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赞美与欣赏【蓝花楹】

故宫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当时称为紫金城他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6月建成于永乐18年11月除41420年12月8日,明朝有14代皇帝,清朝有10代皇帝在这里居住,并实行对全国的最高统治,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习惯,每一个朝代灭亡后,他的皇宫便被称为故宫,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明清两朝延用五百年的紫金城,一变而为近代博物馆,宫中无数的历代珍宝成为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著名的博物院,除举世闻名的紫荆城宫殿外,还有文物藏品100多万件,每年吸引着上千万观众前来参观,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 抗战时期文物的转运过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九一八”事变开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历经17年,几经辗转,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南京,从南京分批到武汉、长沙、重庆、贵阳,安顺、桂林、柳州、四川巴县、徐州、宝鸡、汉中、成都、峨眉县、乐山,抗战胜利后,再次集中到重庆经过曲折的线路运到南京,又几经辗转从南京乘船运往台湾,以后台湾建了故宫博物院,这些文物才结束了十七年颠沛流离的命运,留在南京没有运走的,分别住进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运往台湾的住进了台湾故宫博物院,整个17年的来回转运,虽然艰难曲折,但是最终幸免了战争的破坏。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感谢当年这些保护文物的人们,向他们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景山拍的故宫全景</p><p class="ql-block"><br></p> 故宫博物院简介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故宫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故宫博物院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故宫博物院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9000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分为外 和内延两部分,外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乃主体,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主要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内延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帝后妃嫔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还有外东路的太上皇宫和外西路的太后宫院等处。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清灭亡后,紫禁城作力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1914年,于外区域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于内延区域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套),藏品总分25大类别,堪称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通过明清垦家宫殿建筑,宫延史迹原状陈列,珍宝、钟表、书画、陶瓷、雕塑等艺术藏品专馆陈设,以及专题展览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门</p><p class="ql-block"><br></p> 参观故宫博物院的两条线路 <p class="ql-block">参观故宫博物院有两条不同的线路,一条是由天安门经端门入午门,经前三殿、后三宫、东西六宫和外东路各宫至御花园,再由顺贞门出神武门,另一条线路线是由神武门入宫,进御花园参观后三宫、东西六宫和外东路各宫,再由前三店出太和门、午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金水桥,位于太和门前的五座石桥。</p><p class="ql-block">明初所建,内金水河经此流过。桥为单拱劵式,居中一座为御路桥,供皇帝通行,桥长20余米,宽约6米,两侧汉自玉栏杆,望柱头雕云龙纹饰,形制等级为五桥之首。其东西两侧各有桥两座,长宽依次递减,望柱头为二十四气纹饰,为王公大臣、文武官员等通行之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水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和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干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太和殿。“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每年元且、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坐落在三层汉自玉台基之上,殿高26.92</p><p class="ql-block">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故宫现存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宫殿檐角安放10个脊兽,成为此类建筑装饰中等级最高的孤例。殿内正中为雕龙髹金漆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四周矗立六根</p><p class="ql-block">“沥粉贴金”盘龙柱。</p><p class="ql-block">殿顶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口衔宝珠(又称“轩辕镜”)俯首下视的蟠龙。殿内铺墁苏州产细料澄泥方砖,俗称“金砖”。太和殿几经焚毁、重建,现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和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计时器。此日晷的晷盘是上下两面分别刻有刻度的圆盘,由汉自玉石制成,晷针为铁制,垂直于晷盘,晷座呈正方形,用四根石柱支撑。晷盘倾斜地放置在晷座上,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晷针投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晷盘上的刻度根据投影的位置表示时间。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里,看晷盘朝上一面(即赤道以北)的刻度,从秋分到来年春分的半年里,看晷盘朝下一面(即赤道以南)的刻度。宫殿前设置日晷,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缸、铁缸是宫中的防火设备之一,平时贮满清水,以备灭火时用。每到冬季小雪节气至翌年惊蛰,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低时,缸下烧炭加温,以防缸水冻结。紫禁城内现存最早的缸为明弘治年间铸造。明代的缸两耳均加素面铁环,样式上奢下敛,古朴大方。清代的缸两耳多加兽面环,腹大口收。宫中现设大小铜、铁、鎏金铜缸共二百余口,其中鎏金铜卸22日,分别陈设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和乾清宫两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铜缸、铁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帝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或会前,接受执事官员们朝贺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华盖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中和殿。“中和”出自《礼记》,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简,恰如其分。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殿顶正中安鎏金宝顶。殿内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允执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皇帝参加祭祀活动的前一天在这里阅视祝文,去往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帝家谱《玉牒》修好后,在此阅视,并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和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称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万物和谐。保和殿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6根柱子,开阔了空间。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笔“皇建有极”贏,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请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并相继易名为位育宫、清宁宫。顺治皇帝大婚在此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和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和殿后石雕分为上中下三块,其中最下方的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约200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俗称大石雕。现有花纹图案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新雕刻。大石雕主体雕刻九条蟠龙腾飞于流云之中,下端为海水江崖图案,四周饰以番草纹饰。大石雕的石料采自北京房山大石窝,距紫禁城80余公里。据记载,当时要运送类似体量的石料,需动用2万民夫造“旱船”拖拽,历时28日才能将石料运到紫禁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石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清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水乐十八年(1420年),后儿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是《周易》中的卦名,代表天。乾清宫在明代为皇帝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乾清宫又是明清两代皇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寿终正寝”。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创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清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名中圆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交泰殿,殿名出自《周易》“乾坤交泰”,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和。清嘉庆二年(1797年)因乾清宫失火殃及此处而重建。殿平面呈方形,上置铜鎏金宝顶,形式与中和殿略同。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上方悬挂乾隆皇帝摹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风。东侧为中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为大自鸣钟。清代皇后在千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于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将二十五方宝玺存放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泰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皇后寝宫。坤宁宫与前面的乾清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乾清”“坤宁”寓意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在的坤宁宫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改建后的样式,门不居中而偏东侧,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房”。清康熙时将东侧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均在此大婚。西侧五间为萨满教祭祀神堂,内设安放神像、宝座的环形大炕和制作祭品的煮肉大锅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坤宁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坤宁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御花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钦安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殿为黃琉璃瓦重檐盝顶,坐落在汉白玉单层须弥座上,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场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下旨停设道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钦安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贞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紫禁城北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建时,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而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皇后祭祀先蚕坛时,由神武门正门出入。清代选秀女时,待选的秀女由神武门偏门进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武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被精心制作出来,是供人观赏,作为宝贝存放在精美的地方,不想遇到了“九一八事变”从1932年到1949年17年间遭遇了如此的颠沛流离,当年如果没有一批如文物为生命的保护者,那么无论如何,我们今天看不到如此灿烂辉煌的艺术品,我们应该像当年保护文物,保护国宝的人们致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