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历史的高度回看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农德载国 践行有我新书分享会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很高兴能参加《农德载国 践行有我 古稀忆芳华》新书分享会。因为这是一本由知青主编,知青撰写的有关知青事情的书。我想先问一下,在座的朋友们,哪些是知青?哪些朋友的家里人曾经是知看?</p><p class="ql-block"> 当年知青中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找到知青点,就能找到床铺和饭食"。而今天,知青读知青写的书就一定有共鸣,会共情。</p><p class="ql-block"> 根据国务院上山下乡知青办公室主任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书披露,从1967开始到1979年结束,十年间约1780多万青年学生落户农村成为知青。1980年,国务院正式发文,知青可回原户籍城市。上山下乡活动彻底停止。</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以知青上山下乡为题材的回忆录,小说,影视,歌曲,绘画等作品层出不穷,形成了知青文化潮。</p><p class="ql-block"> 以陕西为例。在我的书架上由陕西知青和在陝插队的北京知青编辑出版有关知青的书籍就有《陕西知青纪实录》,《一路悠长》,《陕北往事》,《北京知青在甘泉》《悠悠壶口情,上下册》,《情系黄土地》,《知青岁月》,《青春与梦想》等十几本。其中《情结老三届》和《今日老三届》是1998年在陕西老三届知青纪念上山下乡30周年时,由《西安晚报》副刊部主任赵发元主编。《岁月》一书是2008年在陕西老三届知青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时,由我主编。</p><p class="ql-block"> 近年更有由中央党校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p><p class="ql-block"> 今天陕西知青又增加了这本新书《农德载国 践行有我 古稀忆芳华》。最近每晚睡觉前都要把这本书看上几段。感觉这本书和以往的知青回忆录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知青回忆录写的大都是知青自己的生活与感受。视角看向的是知青的过往和自己的内心情感。而这一本书难得可贵的把视角投向了农民。这一视角的转换是从个人成长经历的角度向农村农业发展角度的转换。是知青文学中的新认知,新高度。非常可贵,我为之点赞。</p><p class="ql-block"> 1968年,积压了六届在校的初高中生无学可上无处可去。去工厂吗?没有工位和技术。去部队吗?把部队搞乱了,那就天下大乱了。在城市里闲置吗?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唯一能够安置这一千七八百万青年人就业的地方只有农村。无论有多少理论来解释修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意义和正确,安置去农村就业以是问题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感谢农民接纳了我们这些走投无路的青年人。当时的农业发展缓慢,并不需求大量的劳动力。知识青年的到来,挣了工分分了口粮,如同从农民的饭锅里盛走了一碗饭。可是上山下乡这10年间,还没有发生过哪个公社哪个村拒收知青,哪里的农民排斥虐待知识青年。反之是农民教会我们劳动技能,给予我们温暖。</p><p class="ql-block">正如李凯琳先生书中所说:"暮年回首往事五味杂陈。一些亲历似远又近。个人命运与国运交织。剪不断,理还乱。唯有对农德载国的感悟愈远愈清"。</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民,最任劳任怨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打天下时,从红军八路军到解放军,绝大多数军人是农民的子弟。</p><p class="ql-block"> 工农坐天下了,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想建矿山,工厂,想搞火车汽车飞机,想搞军舰潜艇造枪造炮造原子弹,钱在哪儿。只能用户籍制固化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只好实行剪刀差。剪刀差就是工业产品的价格高于实际价值,而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实际价值。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通过统购统销全部低价卖给国家。使国家有钱去发展经济。几亿农民的这个亏一吃就是几十年。直到1982年1号文件的公布.一号文件是我党就“三农”问题发布的最重要文件。它指导了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农民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先受益者。农民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我这样去理解李凯林先生提出的"农德载国",是因为我从1968年下乡到1978年考上大学。10年的农村生活曾使我这个黑五类子女成为了一个农民。那十年,我从农民的眼光和立场看身边的农民农村和农业。即使考上大学成了城里人成了教授,我身上的农民烙印也永远去不掉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生涯也使他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中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我党才有了那么多惠农的政策。他若看到了这本书,也会赞成李凯林先生农德载国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十年间约1780万青年学生有序的从农村去往边疆农村,10年后又绝大部分返回原居住地。这么大体量的人口有序迁徙在世界史上都是唯一的。上山下乡运动涉及人数之广,涉及面之广,社会影响之深远,令世界瞩目。</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我有幸重回校园。在1780多万老知青中能够成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人少之又少。作为知青中的知识分子,我们的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这也是知识分子的良心赋予我们的责任。那就是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文字真实的记录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告诉后人我们的所作所看所听所思。</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写的回忆录是故事,很多人写的回忆录就是历史。</p><p class="ql-block"> 不美化,不粉饰,不回避。用真实的文字记述史实,兼及史论。记其要事,近乎事典。</p><p class="ql-block"> 作为文革和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作为个体谁都无法准确的评价这两场社会大变革。就如同一个人视力再好也只能看到更远的地平线,而看不到整个地球。但是我们必须记录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一代知青终将谢幕人生走入历史的深处。我们写的书留下的图片和影像会变成若干年代后,研究文革与改革这段历史的学者手中的标本和化石。他们的研究结果会让当时的执政者少犯和不犯错误。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少走或不走弯路错路。</p><p class="ql-block"> 感谢读者们愿意阅读老知青写的知青故事。你们的阅读是对作者的奖励。如果我们的故事感动了年轻人。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还曾经有过别样的青春。年轻人会更珍惜今天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