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向北偏东大约一百公里,有一个中江县。中江县有一个特色食品较有名气,即挂面。随着旅游的发展,近些年火出圈的中江挂面村也成为旅游景点。 挂面村位于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范围约1平方公里。背靠凤凰山,毗邻凯江。(中江手工挂面制作还有其它几个镇)。 中江手工挂面始于宋代,传承千年,其以“洁、白、细、干、净”五绝著称,经五次发酵,历经十八道纯手工工序精制而成。 清朝名臣孟邵曾献此面于乾隆皇帝,并赋诗“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因此也被称为“御面”。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挂面是普通食品,机器制作已经很容易了。但手工生产真是很麻烦,不容易。<br> 中江手工挂面要经过十八道工序:揉面,做条,开大条,扯大条,盘大条,盘小条,上面棍……晒面,收面,切面……经历了千百次的揉搓拉伸,一碗挂面到了食客的餐桌上。 使用中江县生产的强筋小麦,是手工挂面能抻细抻长的关键;不加化学添加剂,不用科技狠活,是中江挂面的质量保证,也是消费者喜欢中江挂面的原因。 我们进村时,正赶上村民晾晒挂面。一人在下面递缠着面条的面棍,一人站在大约3米高的梯子上接面棍,然后往架子上插面棍。插牢靠后,再在地面往下抻面,直到将面抻得细如发丝。当天风和日丽,纤细的挂面在阳光下如弦似缕,排成一面面墙,风中飘着面香。我这是第一次看晒挂面,突然明白了,挂面为什么叫挂面,真是挂起来的面啊。 来到挂面村,怎么也要尝尝新作的面。一碗面刚吃完,就看见村民开始收挂面了(晾晒大约2小时)。还是两个人配合,站在梯子上的人往下摘面棍,双手捧着面棍,下梯子,手不能扶梯子,下面的人将接近地面的挂面捧起,两个人小心翼翼地往屋子里走,将长长的挂面放到案子上,放置一段时间,再切。我在那观察一阵子,看到他们上上下下几十趟,真辛苦。 手工挂面制作辛劳,麻烦,还要自己销售。后来村里制作的作坊逐渐减少。但近些年,随着中江挂面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场的认可,旅游的加持,让手工挂面的市场销量扩大,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继承祖传的手艺,继续制作挂面。 拨面,防止粘连。 村子正在以手工挂面非遗文化为主题,进行景区建设。祝愿挂面村生意兴隆,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