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蟳埔村总面积约2.3平方千米(2007年1687户共6155人),姓氏以黄姓为主,又有翁、郭、蔡、庄、谢、吴、杨、陈、施、洪、张、郑等姓氏,是丰泽区东海街道最大的行政村落。蟳埔村背依鹧[zhè]鸪山,三面环海,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北岸,唐宋时期就有繁荣的海上贸易。古时属三十六都临海铺,民国时期为法石乡临海保,解放后分别为东海乡(镇)前埔、蟳埔村,现为蟳埔社区。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以传统捕捞业和滩涂养殖业为主的古渔村,以盛产红蟳、蚵虾而闻名。</p><p class="ql-block">蟳埔女为“福建三大渔女”之一,蟳埔女民俗是闽中沿海一大民俗奇观。蟳埔村拥有顺济宫、宁海庙、牡壳厝[cuò]等历史古迹及妈祖巡香日等民俗。2007年,蟳埔村被国务院列为“丰泽区蟳埔社区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2008年6月7日,蟳埔女习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1月,蟳埔顺济宫被福建省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4年,蟳埔村日均游客人数破万(节假日超4万),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0%,抖音话题量破20亿次,实现从爆红走向长红,被确定为省乡村振兴协会联系点,蟳埔文旅项目获福建省文化产业专项评选第一名。2024年,元旦假期日均客流达6万人次。春节期间,蟳埔村接待游客量36.1万人次、旅游收入超7000万元人民币,均创下历史新高。</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p><p class="ql-block">蟳埔村,以前取名前埔。因座落于后埔的前面,故称前埔。因背山面海、靠捕捞渔虾、红蟳为主业,且盛产红蟳,故称蟳埔。</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蟳埔女习俗是闽南特有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主要流传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6月被收录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蟳埔女的服饰俗称“大裾衫”(半高领、斜襟、掩胸、前片由不同色布和面料拼接,下摆呈圆弧形)、“阔脚裤”(黑、蓝色为主,裤筒宽一尺左右),头饰俗称“簪花围”,耳佩“丁香钩”,这些蟳埔女特有的装束体现着海边生产劳作的特点,具有方便闽南渔女劳作的实用性。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据说是宋元时期阿拉伯人蒲寿晟带来移植于当地的,流露出异域文化的气息。蟳埔女每天行走在街头巷尾,这种特定的装扮已成了她们叫卖正宗海鲜的“标志”,蟳埔女挑卖的海鲜在当地被视为上乘的海产品,特别是蚝(海蛎)被称为”阿姨蚝”,已成为行货的标志。与惠安女“封建头、民主肚”相比.蟳埔女服饰恰是”封建肚、民主头,蟳埔女”的服装既不露脐也不露肚,延续了汉族传统服饰的立领布钮扣斜襟右衽[rèn]衣,但其”簪花围”头饰却是五彩缤纷、花香四溢。“簪花围”是蟳埔女特有的头饰,她们从小留发盘发,先在脑后盘个圆髻,再用骨笄[jī]插在髻心上以固定发髻,之后拿三四个用时令小鲜花串成的花环绕圆髻戴上,最后围绕花环对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色的鲜花或绢花,整体颜色艳丽,因而也有“四季花园”的美誉。若适逢结婚、节日、妈祖巡香等重大活动,蟳埔女的头饰会更加隆重,不仅满头鲜花,更配以成圈的金饰。蟳埔女的耳饰也独具一格,未婚女孩佩戴丁香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的女人则戴加耳坠的丁香勾耳环,称“丁香坠”;做奶奶后改戴老妈丁香坠”的耳环。蟳埔女佩戴的耳环成为区分其辈份的重要标志。2023年,“簪花围”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话题量获“关注”破亿,迅速成为“世遗泉州”的游历标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饮食习惯</p><p class="ql-block">“蚵仔煎”是闽南著名的风味小吃。一提起“蟳埔阿姨”及“蟳埔蚵”,人们便联想到种海蛎。蟳埔人把山上的条石,杂石抬到海滩上,二条、三条架成一株,过了一段时间,石上会附生出海蛎来。(如万安桥就是利用海蛎固基法造桥的,至今仍可看见桥南渔民到那里削蚵)。由于蟳埔村处于山海交汇的泉州湾入海口,水中微生物丰富,所以出产的海蛎特别肥美,著名的闽南风味小吃——“蚵仔煎”,就是以蟳埔蚵作为最佳原料的。蟳埔人做“蚵仔煎”时,要把刚剥的海蚵,拌上鸭蛋(鸡蛋)、蒜叶、姜末、葱头、韭菜、薯粉,用花生油煎,“蚵仔煎”已成为当地的招牌美食。</p><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p><p class="ql-block">蚵壳厝形成时间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并从明清一直演变至20世纪中期。泉州蟳埔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之一,“蚵壳厝”的形成离不开当地地理、经济、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渔民将本地产的茶叶、香料运往海外销售,船只回港时为了海上航行的重力平衡确保航行安全,就地捡拾大量的牡蛎壳,装载船只运回泉州港,从东南亚或南海北部沿海运回来的大量牡蛎壳被丢弃在岸边。元末明初,正值倭寇频繁侵扰,当地渔民就地取材利用蚵壳厝建造房子,成为了蟳埔村特色文化建筑一蚵壳厝。“蚵壳厝”以废弃牡蛎壳砌筑而成,历经几百乃至近干年风雨仍岿然屹立,是取法自然的典范。蚵壳隔音效果好,冬暖夏凉,还不怕虫子的蚀蛀,而且呵壳比较坚硬,混泥而建,不怕炮弹的袭击,因此在沿海流传着“千年砖,万年钢壳厝”的俗语。</p><p class="ql-block">蚵壳厝的外观</p><p class="ql-block">蟳埔先民在搭建住所时先处理好大量建筑拆解后的废旧材料,横砌碎砖,竖砌杂石;当砌至一定高度后,砖、石互调位置,左右前后砖石对搭,使墙体受力状态平衡:使用牡蛎壳灰浆黏合,辅以糯米、红糖水等:石材通常要比碎砖略凹,形成“出砖入石”的做法;而牡蛎壳则被较粗放地嵌饰于外墙外侧的不同位置,一方面起到防水固墙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蚵壳厝”显得坚硬牢固,面对倭寇侵扰表现出强大的对外防御性。因为砌筑方式的原因,墙身表现得较为粗犷,在墙基以上部分,内墙一般是以杂碎土石通过“干打垒”方式砌筑,外墙上的牡蛎壳从表面看似乎没有经过大小甄选,表现得毫无章法,但实际遵循大者顺砌、小者丁彻的规律。在砌筑位置上,明清期间牡蛎壳多用于入口的左右外墙、宅院后墙外侧,而近代则多用于屋檐、地基标高处以及外墙中间或外窗两侧。截至2017年4月,在蟳埔村,蚵壳厝建筑有上百年的历史,因为岁月的侵蚀现存仅有63处,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仅剩一堵坷壳墙,蚵壳盾的居住者已不足50户,主要原因是许多村民把蚵壳厝推倒重建,住进了成水泥房;早前的蚵壳厝主要利用来自东南亚等地硕大的牡蛎壳进行建造,当我国沿海地区牡蛎壳都相对较小,原材料难觅,给蚵壳厝的修缮带来困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鲟埔村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存有众多的古建筑、寺庙、具有闽南泉州风格的“蚵壳厝”等。全村共有14座民间信仰寺庙,</p><p class="ql-block">蟳埔顺济宫于1573至1620年明万历年间修建,1661年清朝顺治年间扩建,1931年民国时期重修,2014年因出现蚁蛀问题整体维修,于2016年6月重新落成。顺济宫坐北向南,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现存两进间,中间有拜亭,外围有拜埕及旗杆夹石,还有几棵百年古榕树。顺济宫主祀海神妈祖,大殿硬山式构造,门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祀有大妈、二妈、三妈,配祀观音。传说康熙年间将军施琅平台时,曾经来到顺济宫求签问卦,平台后还愿时,敬送一块匾额“靖海清光”,现木匾为近年重立。山门内东墙镶嵌有两块花岗岩石碑,一块是1661年《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另一块是1911年《公禁碑文》。石埕的围墙上镶嵌有黄贻果(清探花黄贻楫的亲兄弟)撰写:“湄云普荫”石碑二方,墙内壁的一方尚完好,墙外壁一方断裂,为原刻。蟳埔顺济宫分别于1998年3月、2009年11月成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蟳埔村的顺济宫是福建省信众较多的妈祖文化地。每年正月二十九村民进行妈祖进香、巡香等特大祭奠,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妈祖娘娘的诞辰,也是蟳埔村一年中最盛大的祭祀活动,两岸三地海外同胞,汇聚在此朝拜,场面相当壮观。</p> <p class="ql-block">跟几个群友走走6公里多,差点错过了顺济宫(网红点游客很多),5点准时到车上</p> <p class="ql-block">感谢乌老师带队出省还安排好线路组织好让2车群友痛痛快快游玩,感谢风儿林林小乌深呼吸等组织好今天活动,感谢一起爬山走走的群友。每周一山享受户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