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徐州战役硝烟刚散,日军便调集重兵,分东北两路向晋南发起进攻。为进攻西安和洛阳做准备,最后把垣曲做一个桥头堡。<br> 歌曲《保卫黄河》里的歌词,“保卫黄河,保卫华北”就反应当时的一个现状,只要不丢中条山,我们就不会丢掉华北。<br> 6月初,日军纠集2万余人,配属步、骑、炮、特种部队和装甲车50辆,在航空兵配合下,沿济源通往垣曲的大道,从河南新乡向中条山区垣曲进犯。<br> 垣曲是中条山的东南重镇,沟壑纵横,地貌破碎、地形复杂。深得八路军游击战精髓的卫立煌,准备将日军引入垣区的西阳河谷,而后聚而歼之。<br> 西阳河村原是一个数千人的大村,据说这里当年位于古驿道上,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村里的房子一间连着一间,在屋顶上就可以从村北走到村南。村里有一口清泉,旁边小庙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朝。<br> 为了赢得部署时间,卫立煌命令17师和81师在日军必经之地的王屋山区进行阻击。王屋山,就是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中所写的王屋山。 <br> 17师官兵和81师同心协力,奋勇阻击,师长赵寿山、贺粹之亲临前线督战,多处阵地失而复得,达数次之多。<br> 6月8夜晚,赵寿山接到了卫立煌命令,要将这股日军消灭在西阳河附近,已经命令围攻侯马的李默庵的第14军赶来增援, 17师必须将日军阻击在邵原、崔家庄、蔡家庄附近,达到歼灭日军的目的。 邵原,是一个镇,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济源市,距离垣曲不到百里。 <br> 6月13日,日军开始全线反扑,激战半天后,81师后撤到了邵原镇,与17师一道,同日军展开巷战。战况异常激烈,每一道墙壁,每一幢房屋前,都是喊杀声,都是飞溅的鲜血,都是倒下的躯体。有的墙壁前面,尸体层层累积, 摞到了墙头之上。 又激战了两日,17师、81师伤亡大半,如果继续坚守就会全军覆没。 <br> 17师副师长陈硕儒建议说:“邵原以北有一个村庄名叫北寨村,可以俯瞰整个邵原,如果占据此地,日军就不敢向西,就等于截断了日军进攻的路线。不如让部队收缩防守,派精兵占领北寨村,居高临下,则可阻击敌人。”<br> 赵寿山命令两个加强营,配属师炮兵营和山炮连,集中在北寨村。另外,警卫连每人一把20响,每人10颗手榴弹,埋伏在北寨村前的壕沟里,等到日军接近,一举歼灭。 <br> 拂晓,日军集中500人开始进攻北寨村。这一切都没有出乎17师副师长陈硕儒的预料。500个日军冲到距离北寨村仅有三四十米远的距离时,埋伏在壕沟里的警卫连突然站起身来,日军仅仅能够看到他们的头部,而他们看到的是日军的全身。 他们拿起手榴弹,砸向日军,他们每个人都一口气将10颗手榴弹扔了出去,手榴弹像冰雹一样扔向日军,在竞相响起的爆炸声中,日军横七竖八地倒下了一片。<br> 然而,没有倒下的日军继续前冲,北寨村山岗上的重机枪响了, 密集的子弹把冲在最前面的日军放倒了。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日军五架飞机,飞机尖叫着掠过低空,几颗炸弹在高岗上爆炸了,中国军队的重机枪再也没有发出声音。 <br> 午后,日军又增加了500人,向北寨村蜂拥进攻,枪炮声响了一天,到了黄昏,双方展开了白刃战,日军退后。这天,坚守在北寨村的战士一天也没有吃东西。阵地前,日军丢下的 200多具尸体,被活着日军拖到了后方。而坚守的中国军队也有150人献出了生命,其中包括一名连长。 <br> 17师和81师以伤亡过半的代价,为李默庵的中央军第14军赢得了布防的时间。6月16日中午,李默庵装备精良的第14军进入阵地后,精疲力竭的17师和81师拖着满身的鲜血,闪开了一条道路,让日军继续西进。日军像一头凶蛮的牛一样,撞入了第14军的包围圈。 <br> 日军进入包围圈后,17师和81师又立即占领了邵原镇,扎紧了口袋。 这样,日军陷入了南北长20里,东西长8里的西阳河谷。 <br> 所谓的河谷,就是两边高、中间低的狭长地带,出口只有前后两端,如果扎紧了前后两端的袋口,日军则就陷入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穷途末路,只能坐以待毙。 <br> 这场围困战打了十多天,日军负隅顽抗,一次次组织力量,想要冲破中国军队的包围,但是一次次都失败了。战后,据一个俘虏供述,在围困战的第一天, 一个联队长因为攻击不力,而被迫切腹自杀。 <br> 中国军队尽管将日军诱入了这一狭长地带,但是急切间无法吞下。这是一支日军的作战主力部队,而不是日军的后勤运输队,无法快速结束战斗。<br> 围攻这股日军的有五个中国师:赵寿山的17师,贺粹之的81师,李默庵14军所属的三个师(10师、83师和85师)。<br> 17日拂晓,每个师派出了一个加强团向日军猛扑,战况空前激烈。每个师仅仅派出一个加强团攻击日军, 说明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无法组织更多的力量进攻。 <br> 五个加强团向日军发起不间断的冲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也没有冲击到预定的位置。当天中午12时左右,日军开始施放毒气,毒气顺风吹到了中国士兵占领的阵地上,中国士兵无力进行攻击。因为伤亡过大,无法组织起更有效的冲锋, 中国军队被迫撤回到原来的位置。 <br> 被围困在西阳河谷的日军,依靠空投来补充装备。中国军队缺乏防空武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军的飞机把大批武器弹药和粮食空投进西阳河谷。 <br> 第12天,中国军队第9军第47师赶到了,卫立煌立即命令再次攻击。攻击是在午夜开始的。漫山遍野的中国军队高声呐喊着,挺着刺刀,高举大刀, 冲向河谷中的日军。<br> 等到拂晓的时候,各支中国师都取得战果,第10师攻克了东坡,85师收复了李家咕垛,83师攻克了南羊圈,17师攻克了茶坊,81师攻克了提沟。日军被压制在了一个狭小的包围圈中,即将被歼灭,中国军队胜利在望。 <br> 可是,天亮后,大批的日军飞机飞临战场,向着中国军队狂轰滥炸,中国军队无法继续冲击,无法抬头,无法与日军作战。万不得已,中国军队只能停止了攻击。 <br> <p class="ql-block"> 夜晚,17师又组织了最后一场攻击,仅派出一营兵力,这是17师仅能组织的最后一支攻击力量。当天夜晚,喊杀声通宵达旦,天亮后, 17师98团一营营长呼品一和20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p><p class="ql-block"> 至此,中国军队再也无力攻击了,只能将日军继续包围起来,防止突围。而日军,也没有能力突围了,他们躺在地上,等着日军的飞机空投给养。 </p><p class="ql-block"> 接着,中国军队的视线里就出现了前来增援的日本军队,这支从绛县横岭关赶来增援的日军,装备精良,仅坦克车就有几十辆,坦克后面是密密麻麻的穿着土黄色衣服的军队。 </p><p class="ql-block"> 卫立煌命令中国军队有序撤出西阳河谷,中国军队含恨离开。 被围困在西阳河谷的日军,未能全歼,实在遗憾。 </p> 战后,南羊圈和双庙村一带的百姓,捡拾手榴弹的木柄作为柴禾做饭,竟然整整烧了三个月。老百姓从地上随便抓一把土,就能找到弹壳。而在一棵大树上, 就数出了三十多个弹痕。 西阳河战役,中国军队尽管没有全歼日军,但是将铃木师团打得失去了战斗力。这是抗战初期最漂亮的一场围歼战,日军痛心不已,切齿痛恨,将这场战役写进了日本陆军教材中。 <br> 在西阳河谷第14军设伏期间,第14军的一个旅长,身穿整齐的新军服去前沿阵地。有老百姓就问他,“要去打仗,为什么穿这么新的衣服?”那军官回答说,“我们当兵的都是提着脑袋过日子,今天出了门,上了战场,就不知能不能活着回来。我就是抱着牺牲的精神,来参加这次战斗的,把衣服穿好,如果不能活着回来,牺牲了,也要保持军人的尊严。”中国军人就是这样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抗击日军的。<br> 日军此次进入了中条山区,但是脚跟还没站稳,就被中国军队给赶了出来。日本原本想经过中条山突破黄河防线,策应“武汉会战”的企图,可以说被彻底粉碎了。但也就在此时,在中条山的另一端,西路日军和防守永济的中国守军孙蔚如(西安市灞桥镇豁口村人)的第31军团展开了另一场大战。这次日军的目标是夺取黄河的风陵渡口,以威胁中国西北的重镇西安。而孙蔚如的第31军团,是西北军旧部改编,曾经参与过西安事变。这支蒋介石眼中的杂牌军,能顶得住日军汹涌的攻势?<br><br>参考资料:<br>[1] 孟庆宇.抗日名将唐淮源遗骸迁葬记[J].文史精华.2009年第1期<br>[2] 卫立煌 • 《致蒋介石密代电》《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一战区中条山会战要报》 • 江苏古籍出版社《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一战区中条山会战要报》 • 1987年:1011、1026、1024<br>[3] 《山西文献》台湾版 • 1972年:第3期。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