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强强

<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记》是我多年前写的有关黄桷渡与河嘴街儿时的一些散笔,我在河嘴街从5岁到13岁生活了八年时光,我们家在文革前又一次举行搬迁,搬到厂区有一片绿树林里的房子。但那时我仍在黄桷渡小学校读书,小学四年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没有学上。直到三年后三届小学毕业生有一部分超龄生排除处,有了一个老三届新三届加上只有重庆才有的超龄生统称划分。超龄生他们因超龄国家分配工作,我属于实龄生与超龄生差月份有幸能重新进校读书,但也在一年多后屯垦戍边到云南边疆种橡胶去了。</p><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记》描述的都是黄桷渡与河嘴街儿时的记忆,文章难勉也有出现重迭的地方,请大家给予多多谅解。</p><p class="ql-block"> 作者 邹德强</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3日写于山城南岸</p> <p class="ql-block">注:  沉痛哀悼给《拾光札记》作序的贵州师范学院著名教授廖善友先生,不幸因病于2025年2月10日22时58分在海南文昌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4岁。廖善友先生一生在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学术研究方面为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廖善友先生是黄桷渡码头历史文化资深的学者,与800年重庆府同岁的黄桷渡,在文革时期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旧城改造中,黄桷渡历史被造成丢失。为了填补重庆市有关黄桷渡历史的空白,廖善友先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们黄桷渡立下了汗马功劳。廖善友先生是我们黄桷渡优秀儿女们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逝世是我们黄桷渡乃至社会的一大损失,廖善友先生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本书系第二次印刷,在这里再一次虔诚的感谢廖善友先生为《拾光札记》作序。</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4日于山城南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