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衣——访孟宪国老师

包容

<p class="ql-block">  新沂,这座苏北小城,坐落在沭水与沂水之间,初冬的季节已经很冷,出门时不由得裹紧了外衣。“你刚才怎么不告诉我外面这么冷?”我有些后悔地质问同行的朽木。“不冷啊,我穿了薄袄呢。等到了孟老师家里,你就不冷了。”他有些得意,我有点忿忿。</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四年前第一次去拜访孟老师的情形。他住在城关新村小区,某栋一楼,进门左边就是他的小居室,八九个平方,靠北墙是一张小床,床北头就是一张办公桌,上面摆了一台电脑(显示器很大,因为他的视力不大好。)和打印机,他正坐在椅子上看电脑。床的对面也是一张桌子,上面堆满了各种书本,桌子下面就是A4打印纸——来访的人只能坐在床上。床与桌子之间,只是一张椅子的宽度。一个逼仄的房间。</p><p class="ql-block"> 当时,也是朽木和我一起去的。因为孟老师搜集了我平时写的一些不叫文章的“文章”,帮我结了一个集子,约我去看看样本,并把书名定下来。我当时感觉就是很惊讶:一个并不认识的人,怎么就帮我结集出了一本书?他是谁?他是干嘛的?他会向我收取多少的费用?通过与孟老师的沟通以后,我才知道一切都是免费的。他当时是我们新沂市诗文学会的会长,他在《新沂市报》上和通过其他途径</p><p class="ql-block">收集了我一部分文章,自己通过电脑排版,用打印机把每篇文章打印出来,准备装订成书送给我(装订与校对工作,受到了龙玉华、王玉玲两位老师的协助)。在我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又邀请原市人大副主任陈焕廷老师为本书写了序,基本完成了一本书所有的印刷工作,就等着我去把这本集子的名字定下来,就可以装订了。</p><p class="ql-block"> 在定好书集的名字,并非常感激地道别以后,我就想,孟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精神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通过与朽木的对话中,我才知道,他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只留了一少部分的生活费,其他基本上用于为新沂市的文学爱好者印书与赞助会费,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想在有生之年,为新沂市的文学发展事业做出自己一点应有的贡献,并不求任何回报。</p><p class="ql-block"> 从2010年到现在为止,他已经免费为像我这样普通的文字爱好者,一百五十多人印了文章小集近8000册!这需要多少的精力与财力,谁可以估计的出来?虽然没有书刊号,在某些人眼里,这些书也许就是一本本非法出版物,正是这近8000册的“非法出版物”证明一位退休老人对文学的喜欢与执着,一片对文学爱好者关怀与鼓励之情,此,也许应该评为新沂市的感动人物之一,绝对可以称之为大爱,也是吾辈学习之楷模。</p><p class="ql-block"> 到了孟老师家以后,仍然是逼仄的空间,仍然是一位精神的矍铄老人。与老人家的闲谈中得知,他在1962年的12月份,从扬州中专毕业,到新沂的粮食系统工作,因为勤奋好学且踏实肯干,被调到了粮食局下属的墨河饲料厂当了厂长,到2005年退休时,他已经是高级经济师,他自己设计并完成了饲料厂的自动化生产线,让饲料的产量提高了20%。连续十年被选为徐州市人大代表。退休以后被评为徐州市仲裁委员会委员,新沂市政协常委。因为喜欢文学,2010年到新沂市老年大学和汪红(音)一起创办了老年大学诗词班,也就是现在诗文学会的前身(2012年改名为诗文学会),并且和原新沂市日报社的总编聂荣华老师等几个人创办了《诗斋文苑》杂志,通过聂荣华老师的积极活动,这本杂志获得了省内的刊号,并且找到上海市原组织部副部长(新沂籍)题写了刊名,为新沂市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正规的出版之地。</p><p class="ql-block"> 目前为止,《诗斋文苑》已经出了50期,为新沂市的广大文学爱好者,及外地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发表文章的一块天地,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新沂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问孟老师,你为了新沂市文学事业的发展,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和财力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他笑着说,我做这些好事,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一个人要多做善事,多做好事,这才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样子。多么朴素与善良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在我们中国应该有千千万万,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至于金钱方面,孟老师笑着说,我的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也不需要我去给他们钱花,我这点退休金够我们两位老人生活就够了,子女和老伴都说我不抽烟不喝酒的,就喜欢做一些文学上的事,都支持我。所以剩下的钱就用于支持新沂文学的事业吧,为一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出一本书,让他们有积极性,写出更好的作品,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老文学爱好者的一点心意。看着孟老师房间里的简陋,我不由得想刘禹锡的《陋室铭》的一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p><p class="ql-block"> 从2010年开始,在孟老师的主持下,诗文学会的文学沙龙活动每个星期在新沂市老年大学举办一次,由孟老师邀请新沂的一些著名作家,或者有影响的文学爱好者,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上课,他们自己编教材,自己讲课。虽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没有一个不认真的。我曾经有幸听了三节课,认识了一些的中老年文学爱好者,其中有原新沂市人大副主任陈焕庭老师,讲课时娓娓道来,如春雨细润;原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张淑英老师,讲课时铿锵有力,又似老骥伏枥。他们以七八十岁的高龄,认真地学习,认真地讲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们对文学热爱之心怎不让我感动。很可惜,这个文学沙龙活动因为几年前的疫情停止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孟老师已经退去了会长之职,因为年龄大,行动不方便,特别是视力不好,也很少参与沙龙活动了,但是,会费不但没有减少,而且今天又准备了一千元钱,让朽木帮忙把明年的会费交了。在他担任会长之际,向中华诗词协会推荐了新沂籍的50多名会员,并参与创办了《老年文化》、《新沂市诗书画》等两本杂志,后来都因为经费的问题而停刊,谈到此处,孟老师扼腕而叹。</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们的活动经费很少,编辑出刊《诗斋文苑》杂志,为了省一部分出版费,孟老师又学会了用金山WPS编辑文章,自己把编辑好的文章,用电子档发给印刷厂。谈到此处时,孟老师的眼睛里放着光芒,也许他是为此而感到骄傲。一位70多岁的老人,竟有如此好学的能力,也确实让我感动。现在,孟老师已经80岁了,身体也已经不太好了,与我们谈话时,嘴角偶尔会流出一些涎水, 有些龙钟之态,但是整个谈话的过程中,精神矍铄,思维清晰。</p><p class="ql-block"> 分别时,孟老师打开了电脑,让我看一下他的文件夹,文件夹的名字叫做“新嫁衣”。里面是150多幅的书本封面,这些书本都是他自费为新沂市的文学爱好者印刷的文章小集。最初,我感到很奇怪,他的文件夹为什么起名叫“新嫁衣”?</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为他人做嫁衣。这句话出自唐代秦韬玉的《贫女》里的“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贫穷女子心灵手巧,辛辛苦苦地每天穿针引线刺绣,最终她的嫁衣只能成为富家小姐的嫁衣,而自己很难有亲自穿上自己绣的嫁衣的时候。虽然孟老师并没有给自己出过一本书籍,但是他为我们150多人出过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孟老师确实很“穷”,但是他又确实很富有。他做的“嫁衣”虽然并不华丽,但是,在新沂的文学史上,应该是最美最炫的一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感于此,把此文命名为“新嫁衣”,并以此向孟宪国老师表示敬仰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在,我已感觉不到冬季的寒冷了,心里有一股暖流向身体的外面流去,让这座小城也是暖暖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