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皖山水行散记之六——廿八都

蓼花河人

<p class="ql-block">  因“廿(niàn)八都”这个名字的缘故,我对这个古镇充满了好奇。</p><p class="ql-block"> 11月19日下午,到此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车上,导游介绍道:这座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西南端60公里处的古镇,藏在浙、闽、赣三省交界的仙霞山脉中,素有“浙西南锁钥”之称。廿八都这个名字的由来大概是这样的:唐朝末年,黄巢带领起义军由浙江南下,在此开辟了仙霞古道,成为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北宋时期,江山县下设44都,此地按顺时针排序为第28,因而得名“廿八都”。到了清代,仙霞古道逐渐成为商旅要道,廿八都作为货物中转的重要枢纽,迅速发展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这里还是“全国罕见,浙江省排第一”的古建筑博物院。此外,三省边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频繁战争、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为“方言王国”和名副其实的“百姓古镇”,镇上有9种方言和130余种姓氏,专家誉此为“文化飞地”,学者称其为“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p> <p class="ql-block">  从游客中心经过珠坡桥进入北堡门,极具年代感的房舍分列石板路两旁,临街的一面全是店铺,经营着特色农产品、旅游纪念品,还有鲜见的传统手工作坊。</p> <p class="ql-block">  沿着街道前行,便来到了“武官衙门”。门口墙上贴着的犯人通缉令,瞬间让人有了穿越之感。该衙门始建于‌明朝,原为‌浙闽兵站(驿站),用于军人调防驻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政府为了巩固边疆局势,在浙江省和福建省共同组建‌浙闽枫岭营总府,管理边疆军事事务,并将浙闽驿站改建为武官衙门。由于廿八都地理位置险要,军事位置非常重要,因此设立了三品游击军官一名,六品千总武官两名,七品把总武官四名,兵丁千余名,因此,这儿也被称为“三品游击衙门”。现在的“武官衙门”景点,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示区域:节节驻军、步步设防、驻兵文化、廿八都军事历史和炮台遗址。内部展示了许多与军事相关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如大堂左右的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告诫苍天不可欺,民心不可负。此外,衙门内还有郑成功塑像和事迹陈列,他是民族英雄,曾在此驻守。看着这些简介、图片和实物展览,让人仿看到了当年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出“武官衙门”沿中心街继续南行,经过“姜秉书洋货店”、“德春堂药店”、“隆兴钱庄”,前面有一小巷,巷口有一个景点提示牌“戴笠与军统女特工陈列馆”。右转进入小巷,前行不远有一个宽敞的广场,广场右边的高墙建筑便是原国民政府吉林省财政厅长、后为军统少将姜守全的住宅,1941年戴笠借用这套住宅及观音殿开办了军统电讯训练班。从大批杭州,嘉兴,湖州,流亡的难民挑选16~21岁的女青年在廿八都进行严格训练,培养了一批特工谍报人才。陈列馆中有军统之花的简介和相关物品,让人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有了更深刻地了解。</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中心路并不长 ,过“关帝庙”便是南大门牌坊。牌坊似是仿古建筑,青石黛瓦,门楣北面书有“念八铺”、南面是“仙霞衿束”。</p> <p class="ql-block">  纵观这个长条形布局的城镇,古建筑风貌依旧。枫溪水自北向南穿镇而过,民居依山傍水,缘溪而建。青山绿水间,黛瓦白墙、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其建筑风格之多样,集浙式、徽式、闽式、赣式、苏式、云贵,甚至欧式于一身;其雕刻之精美,乃融木雕、石雕、砖雕于一体。所以,专家称其为“古建筑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廿八都,值得深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