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战争遗址(松山战役遗址/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浪迹天涯

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时间为1944年6月4日至同年9月7日,地点为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měng)乡松山。 该战役是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对日军的一次反攻战,也是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远征军为了打通滇缅公路,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经过十次总攻,中国远征军以牺牲7773人为代价,全歼日军驻军步兵第113联队1280多人。 这次战役的胜利将滇西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也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br> 2006年5月,松山战役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松山战役相关的影视作品有《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血战松山》等。 战役背景/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 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 1943年太平洋败退中,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为首位,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 缅甸方面军15军令第56师团派出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其中印度人80余人,东南亚华侨138人),昼夜施工。为保密,仅允许他们到大垭口为止。 工事完成后,为完全保密,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军将抓来的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战后在大垭口曾发现“千人坑”。 其堡垒为地堡,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以三层楼埋于山体中。1946年方国瑜教授曾现地进入日军工事,描述日军堡垒为:“敌堡垒主体构筑,大部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食仓库;更于下层掘斜坑道,其末端筑成地下室,又有于下层之四周筑地下室者。 堡垒上掩盖圆径至70厘米之木桩,排列成行,积四五层,上铺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1米,虽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坏此坚固工事。 堡垒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满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弹重炮命中不能破坏,内部所受之震荡亦微。堡垒内三层之间,亦盖以圆木径50厘米者二三层,故上层倒塌不致影响下层。 堡垒外围遍布蛛网状交通壕,以连接各主要阵地,甚至步兵炮亦可移动。且交通壕侧壁凿有大量洞穴式掩蔽部,并连缀大量散兵坑。部分据点外设有铁线网两三道,纵深4米。 随着堡垒阵地群的建成,整个松山也将近挖空,状如大型蚁巢,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电灯、供水俱已解决。因伪装良好,无论空中还是陆上,均不易查觉也不易破坏。 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 而且掌握著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所以说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战争结果/1944年9月7日,真锅邦人焚烧军旗后独自发起“死亡冲锋”,被中方击毙。松山战役取得完全胜利。之后,中国军队光复腾冲。龙陵战役结束,远征军收复龙陵,日军沿滇缅公路向芒市溃逃。 1945年1月,战线被节节推至境外。以国军新38师为前锋的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与远征军会师取得了滇西缅北会战最后的胜利。 松山战役从6月4日开始至9月7日结束,共95天。先后10个团2万人,共伤亡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含失踪50人。毙杀日军超过1280人,敌我伤亡比1:6.2。战役中战死人数超过了负伤人数。 日军伤亡/防守松山的日军部队,又称“拉勐守备队”,包括第56师团第113联队主力及师团直属野炮第56联队1个大队,配属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一部,常驻兵力3000人。 松山地区指挥官,即为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以及当时守备队兵员,共约1340名,在本次战役中被全歼,仅有一人逃出,113联队不复存在。 战役评价/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战役的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及重炮兵源源通过了这个“东方直布罗陀”,向龙陵战场开去,形势立即逆转。 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此次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 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旗冠深埋地下,113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殓的败仗。 此次战役也成为山地丛林攻坚战的典范,因有雨季等因素,具有很高的军事学研究价值。 战后第8军司令部参谋处编撰《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为国民党重庆陆军大学教材(1947)。此役也被写入美国军校教材。 战役中,由于日军对于工事构筑,火网编成,侧防配置及工事伪装等的熟悉,故而长于逆袭及夜袭,常乘远征军攻至阵地前时,利用侧防火力由两侧封锁,同时由正面出击; 或在国军占领阵地立足未稳之际,施行逆袭或夜袭。另外,日军情报系统良好,搜索严密,联络紧密,其士兵富于独立作战精神,死守据点,尤其富于牺牲性,导致国民军在本次战役中伤亡惨重。 中国远征军虽然有美军的空运物资支持,但后期才采用对壕作战有较大优势的的火焰喷射器,前期伤亡较大。 而由于国家的孱弱,军队的建设水准太低,中方军队中低层指挥官及士兵的素质远不及日军,远征军夜战能力不强,导致白天攻下的阵地,夜间被日军夺回。 情报侦察能力太差,进攻战术呆板,基层军官和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不够。战术的变动依赖高层拿主意,并且少数指挥官不能彻底执行命令,致使战机错失,影响整个作战,也是本次战役我军伤亡巨大原因。 战争轶事/战争结束后,日军第56师团的随军记者品野实回到日本后在《每日新闻》社工作,后来当到执行主编,他写了一本书《中日拉孟决战揭密:异国的鬼》详细描述了松山战役的过程, 松山战役中幸存的日本兵只有7、8个,战后他们曾为反战奔走,后来受到日本右翼份子的恐吓,包括这位平野实,80年代后,他们都销声匿迹了。 近年来因连续剧拍摄相关议题,因此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远征军的热潮,而松山战役做为远征军最惨烈的一战也颇受人们关注,一些民间志愿者发起了救援远征军老兵活动。 耸立在子高地与阴登山交界处山坳中的大榕树自1949年后自然枯死,然而到了2005年,榕树又奇迹般的复活,并且开出了花。 究松山战役的大陆学者赵晓群在去台湾时对开出租车的老兵说松山战役打得很惨,下车之后这位老兵不收他的钱表示感谢。松山战役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南天门战役的原型。 后世纪念/松山战役遗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的主战场。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 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 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之一——松山战役就在这里进行。 现在的松山战役遗址,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作战区域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 其中较重要的足迹有:松山主阵地中方军队坑道作业遗迹及大爆炸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 龙陵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松山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极为重视,拨专款15万元修复抗日将士公墓,修建了3座标志说明碑、18座遗址说明碑和一条上山公路。 2010年5月,龙陵县委、政府投入200多万元资金提升了上山公路的等级,修筑为宽6.5米的柏油路。 1986年5月松山战役遗址被列为龙陵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11月松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松山战役旧址被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为第六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保山易罗池畔/“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公墓”、“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系1947年12月从松山大垭口原公墓迁葬而来。 公墓在纪念碑南略高处,为方形。墓前有石祭台,距纪念碑约十余米。墓和碑均用五面石砌成。面向易罗池,庄严肃穆。正面墓碑中央为“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旁边为“前陆军第八军军长何绍周题”。 墓顶出沿下有白崇禧题诗:“东夷肆虐来侵我邦,嗟尔多士效命严疆,松山一战我武维扬,寇气既靖六合重光。” 墓侧面及后面刻有第八军松山战役中阵亡的三千八百多位将士,排以上军官均有姓名籍贯,士兵则刻有各建制单位的阵亡人数。墓另一侧的碑文记述了第八军攻克松山的始末。 纪念碑也为方形,碑正面直排“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另一边是建墓年月。 原公墓和原纪念碑均遭受严重破坏。现原址重建纪念碑,但题名改为“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其实此处埋葬和纪念的本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公墓”、“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松山大垭口/松山战役第八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松山阵亡将士移葬记略碑。1944年9月,第8军在松山大垭口建有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 在老人回忆里,1944年松山山道两边整齐排列着装满泥土的汽油桶,每个油桶上放着一盆鲜花,鲜花边上,插着写有阵亡者姓名的小木片。1947年12月,烈士遗骨移葬至云南保山市易罗池畔。 松山公墓原址处,纪念碑仍存。另建有“松山阵亡将士移葬记略碑”,碑文:“民国三十三年秋,我第八军奉命收复滇西,血战百余日,伤亡官兵6000余人,始尽全功,当时弃葬之忠骸,已移殡保山南郊易罗池畔。云南省警备司令、前第八军军长何绍周题。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参见《云南文物古迹大全》,第641页)” 阵亡将士纪念碑/1947年,原第8军军长、后任昆明警备总司令的何绍周,原副军长、后任第8军军长的李弥以及云南各界人士等,在云南昆明市圆通山公园修建了一座“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背面署名何绍周、李弥等等。 正面刻有碑文:“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 松山战役,也被称作松山会战,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松山战役于1944年6月4日在云南省龙陵县的腊勐乡松山正式打响,1944年9月7日以中美盟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历时长达95天。 以黔军部队为主体的中国远征军在此次战役中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成功将战线外推,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取得了战役完全、彻底的胜利。 松山战役的胜利拉开了中国全面大反攻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松山战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次经典战役,是世界山地丛林坑道攻坚战的一次典型战例,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有雨季等特殊战场因素,此次战役也成为山地从林攻坚战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军事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