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b> 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彭镇距离成都市区仅15千米,是离成都最近的古镇之一。彭镇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素有“水陆要冲”之称,是双流西部商贸集散重镇。</b></div> <div><i>(上图引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清慎干练的彭端淑)</i></div><div> <b><br></b></div><div><b> 明时彭镇始名永丰场,清初才有了彭镇的名字。彭镇的[彭]是彭端淑的[彭]。蜀中大诗人、祖籍为丹棱的彭端淑在成都府锦江书院做学府道台期间,就常到彭镇杨柳河畔视察,见此处风景秀丽、舟楫繁忙,是赋文写诗的好地方,遂举家搬迁到此定居,彭家场也因此得名。</b></div> <div><i>(俯瞰彭镇老街 熊军 摄)</i></div><div><i> </i><br></div><div> <b>民国元年(1912)7月,彭家场开设镇会,定名为彭镇。</b><i> </i></div> <b> 时间流转百年,如今的彭镇如彭端淑所愿,依然保有灵气与才气;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彭镇还多了丝潮流安逸的烟火气,形成了彭镇独特的市井风雅,尤其因具有百年历史的观音阁老茶铺为标志的茶文化而出圈。</b> <b>据传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川人好茶可谓名不虚传,尤以成都更盛。有一种说法是无茶不成都,说成都是座大茶馆,茶馆是座小成都,现在的成都还保留了一些老茶铺。彭镇的【观音阁老茶馆】就是成都周边保留得最好的老茶馆之一。</b> <b>它历经百年沧桑,基本保存完好,踏入茶铺进入眼眶的便是地上的千脚泥与五十多年前文革中的标语, 墙画,这里成了闻名全国的网红打卡地。观音阁老茶馆还入选了《成都市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b> <b>【观音阁茶馆】仍然在使用传统的老虎灶,据称,这座坚守了上百年的老茶馆的历史比成都市区的鹤鸣茶馆更悠久,是四川唯一保存有老虎灶的老茶馆。所谓老虎灶,它的烟囱在屋顶上,炉膛却在店内,形状宛如一个卧着的老虎,故俗称“老虎灶”。</b> <b>这里用的茶具跟几百年前一样,仍然传承的是盖碗茶杯: 盖碗,带盖儿的茶碗 ,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套组成。盖碗又称“三才碗”,所谓三才即天、地、人。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这么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寓了一个小天地,一个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讲的“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b> <b>观音阁茶馆老板李强是一位中年男子,经常表演花式倒茶,曾经一度走红网络,如今是当地的名人之一。上图中李强在给客人表演他的拿手绝活:用壶中的水在空中甩出造型。</b> <div> <b>关于这家茶馆的还有一段离奇的传说 ,据当地人讲,100多年前,当地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整个镇子几乎被烧光,而只有这几间房子未被火烧,这里是俸神烧香的庙子 ,有观音菩萨护着,因此未被烧毁,后来人们就称呼这里为观音阁,再后来,民国初期不知何时(现已无法考证)这里就开成了茶铺,也就是现在的观音阁老茶铺。</b></div> <b>彭镇观音阁老茶铺的出圈,带火了周围的以茶为主的商圈文化,观音阁所在的马市坝街和永丰路连带成为彭镇古镇的一张名片--【彭镇观音阁老街】。</b> <b>除了茶文化之外,古镇内还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景点,如银榕园、杨柳河等。彭镇老街距离【银榕园】约五百米左右,在银榕园的旁边有一片将近千亩的银杏树林。</b> <b>在每年的银杏观赏季,千亩银杏叶全部变成了金黄色。遇上好天气,大片银杏叶在阳光照射下,非常适合拍照。</b> <b> 这里就是杨柳河,时已深秋,河边的柳树仍然一片栯绿。</b> <b>位于观音阁老茶铺附近的杨柳河上有座近三百年历史的两孔石桥-人民桥。这座桥原名为【第一桥】。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双流知县徐樾看到杨柳河两岸过河不便,于是倡议在杨柳河上建一座石桥,石桥历经7年修成。徐樾邀请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彭端淑题字,彭端淑欣然写下“第一春波”。“第一春波”自此名扬川西,成为双流八景之首。彭端淑还将修桥始末记录下来,写成《第一桥记》,故该桥又被称为【第一桥】。</b> <b>后来【第一桥】因年久失修坍塌。清光绪年间,【第一桥】下游百余米处又修了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两端牌楼、彩绘,甚是精致,称得上彭镇一处引人注目的景观。至民国时期,成都五老七贤之一刘咸荥曾为廊桥题写长联:“桥边人影碧空寒,诗情系垂柳千丝,青水绿波流不去;江上浪花残照远,画意指轻鸿几点,斜风细雨送将来。”1947年的一场洪水冲垮了廊桥。1970年代杨柳河改造时,在【第一桥】下游约20米处另修一座两孔石桥,即【人民桥】;同期又在廊桥原址上修建了一座人行便桥。</b> <b>杨柳河边的【观音阁老街】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明清风貌,街道两旁的古香古色建筑和百年老店,让人仿佛穿越回到古代。</b> <b>11月19日,我们一行人自成都出发,半个多小时到达彭镇,下车后直奔观音阁老街而来。入口的这条近南北向的街道名叫【马市坝街】。</b> <b>一眼望去,街道上随处可见沿街露天茶馆(</b><i>标牌上提示早上8点至下午6点马市坝街车辆禁止通行</i><b>)。</b> <b>当然,除了茶馆,也还有酒馆、饭馆等其他商铺,进入街口不远靠右边的一家酒铺里囤满了大酒缸,三方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器皿盛装的酒品。一个身穿老式酒保服的塑像在欢迎客人的到来。</b> <b>酒店的隔壁是一家有着三个铺宽的【老街三食堂】,为什么叫三食堂,因为没打算进餐,也就没好多打听。</b> <div> <b>街的左边有一家【刘家碾茶铺】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面白墙上书四句七言诗:<u><i>山光草色翠难拖,第一桥头春浪多。小艇远横杨柳岸,散人应自号烟波</i></u>。署名为刘沅之兄刘濖。</b></div><div><b> 根据资料,刘家碾茶馆成立于2018年12月,位于彭镇马市坝街1号。然而,关于彭镇刘家碾茶馆老板是否为刘沅后人,目前并没有找到相关的确凿证据或官方信息。但是刘沅和他哥哥刘濖是确有其人。</b></div> <b>刘沅(1767-1855),字止唐,亦号青阳子,双流县云栖里(今成都市双流区彭镇柑梓社区)人。清代四川著名国学大师,时人称之“川西夫子”。</b> <b>刘沅是史上少有的被人奉为教主的学问大家,其著作《槐轩全书》,以儒学元典精神为根本,融道入儒,会通禅佛,体大精深,鸿篇巨制;又创立槐轩学派,名震一时;他在医学上也颇有成就,是名医郑钦安的老师,被后世尊为“火神之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有《火神之祖——槐轩医学全书》。</b> <b>刘沅曾修葺成都武侯祠,现今所见为其调整后的风貌。他还组织重修成都青羊宫,重建双流熏风塔等。其后人又组织重建新津老君山等,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传统文化“成己成人,推仁推爱”的理念和主张。</b> <div> ( "<i>金花夜月" 民国版《双流县志》)</i></div><div> <b> </b></div><div><b> 刘沅的哥哥刘濖,字方皋,他是清嘉庆元年(1796)的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广西郁林州知州,官至刑部主事。刘濖著有《方皋弃余录》,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和地方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学价值。对于家乡的第一桥,刘濖曾题诗赞曰:山光草色翠岚拖,第一桥头春浪多。小艇远横杨柳岸,散人应自号烟波。这就是刘家碾茶馆墙上这首诗的出处。刘濖还为双流古八景之一《金花夜月》题诗赞曰:“毵毵堤柳拂吟鞭,舍利珠光证夙缘。镜里分明毛发现,长虹卧影月当天。”</b></div> <b>位于马市坝街与永丰路分叉处右侧的茶馆叫【无名茶舍】,围炉煮茶,所谓[万物皆可围炉烤],[轻煮岁月慢煮茶][一杯清茶,一抹茶香],都是对当地茶文化的真实写照。</b> <b>无名茶舍对面一棵树上挂着一幅放大的黑白照片,右下角标注“请教”二字。据了解,这个留着大胡子和长头发的中国大叔正在给老外“指点迷津”。这个大胡子就是彭镇老街的【网红大叔】,名叫刘大胡子。</b> <b>刘大胡子是彭镇老茶馆一条街上的明星,以其独特的表演和热情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他经常在茶馆里进行杂耍表演,尽管表演不算非常精准,但他的精气神儿和热情让客人感到非常舒适和愉快。</b> <b> 这是一个小巷子,巷子口左边立柱上挂的是“成都蜀郡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牌子,右边立柱挂着“柳河艺术公司”的牌子,横梁上写着【老茶馆 蜀戏台】,实则就是个融合了川剧文化的茶馆。</b> <b>走进小巷,院坝里建有别致的活水假山,假山后面的门墙后面,应该就是带有戏台的茶舍,能够边看戏边喝茶的场所了。</b> <b>【喜来小院】位于马市坝街的一条支街上,这家店就在三岔路口,喜来小院名字听起来就非常讨喜。老板很热情,他们还为喝盖碗茶的客人提供小滤网,据说是彭镇独此一家。</b> <b>这是喜来小院面朝南的门面,悬挂的布帘上的字组成两句话:至味清欢喜相逢,流年浮生如初见。诠释了喜来小院的“喜来”二字的贴切涵义。</b> <b>院子里的布置非常整洁美观,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无论是拍照还是聊天,这里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一张照片都能轻松出圈,成为朋友圈的亮点。</b> <b> 马市坝街这条支街不是很长,前面不远处就是杨柳河边的公路。靠杨柳河较近的一家茶馆的墙上挂着一幅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油画画像。或许有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寓意在其中吧!</b> <b>参观马市坝支街时,还遇上一段小花絮:距离喜来小院不远处的一家茶馆窗台上趴着一只被绳子拴着的狗儿,一脸与世无争的表情,它的面前还有一根空着的拴狗绳。</b> <b>有趣的是,这时在街心另有一支颜色大小与窗台上那只狗一模一样的狗,正在地上滚动摆拍,配合着一位年轻姑娘的摄影创作,过路的人都停下脚步来围观。</b> <b>退回到三叉口,继续沿着马市坝主街游览,事实上,主街在这里有点往左偏,它的尽头在杨柳河边与【人民桥】连接。</b><br> <b>主街相对支街宽一些,除了茶馆,更多的铺面在经营竹器、藤器,炒货等土特产,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b> <b>这里有一家卖叶子烟(也就是俗称的旱烟或土烟)是摊位临时搭建在街沿上,并在街檐下放置一捆烟叶做招牌。</b> <b>主街左侧的这家茶馆名叫【泰浪】,他既卖茶,也卖咖啡(泰式冰咖啡),另加经营西双版纳凉拌美食。</b> <b>随着距离杨柳河更近的地段,茶馆开始多了起来,则是因为这里已经到了观音阁老茶馆的位置了,抱团取暖的茶馆自然就多了起来。</b> <b>仍然是主街左边,一家餐馆的名字夺人眼球,【太难吃饭店】,黑色幽默,楹联上说:饭菜难吃顿顿吃,日子难过天天过。本意应该是说难不难吃,吃了才知道。</b><br> <b>【太难吃饭店】的街对面就是【观音阁老茶馆】的露天茶座(开篇已做介绍,此处不再赘述)。</b> <b> 左边离河边最近的铺面也是家茶馆,部分门面租给了别人做(拾趣随笔)美术工作室,工作室主人在铺面门板上绘制了一幅《红灯记》的剧照。</b><br> <b>这是马市坝街的南面街口,两侧对称的立着大型四角屋檐售货亭,成了老街南门的标识。街口公路对面,就是通向杨柳河对岸布市街的【人民桥】。</b> <b>接下来来到永丰路继续游览,永丰路街名的来历显然与彭镇在明代时名叫永丰镇有关。永丰路街道相对较长,街道走向近东西向,与马市坝街近乎垂直相交。</b> <b>街口立着几个售货亭空空如也,相对马市坝街而言,人气不是很旺。不过听朋友说,这条街道上还是有几家店铺值得一看。 </b><br> <b> 走进永丰路不远,看到的一家经营茶具,茶饮和绸缎的店铺,店名叫【王储昭懿】,门面上挂着四川天府荆溪茶具文物博物馆授权店的招牌。</b><br> <b> 店内展出和售卖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茶具和茶炊等器物,吸引了很多游客进店观赏和交易。</b> <b>【王储昭懿】街对面这家店铺名叫【沅乡书局】。店名取意为“刘沅的故乡”。之所以定位为书局,因为刘沅老先生所开创槐轩文化,源自彭镇,传承百年,店主希望来这里的人不单是饮茶,还可以书会友。近乎落地窗的玻璃上写着“我爱彭镇”,并用小字道出了彭镇人的安逸生活:<i><u>逛老gai(街) ,泡茶馆,喝盖碗茶,摆龙门阵,这是成都人的安逸</u></i>。</b><br> <b>书局的创立人也是双流人,他来到彭镇,意识到这里还需要一个文化元素,于是选择了出生于彭镇的刘沅。他将老街上一间荒废的老屋进行修缮、重塑,创建了这个【沅乡书局】。</b> <b> 一个【聿也】的招牌吸引了我的眼球,悬挂的布招上写“茶业茶器,文玩珠宝,内有小院,咖啡奶茶”。往店里看去,墙上斗大的“摆烂”两个字在蓝色灯光的映衬下尤为醒目。摆烂的词意是指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就干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不想干了。或许又是一种黑色幽默吧!作为一家茶舍,涵盖文玩珠宝,颇具特色,本想进去体验一下,但是通往后面小院的门未曾打开,只能望而却步了。</b> <b>68号文创小院是彭镇特意为文创人开辟的一方天地,在这间院坝中,一安扎染、见朴、成艺陶瓷等非遗工作室相继入驻。</b> <div><i>(成艺陶瓷工作室 此资料图取自网络)</i><br></div><div><br></div><div> <b>据说陶艺馆的老板在各种展览上获奖无数,且有作品收藏在博物院。小院门口立着的文宣牌上写着“陶艺DIY体验”,往院内看去,空无一人,太清净了,没好往里走。</b></div> <div><i>(此资料图取自网络)</i> </div><div><b> </b></div><div><b> 据资料介绍,一安扎染还在这个院里举办过扎染培训,上图是学员们在展示自己的扎染作业。</b></div> <b>顺便再说到一个小插曲,在我刚要离开68号小院时,邂逅了一只帅气的猫咪,据说不少游客见到过个这只称得上明星的猫咪,并表达过欣喜之情。这只猫咪或许是古镇中的一位“隐士”,静静地陪伴着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镇。</b> <b> 永丰路上也有店铺和摊位在售卖藤器,竹器和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和物质。</b> <b>这家门面上写着【江铁匠】的铺面,除了出售菜刀等铁器外,其他竹编,陶罐茶炉等什么都在卖。</b><br> <b>最后终于找到了朋友推介的一家颇为传奇的大茶馆——【永丰茶舍】。<br></b><br> <b>铁制的茶馆大门内还有第二道门,木制门框上写着【铁器社】三个字。木制门左右两侧的墙上分别贴着和《永丰茶舍简介》介绍《彭镇来了戏班子》的一组老照片。</b> <div> <b>原来永丰茶舍的前身是60年代初的铁器社。铁器社解散后,被当地人承包改建成了饭店,但因经营不善,2010年左右又改建成了茶社。茶社的名字取自彭镇的原名“永丰”,主要售卖四川特色的老三花盖碗茶。这里成了当地人休息闲谈的好去处,也是游客体验四川悠闲生活的绝佳地点。</b><br></div> <b>进入茶舍内,左边的水泥地上还安放着一台当年铁器社用过的锻打铁件的电动机器。</b> <b>红砖砌的墙柱四面都挂满了多达三四十把用过的破旧茶壶。“彰显”着这个茶馆由铁器社转行以来的辉煌历史。</b> <b>院子里有两棵五六十年历史的榕树,不少人把茶座直接安放在榕树下。</b> <b>茶馆内靠右边是吧台,摆放着整齐的杯子和茶叶。</b> <b> 这里的房子虽然老旧,但是茶舍非常注重卫生条件,盖碗儿摆放整齐整洁。</b><br> <b>正对大门的窗棂古香古色,上方的匾额上写着瑞气盈庭,青砖墙柱上挂着充满喜气的书画楹联。</b> <b>匾额所在的后墙的右侧又一座小戏台,戏台前面的幕布为红色,后面的背景用蓝色的布帘装饰,掀起的布帘露出一幅茶舍之前曾经演出时的留下的大照片。上方的横幅上写着“艺享双流 戏曲共享”双流区文化馆戏曲分馆文艺演出......。</b> <b> 继续往里走还有一个漂亮的天井,坐在这里面喝茶、摆龙门阵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b> <b>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川式竹椅、斑驳的方桌、盖碗儿和铜水壶,</b> <b>还有墙上挂着的一些上世纪甚至更早的年代保留下来的老物件,仿佛回到了传统的川西居民院落。</b> <b>墙上这张老照片反映了彭镇的茶文化和戏曲文化的交融,戏曲进茶馆,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b> <div> <b>走出永丰茶舍,看到大门外支架上的一幅预告牌,11月10号至12月3号之间,每逢周二、周日,茶舍就会举行戏曲共享活动。正好今天是周二,演出活动尚未开始,我今天还有其他安排,只好悻悻离开了。</b></div><div><b> 再见!观音阁老街,再见!彭镇。</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