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夫人退而不休。先是学生没毕业,后来是课题没做完。如今呢?关门弟子戴了博士帽了都上班了,还在闲操心,说是申报的国家课题架构设计还需要帮拿捏拿捏。</p><p class="ql-block"> 可是一个在国内,另一个在美国,夏季时差整12小时。学生那边查完房下完医嘱,这边就是子夜了,一边聊电话一边盯着电脑,芝麻粒大的字塞满屏幕,上下滚动,一瞅就是几个小时,看着就眼胀心慌头皮发麻。</p><p class="ql-block"> 果不其然,半个多月晨昏颠倒的日子下来,终究是病了:先是失眠,一到晚上两眼放光且越是夜深眼睛越亮,白天头晕脑胀脚底发虚飘飘欲仙。更遭糕的是心律失常,每分钟七、八次早搏接踵而至。头一天说撑一撑就过去了,第二天自觉熬不下去了再撑恐怕就真过去了。儿子下班回家已经六点钟了,车刚停稳,<span style="font-size:18px;">催着儿子送医院。</span></p> <p class="ql-block"> 美国是实行分级诊疗医药分家的,并不像国内你想选哪家医院就诊都行。平诊需要预约,急诊随时可以去。</p><p class="ql-block"> 看急诊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火急火燎。去接诊台填写表格资料建档,有分诊医护人员为你量血压听心肺,戴上腕带,然后去一边的长椅上坐等。同时,陪同人员去另外一处柜台接受保安的身份核查和视频录像,每人胸前贴一个手写的不干胶标签,算是通行证。不同于排队又算是排队,分诊护士会考量缓急程度联系诊室医生接诊。</p><p class="ql-block">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护士带着去了一号诊室。这是一个基层的急救站,一号和二号是两个单间诊室,另外还有6个挂布帘的简易诊室。</p><p class="ql-block"> 一个中年男医生进来,先是问了病情,然后递过来一件一次性隔离服,告诉病人需要脱去上衣穿上隔离服方便检查,就退出门外带上门等候,直到你换好衣服开门才进来。检查服的不同部位有很多开口处,病人躺下,医生接好电极,采集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数据,做了心肺听诊,初步判断后开出进一步检查项目,由护士带去化验室采血和做鼻拭子,然后回一号诊室躺着等结果。</p><p class="ql-block"> 半小左右,医生敲门进来了。说是检查结果没有太大问题,心脏早搏情况确实存在,如果自我感觉不太好,建议去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断。如果需要车辆送,他们可以提供;如果不需要车辆,请签字确认。</p> <p class="ql-block"> 已经是晩上八点钟了,我们决定先回家安抚一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辘辘</span>饥肠。八点半钟左右,我们来到浸信会健康南迈阿密医院急救中心,这是一所教会医院。</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经它的下级机构转诊的,联网可以查询信息,手续不太复杂。</p> <p class="ql-block"> 大约等了十多分钟,被安排在18号诊室。诊室很紧凑,大概10平方米,常用急救、监护设备、药品器械柜等都有配备。每一间诊室都以捐资者的名字命名,从门口的铭牌可以看到捐资人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接诊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医生,仔细询问了病情后,补充做了几项检查,如床边CT等。换上衣服,接满电极: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度,每半小时自动测一次血压。</p><p class="ql-block"> 十一点钟,医生进来沟通了检查情况和她对病情的研判。这一次很特别,助理在床头开通了视频通话设备,一位汉语翻译远程参与,告诉说根据联邦法律规定,我是你的汉语翻译,协助你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有什么问题我可以提供帮助,我、你、医生间的对话都将被系统实时记录。谈的内容主要是判断病人就诊是否自愿(是否有强制),所述病情以及病人、医生、陪同家属(转述者)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准确等(是否有欺瞒),是从维护就诊者合法权益角度的制度性安排。医生分析说没有发现大的异常,目前监测到的早搏较少,建议监测满四小时无新的异常就可以回家休息。夫人提出自我感觉好了一些,仍有心慌胸闷症状,能不能给开一点改善心脏不适症状的药,医生说在你回家时可以帮你开些药的。</p><p class="ql-block"> 十二点钟医生换班了,当值的年轻男医生来看了一下,此后就是医护助理进过诊室两次,直到一点半钟左右,医生来告诉说,病人情况稳定,可以回家了,不需要处方开药,如果仍有不适,可以在明天白天去医院看心脏专科医生,我可以给你推荐,你也可以自己选择。</p><p class="ql-block"> 凌晨两点多钟,我们回到家,医生没有开处方,夫人依旧心慌胸闷不舒服。纵然你自己就是博士生导师、医疗专家,没有医生的处方也就没有办法买到任何处方药,这就是美国的医疗制度。就算你再去心脏专科看专家,仍然如此体验,仍然“无药可救”。</p> <p class="ql-block"> 整个就医过程,没有交纳一分钱。儿子说,过几天就会收到费用清单。果然,第9天,费用清单寄达,优惠及减免后共计七千多美元,合人民币五万元左右,签字确认后从信用卡划转。儿子说比他预计的收费少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体会:在美国不能生病,也不要看病,看了也是看看就了。这种制度是柄双刃剑,既可以杜绝过度医疗浪费医疗资源,也阻碍了必要的治疗浪费医疗资源。还是在行李箱多装一点备用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