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制作:王旭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音乐:忠魂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分图文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11月19日</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整编成。</p><p class="ql-block">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p><p class="ql-block">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部队一部分在杜聿明等人带领下退回云南,一部分在孙立人等人带领下进入印度。</p> <p class="ql-block">2013年9月3日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龙陵县松山战役旧址落成,整个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占地约17500平方米,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用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战马、吉普车12种方阵。</p> <p class="ql-block">这群雕塑像出自广东佛山雕塑家李春华之手,为纪念远征军1944年发动滇西反攻,他在松山战役的遗址,举个人之力,出资200万元,前后付出3年时间,终于设计、打造出远征军将士雕塑群,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与敬重。</p><p class="ql-block">我一直含着眼泪看完雕塑。打算以后认真学习松山战役这段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国耻。</p> <p class="ql-block">整个雕塑群的建设历时一年多时间,于2013年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战胜利68周年纪念日当天落成。</p><p class="ql-block">雕塑群总占地面积为17400平方米,规划设计由广东集美设计公司与李春华先生共同完成,雕塑由李春华先生具体组织实施,基础部分由龙陵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设。</p> <p class="ql-block">在雕塑群揭幕仪式上,李春华用诗意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三年来压抑在心头的感动:</p><p class="ql-block">“70多年前,40万中华热血儿女扛枪西去,他们横渡汹涌怒江,穿越高黎贡山,飞过雪山驼峰,来到了彩云之西,去到了缅北丛林里。</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雕塑家,我常想,我没有更多的金钱,但我有良知和技艺,有时间和气力,我可以背靠历史,面向未来,做力所能及的事。</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机会成为英雄,但我可以怀揣感恩,怀揣信念,在他们英勇出征的路边,静心等待。今天,我终于等回了他们——这402尊雕塑,就是我向他们献上的最崇高的敬礼!</p> <p class="ql-block">从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看,它的设计颇具匠心,它不同于单体的雕塑或是一般的群雕。它以402尊人物、战车、战马组成的12个方阵的宏大阵势,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也颇有“现代兵马俑”的效果震撼。同时它又有其深刻内涵,402,寓意1942年那场踏出国门的抗日远征。</p> <p class="ql-block">龙陵县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为滇缅公路交通咽喉。</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日军为截断国际唯一援华物资运输线——滇缅公路,于1942年5月自缅甸入侵滇西,进占滇西之龙陵、腾冲。当时,云南工兵总指挥部已下令将惠通桥破坏,日军占领“东方直布罗陀”——松山。</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日军占领怒江西岸后很快意识到,松山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是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的首要组成,便计划在这里修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松山要塞群,打造东方的“马奇诺防线”。</p> <p class="ql-block">在缅甸日军第15军的命令下,第56师团派出工兵联队进驻松山,并从滇西、缅甸、印度等地掳来1600多名民夫,花了两年时间,昼夜不停凿山施工,修建地下机枪堡垒,1944年2月21日,松山外围工事完成,核心工事由工兵团继续完成。</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两个军约4万人的兵力,从1944年6月4日开始进攻,至9月7日攻克松山,苦战3个月零3天,取得完全胜利,全歼日军1300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7600余人。</p> <p class="ql-block">二战时期,松山战役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之一,它是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为了打通滇缅公路,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在牺牲四千多将士、浴血奋战三个多月后,终于在同年9月7日占领松山。</p> <p class="ql-block">这巍然阵列的雕塑,代表着70多年前那数十万为保家卫国流血粞牲的远征将士,他们如今屹立在松山之颠,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特别是由21尊娃娃兵塑像,和28尊健在抗战老兵塑像组成的方阵,让每个前来瞻仰者无不动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p> <p class="ql-block">自2013年以来,中国云南龙陵松山,这片被远征军将士鲜血染红的英雄土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人们从海内外慕名而来,只为一睹松山的历史壮景。每年到松山的游客如今达到三百多万。</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已成为人们“铭记历史,不忘英雄”的思想高地,成为人们向英雄致敬的圣殿!由此可见,《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具有了许多雕塑作品所没有的公共艺术魅力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迎面而来的是一棵弹痕累累的见证树。</p><p class="ql-block">这棵百年古树身上布满了枪伤和弹痕,它见证了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当时,由于战火猛烈,整个山头成了一片焦土。光秃秃的山头只剩这棵古树和一棵小叶榕树,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这棵古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代表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伤痕累累、千疮百孔,枪眼历历在目,到处都是伤疤,但它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像是故意留下来提醒后人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为国捐躯的英雄们,这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公墓墓碑,是第八军一〇三师阵亡将士墓碑,这是一〇三师师长熊绶春为死去的战士立的。</p> <p class="ql-block">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抗战阵亡将士公墓</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陆军第八军第103师阵亡将士公墓</p><p class="ql-block">(左图)何绍周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2-198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八军军长</span></p><p class="ql-block">(右图)攻克松山后第八师士兵欢呼胜利。</p><p class="ql-block"> 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公墓原址位于大垭口街子,距公路约30米,修建于1944年12月,埋葬着第8军103师阵亡将士忠骸672具,墓主碑圆额,高2米,宽0.9米,碑文记载松山战役中第8军103师歼敌、缴获物资及敌我伤亡情况等,落款为“师长熊绶春立”,左右两块碑为阵亡将士芳名录。</p><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部分将士骸骨迁至保山易罗池畔。解放后,墓两次搬迁,第一次迁往大垭口小学旁,2004年再迁至松山主峰下老干塘旁。</p> <p class="ql-block">人们纷纷向672位抗战英雄鞠躬致敬,我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雕塑群</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过百日,日军占领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切断滇越铁路和香港的西方援华补给线,乃分路进攻缅甸。妄图截断中国国际救援的最后通道-滇缅公路,实现其彻底征服中国之野心。</p> <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上旬,日军进犯缅甸,缅甸危急。应英军统帅之请,3月上旬,中国十万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在同古、仁安羌、腊戌、密支那等地与日军激战,但因同盟国各方协调指挥失当,一再贻误战机,而致作战失利。</p> <p class="ql-block">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壮烈殉国,数万官兵喋血异域,长眠野人山。远征军饮恨,且战且退,分路撤离缅甸。日军狼奔豕突,于5月3日陷国门畹町。数日之内,怒江以西大片国土皆沦于日军敌手。日军与我军隔江对峙至1944年5月。</p> <p class="ql-block">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奉命渡江奋起反攻。其间渡江作战、夺取松山,围攻腾冲、三战龙陵、涤荡芒畹,历时八个月,于次年1月20日驱敌于国门之外,后与从缅甸向南反攻的中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p> <p class="ql-block">缅北、滇西反攻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奉命渡江反攻滇西(腾冲,松山,龙陵)。松山之役始于6月4日,终于9月7日,历时三月又三日,付出伤亡7773人,歼灭日军1288人的惨烈代价,成功收复松山,为打通滇缅公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松山锁钥一启,滇西反攻大门洞开。9月14日,腾冲被攻克。此后远征军大军云集龙陵。经过激战夺取龙陵四周高地并切断芒市至龙陵交通。10月29日,远征军集中兵力,向城区发起总攻。经过激战,终于11月3日,将日守军大部歼灭,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此役为整个滇西反攻中规模最大的要塞争夺战。</p> <p class="ql-block">松山、龙陵两役,共歼日军11900人,占滇西反攻总歼敌数的56%;远征军官兵伤亡35984人,占伤亡总数的53%。松山乃中国抗战成功收复之第一块国土,为胜利与自豪的象征,充盈着大国之魂的正气;龙陵乃中国抗日战争滇西抗战主战场,载中国远征军和民众之记忆,彰显了民族团结之精神。</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遗址经70余年风雨如昔,英雄气概历久而益彰。建远征军雕塑群于松山正宜其地,壮共御外辱声威以腾飞恰逢其时。</p> <p class="ql-block">秋冬装方阵</p><p class="ql-block">秋装方阵有63座士兵雕像,冬装方阵有50座士兵雕像。秋装较厚,冬装厚实,战场上,这些士兵永远冲在最前面,他们最能吃苦耐劳,也是牺牲最多的。远征军数万将士的热血洒入了滇西大地,是那么的悲壮、惨烈,他们是所有国人都应该敬仰与铭记的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这些士兵永远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数万名伤亡者以他们居多。</p> <p class="ql-block">夏装方阵</p><p class="ql-block">夏装方阵共有51座士兵雕像,中国远征军官兵穿着的夏装比较单薄,一部分士兵还穿着草鞋,装备主要是美式和英式。为了把日寇赶出国门,远征军将士奋勇杀敌,肩负保卫疆土,收复失地的使命。今天的我们只有铭记整个滇西抗战这段历史,才能筑梦未来。</p> <p class="ql-block">女兵方阵</p><p class="ql-block">女兵方阵由18座女兵雕像组成。女性柔弱善良,而血腥残酷的战争却无法让她们回避。远征军部队里的女兵主要承担通信、医护任务,给前线提供后勤帮助,她们为抗击日寇做出了牺牲。</p> <p class="ql-block">1942年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4万多人的部队退入野人山,在走出野人山的几千人中,女兵活下来的只有1名。</p> <p class="ql-block">跪射兵方阵。由30座跪射兵雕像组成。</p> <p class="ql-block">士兵手里的武器是毛瑟手枪,又叫盒子炮、驳壳枪,由德国研制,中国仿制并在抗日战场上广泛使用,是一种威力大、使用方便的多功能武器,可单发,也可连发。连发射击,须将木制枪匣安装到枪身上,托枪以控制枪口上跳。</p> <p class="ql-block">炮兵方阵</p><p class="ql-block">炮兵方阵由30座炮兵雕像组成。中国抗战物资大部分靠外援,这些士兵操作的迫击炮由当时的盟友美国援助。</p> <p class="ql-block">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且有死界小、射速快、威力大等特点。适合在较复杂的地形或恶劣气候条件下使用,可以消灭遮蔽物后的敌人,摧毁敌障碍物及轻型土木工事,为步兵开辟道路。</p> <p class="ql-block">驻印军方阵</p><p class="ql-block">由2座将军、58座士兵雕像组成,当年有大批知识青年入伍并空运到印度受训,驻印军配备全副美式装备,为当时中国最精锐的作战部队。</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甸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全副美式装备,总指挥为史迪威,副总指挥为罗卓英,后由郑洞国接替。</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国内大批知识青年应征入伍,乘飞机空运到印度,在蓝姆伽训练营受训整编,驻印军战斗力大为提高,称“X部队”,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作战部队,为反攻缅北、协同国内远征军打通中印公路、歼灭日军第18师团立下了赫赫战功。驻印军方阵由两座将军雕像,58座士兵雕像组成。</p> <p class="ql-block">孙立人将军</p><p class="ql-block">1900.12.8-1990.11.19,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肥西)人,生于安徽庐江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1942年初,孙立人带领的新38师奉命入缅作战,隶属于张轸将军的第66军。在仁安羌战役中,孙立人带领一个团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7000多名英军官兵,受到时任英军第14军司令威廉·斯令姆将军的赞赏。但几场战役的胜利依旧不能阻挡日军沿滇缅公路向北肆虐,孙立人带领新第38师暂时退入印度。</p> <p class="ql-block">孙立人部队的赫赫战功得到驻印军司令史迪威将军的信任,1943年初,孙立人的部队经过整编后组成新一军,属于史迪威将军领导下的“X部队”的一部分,成为缅甸战场上的先锋部队。1943年,驻印军夺回缅北地区并重新打通了中印公路,孙立人将军被史迪威称为在整个战场上最有才华的将领。1945年,孙立人受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之邀参观欧洲战场,回国后带领新一军在广州接受日本投降。</p> <p class="ql-block">战车方阵</p><p class="ql-block">由两辆美制威利斯吉普车雕塑组成。威利斯吉普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威利斯汽车公司研制的一款军用越野车,车身高度不超过85厘米,便于隐藏,选用低压轮胎、四轮驱动,吉普车速度快、自重轻,便于运输、通过性强。</p><p class="ql-block">吉普车主要是用来输送步兵营轻武器,用作通讯侦察车或者指挥车,在路况较差的滇缅公路上使用效果较好,广泛装配于滇西作战的远征军部队。</p> <p class="ql-block">战马方阵</p><p class="ql-block">由10匹膘肥体壮的战马塑像组成,1944年大反攻前,滇缅公路无法通行,远征军战备物资只能靠民工抬,骡马驮,战马也是功勋卓著。</p> <p class="ql-block">马是人类的朋友,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战马方阵由10匹膘肥体壮的战马组成。1944年滇西大反攻前夕,滇缅公路还未打通,车辆无法通行,怒江西岸山高谷深,道路崎岖,我远征军战备物资只能靠民工抬,骡马驮运。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一切对人类有过帮助的生灵,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p> <p class="ql-block">盟军方阵</p><p class="ql-block">克莱尔·李·陈纳德(下图)</p><p class="ql-block">1893.09.06-1958.07.27</p><p class="ql-block">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远征军得到了美国盟友的大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这场战争盟军积极配合作战:在空中,陈纳德将军率领他的飞虎队与日空军斗智斗勇,狠狠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地面,美军顾问团与远征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盟军方阵由18座盟军雕像组成。</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p><p class="ql-block">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p><p class="ql-block">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p><p class="ql-block">珍珠港事件后,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1944年8月被晋升为四星上将。1944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被罗斯福总统召回美国。</p><p class="ql-block">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为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和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场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印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p><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12日病逝。名言:“一个人只要不辜负国家的期望,不虚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曾经在日记里评价远征军士兵:“在我看来,中国士兵是中国伟大人民的最好证明——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永不怨苦的忠心,他们光荣的目的,他们不变的忍耐,他们忍受了诉苦无门的艰难,从不呻吟,他们跟随着领导者,从不疑问也没有犹豫,他们从来没有在他们单纯、正直的心里想到他们所做的正是英雄的事业。他们的要求只有一点点,却随时都准备付出他们的所有.......”</p> <p class="ql-block">娃娃兵方阵</p><p class="ql-block">远征军雕塑群由12个方阵、共402座人像组成,人们熟知的“娃娃兵方阵”在列。娃娃兵方阵的雕塑群,一共塑造了21座小兵立像,带头的娃娃兵,是按照当年一张美军随军记者拍摄的娃娃兵照片为样本制作成的。</p> <p class="ql-block">在滇缅作战的远征军中有许多娃娃兵,他们穿着宽大的军衣,稚嫩的脸上带着微笑,小小年纪就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令后人敬佩敬仰。</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的时间为1942年(并非腾冲反攻战和松山战役时期),当时远征军进入缅甸抗击日军,美军记者发现队伍中这名仅有13岁的贵州人李占红(音),便用相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李占红(音)冲着相机镜头,竖起大拇指,露出了天真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为何如此引人关注呢?章东磐发现这张老照片备注是这样的,“李占宏(Lee Chan-Hon)刚刚满13岁,尽管已经在中国军队里服役两年,仍然稚气十足,面对镜头做微笑状(1944年11月23日)。”</p><p class="ql-block">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张老照片,这张照片曾在2014年火爆中国互联网,它背后的故事让无数人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是中国抗战史专家章东磐等民间志愿者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找到的,当时是两万多张战场老照片中的一张。</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反映的是一张娃娃兵,他脸露微笑,并向照相机伸出的大拇指,仿佛在告诉世人抗战一定会胜利。当然最为震撼的是,照片中的娃娃兵只有13岁,当日寇入侵中国,无数热血儿女保家卫国,这个娃娃兵也毅然走上的战场。</p><p class="ql-block">章东磐等人发现这张老照片后,他们万万没想到照片中的娃娃兵健在。这张老照片传到网络上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传出一个惊人消息,老兵陈友礼对着记者镜头热泪盈眶,他坚称照片中的娃娃兵就是自己。</p> <p class="ql-block">以下这些老照片多见于网络。看后总让人心痛不已!</p> <p class="ql-block">不管这个娃娃兵的名字是”李占红”、”李占宏”还是老人自己所说的”陈友礼”,娃娃兵是肯定的。这批娃娃兵9——16岁,未成年就跟着部队开拔到腾冲,不能不引起人们广泛的同情心和深切关注!甚至有人在网上大肆炒作以博眼球。</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中可能会有大量“娃娃兵”吗?不可能。</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和盟国精心打造的最精锐的一支部队,远征军分配到当时美国援华陆军装备的绝大部分,衣食住行的标准都远高于其他部队。蒋介石和远征军司令官史迪威都不可能允许远征军里出现“娃娃兵”。</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所谓”娃娃兵”不可能直接上战场,他们多为勤务兵、通讯兵或后勤兵,送水、送饭以及洗衣服等等。</p> <p class="ql-block">陈友礼回忆说,照片中的他身上挂着的那两个水壶,其中一个是连长的,另一个才是他的。 可见那时他是连长的勤务兵。</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因为战乱而失去父母双亲无家可归的孩子有很多,部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一些老兵会好心的将这些孩子收留下来,在军中照顾。这些孩子在部队之中也会被安排一些诸如勤务、送信或者是简单的放哨等任务,部队绝对不会把他们当做作战的兵员使用。更不要说成建制地使用。</p> <p class="ql-block">一位年近半百的妇女,在向所有雕像献上供果时,都会深鞠一躬。一位老爷爷,站在塑像群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非常伤心。我的泪,在看到娃娃兵脚下每人一瓶娃哈哈时,奔涌而出,那时,我拉下了帽沿……</p> <p class="ql-block">没有史料记载李占红(音)后来怎么样了,但以他照片而塑造的雕像,足以让后代人永远铭记住他。在这个雕像前,前来瞻仰的人们摆放上糖果、饮品和糕点,因为在他那个年代,或许他从没有吃过一块糖果,却勇敢地挎起枪上战场了。</p> <p class="ql-block">很多小朋友在大人陪同下,手里提着祭品,向高出他们头部的雕塑群台基上敬献祭品,看来是有备而来。他们来松山,早已阅读过相关史料,早已准备下供果,早已在情感上给予了认同。</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童年,没有糖果和鲜花,更没有”娃哈哈”饮料。他们有的,只是贫穷和苦难,他们小小年纪经受的,是呼啸的子弹和炮弹,是血肉模糊的残身甚至是无法拼拢的肉骨!</p> <p class="ql-block">总之,看到些娃娃兵,是所有前来瞻仰祭拜的人最触目惊心,心痛不已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老兵方阵</p><p class="ql-block">除了雕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娃娃兵”,还有28名在世老兵组成的方阵。</p><p class="ql-block">“老兵们等得太久,我要用艺术为他们带去迟到的纪念和关爱。”雕塑家李春华说。</p> <p class="ql-block">老兵方阵由28座2013年9月3日前尚在世的远征军老兵雕像组成。雕像以付心德、刘桂英、鲍直才等28位中国远征军老兵为原型塑造,代表了所有当时还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p><p class="ql-block">这些在世老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见证了侵略者被赶出国门,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他们是不屈的战士,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而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13岁的远征军军医付心德老先生。</p> <p class="ql-block">水青山,1913年生,100岁,甘肃临洮人,参加南京保卫战后整编入71军36师109旅107团,参加攻打开封、秋兴集、郑州的战斗。在富金山战役中,与日军肉搏腹部中刺刀,转战太行山开展游击战。1942年为接远征军,从西昌行军至惠通桥,在滇西开展游击战至滇西反攻结束。</p> <p class="ql-block">陈宝琛,1925年生,现居云南漾濞。1941年进入黄埔19期滇西干训团学习。1943年毕业后分配至第2军第9师,任少尉连指导员,奉命开赴抗日前线。1944年6月,在远征军十一集团军,奉令攻打松山。</p> <p class="ql-block">邵应壬,1922年出生,腾冲马站乡人。1990年从台湾回乡定居。原集团军总司令部政工第二大队,后来返回预备2师,在腾冲和梁河、盈江一带打游击。</p> <p class="ql-block">许本祯,1921年生,现居云南腾冲。第六军39师116团第2营第五连,驻扎云南驿白马庙,保卫陈纳德飞虎队所在的机场。</p> <p class="ql-block">2013年,群雕落成时,健在的老兵年龄最大的114岁,年轻的也近90岁了。其中多位常年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交流也很困难。 很多老兵被淡忘了近70年,贫困的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尊重和认可。</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当时尚健在的老兵塑像,我不禁肃然起敬!如今可能都已经过世了吧!</p> <p class="ql-block">在这402尊雕像中,还有有闻名遐迩的中国远征军长官部总司令卫立煌,也有名震一时的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还有荣立过赫赫战功的的抗日名将戴安澜、孙立人将军等。</p> <p class="ql-block">将军方阵</p><p class="ql-block">是根据当时能征集到的20位远征军将领照片雕塑组成,将军是掌握战场动向、运筹帷幄的决策者。</p><p class="ql-block">他们是:</p> <p class="ql-block">第11集团军司令宋希濂</p> <p class="ql-block">第2军军长王凌云</p> <p class="ql-block">第11集团军续任司令黄杰</p> <p class="ql-block">第71军军长钟彬</p> <p class="ql-block">第2军副军长钟松</p> <p class="ql-block">第54军军长阙汉骞</p> <p class="ql-block">第8军军长何绍周</p> <p class="ql-block">第8军副军长李弥</p> <p class="ql-block">第53军军长周福成</p> <p class="ql-block">第20集团军司令霍揆彰</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p> <p class="ql-block">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军长郑洞国</p> <p class="ql-block">驻印军副总指挥罗卓英</p> <p class="ql-block">副司令长官杜聿明</p> <p class="ql-block">76师第228团团长段国杰</p> <p class="ql-block">2013年9月2日,原安放于九峰山烈士陵园的原国军将领段国杰的骨灰,在儿女们的护送下,重新安葬在了以其为原型的雕塑下。四女傅晓方说,父亲在生前,就曾交代,去世以后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图为9月2日,远征军段国杰将军的女儿,在将军的雕像前失声痛哭。</p> <p class="ql-block">200师师长戴安澜</p> <p class="ql-block">驻印军第50师副师长杨温</p> <p class="ql-block">新22师师长廖耀湘</p> <p class="ql-block">第66军军长张轸</p> <p class="ql-block">第6军军长甘丽初</p> <p class="ql-block">这20位上版将军中,其中湘籍将军有5人。他们分别是黄杰、宋希濂、阙汉骞、郑洞国和廖耀湘等,充分表现了“湘军”在远征军抗日中的地位和功勋。</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远征军雕塑群最后方,矗立着一个司号兵。</p> <p class="ql-block">群像雕塑者李春华说,这个兵就是他,他想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铭记这段历史,体现了艺术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社会担当。</p> <p class="ql-block">雕塑群的最上方是”松山战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碑座浮雕</p> <p class="ql-block">碑座浮雕</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站在纪念碑最高处再看看这些虽死犹生,虽死犹荣的远征军英雄们吧!</p> <p class="ql-block">望着他们的背影,他们永不离去!</p> <p class="ql-block">他们是永生永世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他们是现代的”兵马俑”,世世代代供后人瞻仰铭记!</p> <p class="ql-block">他们是永远不倒的祖国卫士!</p> <p class="ql-block">”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p><p class="ql-block">滚滚怒江西岸,群山绵延,无尽苍翠雄伟,如大地的脊梁,让人心生敬畏。巍巍松山,它是英雄的战场,它是记录日军累累罪行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反攻松山,无数的远征军战士的血肉在炮火与硝烟中,与脚下的这片热土融为了一体,用生命谱写出悲壮激越的抗日赞歌。</p> <p class="ql-block">“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抔黄土祭英灵”!</p><p class="ql-block">当你来到松山战役遗址,置身于中国远征军雕塑群中,放眼望去十二个方阵,四百零二座雕塑,肃穆庄重,巍然屹立。每一个雕塑,傲然挺立,铁骨铮铮,表情肃然,历经风雨的打磨,更显庄重,仿佛那些伟岸的身影跨过岁月,带着铁血洪流穿过烽火硝烟滚滚而来。</p><p class="ql-block">远征军将士们,你们的名字,我们从未忘记,你们的身影,我们始终铭记。山川同念,英雄不朽。</p> <p class="ql-block">除了远征军雕塑群,松山还留下了很多战争遗迹,现存有遗址69处、遗迹816个、战壕13200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二战战场遗址之一。万千忠骨,万千热血,如果你来保山,记得来看看他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群永远不应该被忘记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一小段网上视频剪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