有驱邪诹吉的寓意,使得“真龙天子”临朝理政之处更具有庄严神圣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为了表示对这座开国金銮殿的敬仰,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于崇政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贺”诗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也是他们留给这里永久的纪念。殿前东置日晷,西设嘉量。殿后是凤凰楼与五宫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绕以高墙,独成一座宫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翊门和右翊门位于崇政殿左右两侧,这两道门是平时进出殿后内庭的通道。穿过左右翊门可进入崇政殿的后院,这里是联系前朝与后寝部分的过渡性院落。在院子的东侧是日华楼和师善斋,西侧是霞绮楼和协中斋。这几幢建筑是后期改建的,乾隆皇帝东巡谒陵暂住沈阳故宫时,此为供皇子读书的地方,也就是“皇族贵族学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华楼,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用于存贮宫内备用杂物。日华楼除了历史文化价值,周围的环境也十分优美,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宁静的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龙阁和翔凤阁。在崇政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样式相同的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与大清门、崇政殿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布局单元。这两座楼阁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座三间的小厢房(东侧)和一座二层七间的银库楼(西侧)。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第一次东巡盛京来到故宫,觉得崇政殿前左右的两座建筑高低不同,样式各异,有失整齐美观,便传下圣旨,在此新建造型相同、东西对称的两座楼阁取代旧有建筑,将已年久失修的旧楼阁拆除,把飞龙、翔凤的名称移到新建的二阁上来,于是,便有了崇政殿前现存的面貌。1929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正式开放后,飞龙、翔凤二阁成为清宫文物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七间楼(文博书房)位于飞龙阁的后面,是一座七间二层的楼房,建造朴素,青砖青瓦,板门方窗,没有描龙绘凤的彩画和雕刻装饰,因此没有什么好听的名称,直白取名“东七间楼”。东七间楼始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到1643),以前是九间房而不是七间房。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增建东、西所行宫时,奉皇帝旨意将其北侧的两间拆除,以便使新建行宫宫门前道路畅通, 真正成为东七间楼。这里主要用作存放清宫瓷器,据说大约有10万件,被称为“瓷器库”。现又作为文博书房,展示清代曾经存放在沈阳故宫的档案和珍贵古籍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所颐和殿和介祉宫是乾隆年间所建供东巡期间皇太后使用的行宫,因位于崇政殿之东,清代称为“东所”。这里的“所”,是清代宫廷中对一些较小规模独立居住院落的一种命名习惯,其位置一般是处于主要宫殿附近,院内的各单体建筑都各有专名,只是按院落所处方位总体称为“某所”,以便于区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颐和殿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 殿内设有宝座屏风,西墙上原有乾隆御书联“福凝东海增芝算,祥拥西池长鹤龄”,表达对母亲多福多寿的祝愿。外檐彩绘为金龙和玺彩绘。东侧有一间耳房,为皇太后的净房。颐和殿是皇太后的行宫和举行庆典、召见皇宫官员女眷之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介祉宫是乾隆为其母亲崇庆皇太后建造的太后寝宫,也就是甄嬛居住的地方。建筑为五间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廊式,室内有吊罩隔扇,太后寝房所在的东间,有乾隆御题“式训徽音嗣,颐神景福绥”,宫后另有小院栽种花木供太后休息观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典阁位于颐和殿和介祉宫的对面,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建筑,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动工兴建,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完工,是一座二层木构重檐建筑。敬典阁建成后即投入使用,专供收藏爱新觉罗皇室家族的宗谱——清代玉牒。据了解,敬典阁曾经保存过的皇室玉牒共1070册,这是中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迪光殿位于中路的西所内,建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是乾隆皇帝东巡盛京时处理政务、召见官员的重要行宫。该殿面阔三间,室内无隔断,内陈设有红雕漆云龙宝座、红雕漆边座刻字围屏、香熏、方几、匾联等,反映了乾隆皇帝“临殿听制”的办公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迪光殿内还藏有文溯阁玉册,这是为了纪念《四库全书》入存沈阳故宫“文溯阁”时特别制作的。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到乾隆皇帝的办公场景,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凰楼是沈阳故宫的内廷部分,即清太宗时期皇帝后妃居住之处,位于中路崇政殿北的高台之上,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5),是休息和宴会之所,入关之后,曾存放玉玺、帝王像及行乐图。按照满族人过去在山区居住的风俗,部落里酋长的住宅都是建在寨子里最高的地方,既便于守卫,又利于观察瞭望。迁居平原城市之初,他们仍然受这种习俗的影响,所以沈阳故宫帝后寝宫建在特意筑起的近4米的高台之上,但崇政、大政两座殿却建在平地。这种“宫高殿低”的情形,与北京故宫的“殿高宫低”正好相反,人们也将其视为沈阳故宫因满族风格而形成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凰楼是一座进深、面宽均为三间的三层歇山琉璃瓦顶的楼阁,屹立在高台之上,其下层明间是进出寝宫区的通道,前有二十几级台阶通往地面,只要关上大门,帝后寝宫区就成为一座居高临下的森严城堡,因此,凤凰楼的功能也很像是一座居高而建的城门楼。在皇太极时期,凤凰楼是皇帝后妃们夏日观景纳凉之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凤凰楼是清代盛京城内最高而且最漂亮的建筑物,从城里的各方位都能看得见,所以成为沈阳城著名的景观,“陪都十景”、“盛京八景”中,把“凤楼晓日”、“凤楼观塔”列入其中。又因为站在凤凰楼上可以看到全城,所以清入关后历代皇帝东巡来沈阳时,都要登楼观景,赋诗咏怀,楼内仍然保留着乾隆御题手迹制做的黑漆金字诗匾。从乾隆年间起,凤凰楼还被用作存放一些重要的宫廷文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凰楼上乾隆御题的“紫气东来”金漆九龙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台上五宫建筑是指位于中路中轴线上崇政殿和凤凰楼之后的寝宫部分。盛京皇宫内,多为庭院式建筑,而凤凰楼高台上的后宫生活区,则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以及次西宫永福宫,五宫围合成合院式,与清宁宫东西墙外靠北侧的两座配宫一起,构成皇太极时期的后宫建筑。中宫清宁宫为帝后居所,宫前东为关雎、衍庆二宫,西为麟趾、永福二宫,分别为皇太极的宸、淑、贵、庄四大妃所居住,其中的永福宫是清世祖福临诞生和幼年居住的地方。这一组建筑形成于公元1627—1632年的后金时期,主要仿照满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以尖山式硬山顶为主,屋顶覆盖黄琉璃绿剪边的瓦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清宁宫除做为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外,还兼作皇宫内家祭和家宴的场所,因此将门开在东次间,形成东稍间,封闭成“东暖阁”用于居住,西侧四间贯通成适宜祭祀和家宴的“口袋房”式的空间布局。宽大的支摘窗式样朴素,棂条皆以码三箭式相交,宫门亦不用隔扇式。正对宫门竖立祭天的索伦竿,此均为源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宁宫后的大烟囱是一个立在地面上的建筑,这是满族民居独有的一种排烟形式,通常高于屋檐数尺,烟囱立在外是为了方便建筑和防火,这是为了解决嫔妃们在冬天保暖的问题而设计的。这个大烟囱有11级,再加上最顶层的3块砖,便是12级,与清朝12帝而末代皇帝只做了3年形成了巧合。整个故宫只建了这个大烟囱,皇太极还下令盛京城内的烟囱不得高于清宁宫的烟囱,这就叫“大清山河一统天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福宫坐落在凤凰楼高台之上,为后金天聪初年始建,以清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绣宫闱,这里有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在台上五宫区东、西配宫展开,共展出清代后妃各类生活用品127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路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造的重要宫殿,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还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政殿从建筑上看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也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前东西两侧,依序排列,其中最靠近大政殿并略为突出的两座亭子为左右翼王亭。其余八亭从北至南则按八旗旗序呈雁翅状排开,东边是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正白旗亭;西边是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镶白旗亭,合计十亭,人称“十王亭”或“八旗亭”。这些亭子与大政殿构成东路一组院落,其建筑构思大胆,独具匠心,别开生面,和谐得体,是我国宫殿建筑史上独具特色、空前绝后的一大创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路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西路建筑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包括后花园、戏台、嘉荫堂、仰熙斋、文溯阁及其附属建筑等,最前面为轿马场。西路建筑参观时大都分都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溯阁及其附属建筑是西路北侧的一组建筑,最南面是位于嘉荫堂后的三间悬山屋宇式宫门,入内即为这一区域的主体建筑文溯阁,建于1782年,名称依乾隆皇帝《文溯阁记》所述有 “溯涧求本”之意,是专为存放《四库全书》而建的7座著名藏书楼之一。文溯阁的建筑形式是仿效浙江宁波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当然这只是在结构上,而具体的建造和施工仍是按照清代宫廷建筑的标准。文溯阁没有拍摄到照片,下图为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南门出口</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穿越历史的长河!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虽没有北京故宫规模宏大,但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游览时间约需半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沈阳故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于风景旅游景区,几乎每一座建筑都有故事,因此文章写得比较长,感谢您的阅览。</span></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0日拍摄</p><p class="ql-block">文字参考网络资料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