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雄县,打卡千年的“地下长城”!

孤独的旅行者一一老赵

<p class="ql-block">这次的开篇,得从10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说起。</p><p class="ql-block">那时,宋辽两国的军队在河北雄县(古称瓦桥关)一带常年激战。期间这里发生了许多诡异的事件。</p><p class="ql-block">一次辽军骑兵压境,宋军节节败退。突然间从辽军的背后凭空杀出一大队宋兵,把辽军杀了个措手不及。当辽军开始反击时,这些宋兵竟消失得无影无踪。更诡异的是追击的辽军也瞬间从地面消失,半个时辰后当这些辽军再次出现时已是一具具冻冷的尸体了。是什么神力使得这片土地上的宋军将士神出鬼,没来去无踪呢?</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40年代,一次洪水来袭,眼看村庄就要被淹没。突然间,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巨响,大水瞬间流的无影无踪。在这片土地上 ,到底暗藏着什么玄机?</p> <div>直到后来正宋边关战道的秘密被专家挖掘、考证出来以后,一切的悬疑才得以了科学的解释。<br></div> <p class="ql-block">宋辽边关地道地处保定市雄县,被发现也是源自一次偶然。1964年的某一天,当地农民在浇地灌溉时,无意当中发现了此处地道。此事立刻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1993年政府投资进行了建设开发。2009年5月1日,地道遗址公园对外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遗址公园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南北两侧分别矗立着一座石碑 ,北边一座碑文为“宋辽边关地道”。</p><p class="ql-block">这碑座的赑屃重点介绍一下(碑身为现代后替换之物),它出土天雄县半庄头村袁宗儒墓前。袁碑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为青石材质。</p><p class="ql-block">注:袁宗儒,字醇夫,号静庵,北直隶保定府雄县人。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江西道监察御史,擢大理丞。嘉靖初,争"大礼"被廷杖。历官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解职归。后抚山东,坐失察属吏罢。起左副都御史,卒官。</p> 南边一座碑文为中国古地道文化之乡。 妥妥地挂牌单位! <p class="ql-block">铁炮三门。</p><p class="ql-block">想知道它们的来历吗?据《雄州新志》记载,原雄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为明清时期县衙所在地。2006年,原县委、县政府院落拆迁时挖掘出各式铁质火炮52门。它们被埋在了距地面25米的深处,出土时炮身依然完整。现在它们分别被赋予了神威、镇远和神武之名。</p> 这座八角亭下就是地道的入口。<div>让我们了解一下这副楹联:</div><div>卫国戍边敢教辽疆天波涌,点兵藏粮岂识宋土地穴通。</div> 地道入口!哈哈,这一走下去,就是真正地和宋代的戍边将士们的零距离接触了。也许,杨元帅也曾经就在这里巡视过。 <p class="ql-block">通过这墙上的简介文字可以知道了以下信息:</p><p class="ql-block">雄县古称雄州,唐代曾在这里设置瓦桥关。北宋时期为边关要塞,乃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杨六郎在此镇守长达16年之久。在抗辽保宋的征战中,六郎屡出奇兵,大败辽军。</p> 后来据专家实地勘测印证得知,宋辽边关地道西北至东南横跨雄县、霸州、文安,永清等地,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25公里,而且规模大、延伸长、类型多、结构复杂,战争功能齐全,堪称地下奇迹。<br> 通过民谣中的“骏马饮干井中水,被困七昼墙充饿。地下战道显神功,尸骨成堆血成河”“可以想象当年战争的艰苦与惨烈。任何年代,和平都显得弥足珍贵啊! 初入战道的第一感觉,这里保护得相当得好,人为的损坏基本上没有。 <p class="ql-block">边关地道整体用青砖(砖长70厘米、宽15厘米、高7厘米)砌成,平均高度170厘米,最高处有300厘米(手持长枪的人可跑步通行),最低处80厘米(须弯身才能通过),最宽处160厘米(可供双人通行),最窄处70厘米(1人通行)。内部高低不一,宽窄相随,曲折延伸,洞顶为拱形。形态上既有单体洞室(如藏兵洞),也有狭小曲折多变的迷魂洞,还有翻眼、掩体、闸门等军事专用设施。</p> 经专家考证,地道的用途有三:<div>一是藏兵运兵,二是能迅速传递消息而不被辽军发现,三是有效地利用声学原理监测敌情。</div> <p class="ql-block">地道洞室实例说明一: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全洞整体结构效果,宽敞高大。</p> <p class="ql-block">你能猜出墙上这个小洞是用来干什么吗?</p><p class="ql-block">别忘了,宋代可是没有电灯。这地道里的光源来自于哪?你懂了??</p><p class="ql-block">所以答案是灯台。</p> <p class="ql-block">你能猜出这口大水缸为什么会出现在地道里吗? </p><p class="ql-block">你也许会很自信地回答,因为地道里没有水,所以用水缸来贮存水。</p><p class="ql-block">但是你会想到它的另一种用途吗?那就是它的军事功能。据宋《武经总要》记载,防御的一方在挖好的地道里放水缸,水缸口蒙一层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俯于缸口来监听到若干距离之外的声音。这就是“地听”。</p> 这地道里可谓是纵横交错,路径很多。可是你不要恣意”“横行”“,反而是要千万小心呐,因为这里是杀机重重! 看到了吗?这里是掩体。<div>试想一下,如果在这漆黑的地道里,你一个人(哪怕是后面还是同伙)手执火把摸索前行,突然在你的侧面就是一阵冷风来袭。可能的结果就是,你还没有明白过来,脑袋和脖子就已经分家了。</div> <p class="ql-block">地道洞室实例说明二:掩体</p><p class="ql-block">功能的文字说明来了:</p><p class="ql-block">掩体是只能容纳一人的矮小门洞,高1.3米,宽1米,深1米。如果有辽军追赶,可以临时藏身于此。当然,如果机会合适可以凭此出其不意地进击杀辽军。</p> 近距离看看地道这砌砖的工艺水平。 地道洞室实例说明三:休息厅<div>功能的文字说明来了:<br></div><div>高3米,东西长8米,南北横跨3米。这里是士兵休息的地方,出入方便,是当时的中心枢纽。</div> <p class="ql-block">你看这个物件儿像是什么?用途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听小导游介绍说这是一个供桌,是摆香炉用的。古人相对迷信,在每次开战之前都要焚香叩拜,祈求战争胜利。</p><p class="ql-block">但是我当时听了心中生疑,我感觉这物件看起来更像一个香炉造型。古人是比较讲究仪式感,所以在每次开战之前是要祭旗的(也许是俘虏,也许是猪牛羊),这里是应该摆祭品的地方。</p> 放眼望去,真是一洞连一洞,一洞套一洞啊!可谓别有洞天。 地道洞室实例说明四:兵器室<br>功能的文字说明来了:<div>高2.6米,宽3米,长4米。用以存放兵器。</div> 为是回望刚才经过的休息厅!你看出来了吗? 兵器室2<div>估计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兵器存放区域,所以是两洞相连。</div><div>如果你好奇这一块古板是干什么用的?我还真地忘了问小解说员了。所以我也不知道。</div> <p class="ql-block">通过画面,你能分析出这是几岔道口吗?你能不佩服当时的设计者吗?你千万别忘了这是距离地面4米的地下。想想,当年的将士们是如何作业的啊?又没有大型的掘土机械,可真是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地道洞室实例说明五:迷魂洞</p><p class="ql-block">功能的文字说明来了:</p><p class="ql-block">我想通过字面意思就全懂了吧?我就不说啦!</p> 此处说明一下!否则大家极有可能看不明白。<div>虽然地道深处地下4米,可是进来良久却一点也不感觉憋闷,这是什么?</div><div>机关就是这里,你看到黑洞洞里的五处亮点了吗?那是外面的天空啊。所以此处为地道的气孔,古代地道的通风系统。</div> <p class="ql-block">地下的地道何在下来了,可是地上城西的铃铛阁却已经荡然无存了。</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据传铃铛阁上挂满了铃铛,每当吹风的时候,铃铛都发出悦耳声,像奏起音乐一般。据说这是佘太君梳妆的地方。铃铛阁山门前有一口八角琉璃井,是杨六郎的饮马用的。地道的出口往往在庙里或是井里!</p> 真实地感觉一下迷魂洞吧!你选择哪个洞口? 此处是死路不通。哈哈! 咦!这是什么情况?<div>哈哈,这只是我来体验一下在这此驻守是什么滋味的最好证明!</div> 这两条通道又应该如何选择? 再次提醒,想当年可没有这么好的照明系统。准确地讲,如果你是敌方,进来时前面可是一团漆黑的,闪光的只有自己手里的火把,还突突冒着黑烟。因此火线是忽明忽暗的。 又是一条死胡同,继续选择吧! 对面的洞口是彩绘(那当然也是死胡同),小讲解员是用来迷惑敌人的。但是我感觉这里是没有继续挖掘的地道,因为这样迷惑真的有实战意义吗? 你不感觉这就是建筑的艺术化吗?这是几组曲线呢?一环套一套,一个拱洞挨着一个拱洞,多美啊!看着看着,就有点痴迷了。 怎么这里多了一个小台子?<div>小讲解说,这个台子是用来站人的。当年,如果有辽兵攻入了地道,在黑暗中这里就已经悄悄地藏好了一名宋军的士兵,双手紧紧攥着一把大刀或是一柄长枪。</div><div>后面的事情你可以脑补了吗?</div> <p class="ql-block">地上这三个孔洞所示区域也是大有玄机,这里就是翻板陷坑,下面很深的地穴,底部遍布尖钉。如果掉下去!你可以想象的出来的。</p><p class="ql-block">现在放心,为了安全早已经填平了。</p> 地道中的两处细节发现:<div>原来这里有绿色的生命!感慨生命的顽强。</div> 这是地道的拱顶处露出来的植物的根系!前面和大家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距离地表足足有4米之遥。再次感慨生命的顽强。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p> 继续前行,怎么越来越亮了呢? <p class="ql-block">因为出战道啦!</p> 原来院子中的两座亭子一个是地道入口,一个是地道出口。 <p class="ql-block">那么你想过一个问题吗?如此浩大的古战道,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修建呢?</p><p class="ql-block">经专家们论证:当时的人们是在大平原上挖出很深的沟壕,他们在沟壕中用泥土堆成拱形的实心土坯后,再用青砖砌好后,人们再把里面的土坯掏出来便形成了一段段的通道。通道都铺好后,人们再将原来挖出的沟壕填平。</p> 景区一角的四通石碑及一座石翁仲。 这是景区的展厅,分别围绕三个主题:边关重镇、千年古县和盛世雄风。 这里主要围绕着鄚州、雄州两座古城,从特殊的军事工程及机 构、古城历史及曾经出生、生活在这里的历史名人,今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实物,图片资料及文字的详细介绍。 印象较深的有这些画面。 宋辽部分兵器展示。 陶壶。 曾经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名人展示。 杨家将的故事彩绘! 来看看历史的厚重“大书”~ 这位就是当时驻守边关16年之久的主将杨延昭(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又称他为杨六郎)。 <p class="ql-block">时值初冬,阳光温暖,小草还是一片青翠,小院也呈现出一片的平和幽静。如果不了解这一段战道的峥嵘历史,谁又能把小院和昔日金戈铁马、喊杀震天的战场联系在一起呢?</p><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唯有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才有勇气去创造美好的明天。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