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一)

曾众

<p class="ql-block">昵称:曾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5951748</p><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人。子张性格勇武,结交广泛,特别注重忠信等品德的修养。主张尊尚贤德、宽容团结、表彰优良事迹,对能力差的人表示怜悯。读书人在面临危难时要勇于牺牲,而在有利可图时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子张发展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独成一体,形成了儒家八派之一的“子张氏之儒”。在唐代被追封为“陈伯”,并在孔庙从祀;宋代加封为“宛丘侯”;南宋时改封为“陈国公”。《论语》共收录了子张的问话和句子14个,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中,向老师提的问题是最多的。</p> <p class="ql-block">  一、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p><p class="ql-block"> 子张向老师孔子请教,问:要怎么做才能取得官爵俸禄?孔子说: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建议,有疑问的地方暂时保留。对自己有把握的问题,也要谨慎小心的陈述,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同时,还要多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有疑问的地方先放一放,对其余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也要认认真真地去做,这样就能避免因疏忽大意而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发生。能够不说错话,不办错事,善于表达,做事勤勉,自然就会得到认可,还愁得不到官爵俸禄吗?</p> <p class="ql-block">  二、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p><p class="ql-block"> 子张向老师孔子请教,问: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能够预见知道吗?孔子说:殷商朝的礼仪制度是沿袭夏朝的。其中所废弃和增添的礼仪制度是可以知道的。而周朝的礼仪制度又是沿袭殷商朝的,其中所废弃和增添的礼仪制度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将来如果有沿袭周朝礼仪制度的朝代,即使是一百年之后,这个朝代基本的礼仪制度也是可以预见的。</p> <p class="ql-block">  三、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p><p class="ql-block"> 子张向老师孔子请教,问:令尹子文(斗穀於菟)三次当楚国宰相,每次上任,他的脸上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三次被免职,也没有见他有怨恨的脸色。他每一次被免职之后,都会把自己的还没有完成的所有政务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老师觉得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孔子说:他是一个忠巨。子张又问:他算得上有仁德的人吗?孔子日:我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是有仁德的人呢?子张又问:齐国的大夫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齐国大夫陈文子就舍弃了家里的十辆马车,逃离了齐国。他到了别的国家之后就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就离开了。再到另一个国家之后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就又离开了。对这个人,老师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白。子张再问: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是有仁德的人呢?</p> <p class="ql-block">  四、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先进》)</p><p class="ql-block"> 子张向老师孔子请教,问:本性善良但又不喜欢学习的人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一个人虽然本性善良,但如果不遵循前面贤德之人的轨迹,他的学问道德也是难以达到精通的程度的。</p><p class="ql-block"> 五、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颜渊篇》)</p><p class="ql-block"> 子张向老师孔子请教,问:什么样的做法才能称得上明察?孔子说:像水那样慢慢渗透进来的毁谤,有切肤之痛那样的诬告,不在盛怒之下轻易采信而做出决断,这就可以称得上明察了。像水那样慢慢渗透进来的毁谤,有切肤之痛那样的诬告,不在盛怒之下轻易采信而做出决断,就算得上是有远见的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