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宗庙之礼,所以序日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效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孔夫子说:“周武王、周公,是真正做到大孝道的人啊!所谓孝道,就是能够很好地继承前人的遗志,更好地继续前人未完成的功业。”</b></p><p class="ql-block"><b>每年祭祀的时候,都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陈设先祖的衣裳用品,进献时令鲜美的食品浆果。</b></p><p class="ql-block"><b>宗庙祭祀之礼,就是把父子、长幼、亲疏的关系排列出来,意在明确辈分与祭祀的次序;把官职爵位的高下明确出来,使身份贵贱清楚易辨;记述功业事迹及在祭祀时所承担的执事职位,那么德能功烈就自然分辨清楚,从而让后世能够明白了解前人的功德;祭礼后的宴饮礼仪规定,晚辈必须向长辈举杯敬酒,意在使祖先的恩泽惠及后人;宴饮时坐次的排定,按头发的颜色来决定,意在使后人明白尊老携幼的常识。</b></p><p class="ql-block"><b>各人站在排定的位置上,行使祭祀的礼节,奏起祭祀的音乐,对于所应尊敬的祖先加以尊敬,对于所应爱戴的祖先予以爱戴;侍奉去世的祖先就像他还活着一样,侍奉亡故者如同生前一样,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b></p><p class="ql-block"><b>祀天祭地的礼仪,是因为感恩皇天后土;宗庙祭献的仪式,是因为感念祖先。明白了郊社之礼的用意、应时祭献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明白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哀公问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孔夫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详细地记载在典籍上是可资借鉴的。执政的人在位,那么他所推行的政事就会得到很好的实施;执政的人不在位,他倡导的事业也就废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人们对于政令的反应是敏锐的,就像土地对于种子的反应一样,及时迅速。因此说,政事,就像芦苇一样,是容易推行的,也是易于摧折的。因此,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选贤任能的前提在于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必须立足于道。修道必须从仁义做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的亲人就是最大的仁。义就是处事合乎情理,尊崇、敬仰贤德的人就是最大的义。亲疏远近的分别,贤达等级的不同,这是礼制所作出的规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处在低微的位置,如果不能获得上级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就无法治理地方。所以,君子不能不重视修养自己;想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就不能不从侍奉自己的亲人做起;要想侍奉好亲人,就不能不了解他人的心性;要做到对他人的了解,就不能不理解天性物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天下的人伦关系有五种,而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有三种。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是天下人通行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美德是人们共同遵奉的做人原则。在日常实践中的运用,都是以中庸为唯一目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在修养品德的条件与方法上,有的人与生俱来就在天性中带有这种美德;有的人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素养;有的人在遇到困难后能够悉心向道,并终有所得。无论条件如何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在修养品德的态度上,有的人顺天应人,无为而为,自愿自觉地奉行,安然处之;有的人为了获得某种好处,在利益的引导下欣然而行;有的人勉力自强,不甘落后,所以奉行不懈。虽然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是最终都能付诸实践,这是共同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孔夫子说:“好学上进就能够使自己的智能提高,努力付诸行动就可能接近仁德,知道廉耻并能立即改正就接近于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自己;知道修养自己的方法和方向,就知道怎样治理地方、管理人民;知道管理人民的要则,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和国家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般地说,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基本原则必须遵循,即:修养自身的德行,尊崇并任用贤哲,爱护抚恤亲族,敬重信任大臣,体恤群臣僚属,爱民如子,招用工匠,优待远人,德抚诸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无论做任何事情,事先有所预谋,计划就会取得成功,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准备则必然失败。说话之前先进行周密的思考,就不会被人质询而无法自圆其说;做事之前进行细致的准备,就不至于在受到阻碍与挫折时手足无措;做出行动之前经过深入思虑,就不会有所愧疚而后悔;在选择道路之前,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那么就不至于令自己陷入走投无路的处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身处下位,如果不能得到上位之人的信任,那么就不可能治理好属地内的平民百姓。获得上位人的信任是有正当方法的: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就不能得到上位之人的信任。让朋友信任也是有办法的:不孝顺父母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应该能够做到的:自己内心没有赤诚的爱心就不能孝顺父母。做到至诚是有法可循的:不能明白什么是善行,就无从做到至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