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从有了微信,就开始接触心灵鸡汤。健身益智的,穿衣吃饭的,为人处世的,教育孩子的,心灵感悟的,等等等等。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受益匪浅。读后老翁开始自责:人和人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我为什么就做不到呢?</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变成疲劳,开始看得晕头转向;曾被感动的心肠变成铁石……,再后来,再后来,由疲累变成了厌烦:只要打开手机,鸡汤立即向你扑来:朋友圈的,好友发的,亲人转的……铺天盖地,应接不暇!无孔不入!独特的鸡汤文章成了一道杠杠火爆的文体。</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心灵鸡汤?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老翁想弄明白。</p><p class="ql-block"> 上网一查,呵!原来心灵鸡汤并非国产!《心灵鸡汤》一书是美国闻名世界的顶级励志大师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写的。此书系列发行56个国家,被译为40多种语言,全球畅销上亿册,是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公认的权威心灵成长读物。该丛书连续七年蝉联美国畅销榜名。《心灵鸡汤》书是由具有灵感和激励性的短篇故事和散文组成,超过200种类别。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不过,我在网上看过另一个美国大师戴尔卡内基写的《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卡内基是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他的书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他在1936年出版的《人性的弱点》一书,70年来始终被西方世界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 </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想,其实,我国古代人早就写过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距今两千多年的《论语》、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明代的《菜根谭》、《增广贤文》,清代的《弟子规》、《围炉夜话》等等,虽然不及微信里的心灵鸡汤甜美,但至今仍被奉为国学经典,日读日新。即使现代或当代,我国鸡汤类的报纸刊物也很多。比如《读者》《读者文摘》《知心姐姐》等等,都是全国最受欢迎的杂志。老翁不去纠结国内外的解释差异,反正基本上啥概念到了国内总会被赋予“新的解释”,你我都懂得。</p><p class="ql-block"> 心灵鸡汤到底是什么东东?查百度,说: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它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它的特点是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 </p><p class="ql-block"> 有篇文章,把微信流传的心灵鸡汤分了十多种类,即意淫自嗨型、鸡血话唠型、名人名言型、生拉硬拽型、断章取义型、故事大王型、故作高深型、自我安慰型、佛说禅语型、不知所云型、哗众取宠型等等。这些鸡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试图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故事得出一个人生感悟。目的就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中,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p><p class="ql-block"> 微信上的心灵鸡汤文章为什么比当年的港台歌曲还要风靡流行?这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政治环境有关。 </p><p class="ql-block"> 社会的竞争制造了贫富差距,先天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让很多处于比较弱势的群体对命运不满,对财富和改变命运的渴望急迫又艰难,社会的变迁让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信仰,内心迷茫彷徨,空虚寂寞,失落脆弱,都使得每个人面临着太多的躁动不安和茫然失措。谁来替你卸下身上的负担?谁来给你指出明路?谁来给你正能量?这些都需要心灵鸡汤来滋润疲惫的内心,需要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去治疗。心灵鸡汤恰恰迎合了这些需求,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有营养的鸡汤,为了分享,传播一下也无妨。可是有些鸡汤是无营养的糊涂汤、或鸡精兑水的假鸡汤甚至是毒鸡汤。微信上传的最毒的心灵鸡汤是“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环境,就去适应环境”。结论是:好人就是这么堕落的,奴性就是这样炼成的。</p><p class="ql-block"> 更严重的是,这种习惯让我们思考总是流于表面,不愿意或者不能够独立地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所在 。鸡汤,看起来非常美好。而往往我们眼睛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却是最为丑陋的。有些作者,明知道事实是怎样,却隐藏起来,将光明的、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读者,而那些辛苦的、垂然落泪的场面则隐去不谈。而让人成功的,往往就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心酸与痛楚。但是为了迎合读者,吸引眼球,提高名气,他们会隐去这些不谈,告诉你一个美丽的新世界,让你在懵懵懂懂之中甘愿受害。 </p><p class="ql-block"> 有的文友总结了常喝心灵鸡汤的心得感概:鸡汤啊鸡汤,只能微信,不能全信!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 1. 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p><p class="ql-block"> 2.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p><p class="ql-block"> 3.欣赏了太多的摄影美图,突然发现不知咋拍了;</p><p class="ql-block"> 4.看到了太多很好的地方,感觉这一生就白活了;</p><p class="ql-block"> .5.知道了太多所谓潜规则,突然发现自己被规则了。</p><p class="ql-block"> 实然!信然!诚然!太精辟了! </p><p class="ql-block"> 老翁为陶冶性情,防止老年痴呆,也曾写过一些杂感随想,以排遣时光;偶尔遇见好文激起共鸣也会情不自禁地摘发给亲朋好友分享。亲朋好友出于礼貌点个赞也暗暗自喜。其实,私下里关系密切的好友告诉我:你转发的那些鸡汤如同吃自助餐,虽能灌饱肠胃,却食而无味,根本享受不到精嚼细品的快感,偶而吃一顿不错,天天吃会消化不良,甚至上吐下泻。一语惊醒泰山翁,我才开始对心灵鸡汤持怀疑态度。 </p><p class="ql-block"> . 现在,我对心灵鸡汤态度是:且读,且品,且自行评判;不转,不骂,不强为人师;或者采取脱敏疗法:在微信上设置“不看他/她的朋友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