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续篇</span></p> ③庐山投建第一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庐山,不仅有高山峡谷、飞流瀑布、湖光山色、苍松翠柏,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感人的传奇故事,以及亭台楼阁、温泉别墅。这些人为和自然的完美结合,使庐山成为许多人梦魅以求和无限向往的最佳旅游胜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过庐山的人都知道,在庐山腹地长冲谷,一个由1200多栋房屋建筑构成的百年老镇,叫"牯岭"。在这个庞大的建筑群中,有630多栋是西方国家那种独立的欧式别墅,这些别墅来自于世界上22个国家的精典设计和建造。形成一个独特的高山别墅博览园。毫不夸张的讲,一个多世纪以来,庐山仅有,世界尚无。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园。也是千百年前陶渊明笔下那个梦幻桃源的重生和再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公元386年,佛、道两大宗教先后在庐山创立,宗教文化在这里迅速兴起和传播,上千年来,这里众僧云集,香火盛然,功成名就的高僧、道仙层出不穷。成为引领庐山走向辉煌的两座灯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我在想,一个世纪之前,有可能"耶稣"拜访过"如来佛祖"商讨交流或时空对话,希望东西方宗教能在世界各国缔结友好,同存共生,融合发展,播种慈善,共度众生。或许这也是世界各大教派的共同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冥冥之中,灵魂有约。历史走进1886年,一个名叫李德立的英国传教士,慕名来到中国,欲把他们西方国家信仰的"基督教"文化传播到东方大国。他凭借传教人的敏感嗅觉,直奔庐山而来,想在这香火🔥常年不断,蜡烛🕯昼夜不熄的高山福地,寻找一处让"信仰"扎根,让"基督"发酵的地方。他找了一个向导,两个人在高山丛林中攀爬了很久,正当身感疲惫,准备坐地缓休时,突然发现头上有几束阳光从林稍投射下来,天空明亮了许多,前边不远处,慢慢变的草浅林稀,再往前走几十米,一片视野开阔的山坡谷地展现在眼前,间隔几道凹凸起伏的小山峁,和深浅不等的小沟壑,顺着山体由高往低自然延伸。一条清彻的溪流顺着坡地落差,由东往西在脚下哗哗流淌。总面积约有40平方公里,他喜出望外,眼睛一亮瞬间发出智慧之光,这正是他要寻找的东方福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李德立绞尽脑汁,通过英外交部驻华使馆向清政府施压,以那个时代中英两国签过的不平等条约为筹码,通过复杂的谈判,使用了巧妙的手段,从清政府手中以低廉的价格,租借到庐山的长冲谷山地4500亩,租借期限999年。合同签约后,在领事馆注册备案。这就是"牯岭"开发之前,土地租借的概况。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而真正租借背后的路经相当复杂,双方都很严谨,又十分刁钻,把征租土地演绎成"斗智斗勇,坑蒙拐骗,巧取豪夺",最终迎得"智取"。旁观者雾里看花,一头雾水,真假难辩。这段话弯弯曲曲,又迷又绕,但你仔细琢磨它很真实。几乎就是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原版文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德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却叫了一个响当当的中国名字。这可能是他独有的中国情结和缘分,也许这是他来中国前才改的名,不论怎样,我想他的愿望是友好和善良的,至少表明了一个入乡随俗的姿态。李德立有多重身份,不仅是传教士,还是汉语学者,商人、社会活动家和民间使者。他来这里除过开教堂,还要投资盖别墅,建医院、办学校,以善行善举,弘扬宗教文化,惠及民生,造福大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德立要在庐山搞开发的消息刚刚传来,当地的土豪劣绅纷纷出来阻止,挑拨离间,扇动闹事。他们对群众宣传,"这个外国洋人,是一个把枪藏起来的敌人,他现在要赤裸裸地侵占我们土地,不知道以后还要干什么坏事,我们决不能答应"。听了这番话,群众中的激进分子和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者"们,前呼后拥围堵李德立,叫喊让他滚回英国去。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德立找到英住华使馆工作人员,带着签约合同到当地政府交涉,一起出面做群众工作,经过一番共同努力,平熄了一场激烈的矛盾风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隔不久,李德立开始在长冲谷施工时,又被当地黑恶势力拦截围堵。总之在开发庐山,建没"牯岭"的整个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返返复复层出不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德立每一步计划行动,都会受到那些黑恶势力和地痞流氓的百般阻饶,无故刁难、有意破坏,这都习以为常了。他没曾预料有一天他在庐山的住处被无故焚烧怠尽。但他在困难面前从不妥协,他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众。他坚信有"主"的存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每次发生矛盾和冲突,他都沉着应对。经过多次搏弈和斗争,他学会巧妙运用中国人的办法,解决和应对在中国发生的矛盾和问题;那就是"见招拆招,遇损止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必要时,不排除贿赂那些贪官、土豪,打点那些激进派和出头鸟。让那些从上到下,白天制造矛盾、挑起事端的人,晚上自己去化解平熄这些矛盾和事端。只能这样明争暗斗,软硬兼施,才能立足不败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德立耗费了大量心血,克服了重重困难,排除了各种干绕,办成了几件大事,摆平了许多小事。最后静下心来全力以赴开发建设。先是招兵买马,他成立了庐山最高权力机构"大英执事会"他任主席,聘用7名英国籍和两名美国籍传教士任委员。又请来俩名工程师,一个是美国人叫甘约翰,一个是德国人叫李博德。他们共同没计制定了一个建没规划,把征租的多余地皮划块出售、转让或联合开发,类似现在的招商引资。他们亮出了底牌,吸引来多国宗教集团、教派组织,商界大佬,豪门阔少,很快庐山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片热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德立和他的"执事会"很高明,他们制定的两个规划,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福)笔,第一:他们把租地划块编号出售,每块地皮编号面积约3点7亩,每块土地上只准建造一栋别墅。用这种办法,把建筑密度限制在15%以下。第二:规定所建别墅不必统一样式。各国客商和建筑师,均参考自己国家最时尚的建筑精典,完全自由发挥建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因为有当初的超前规划,才有了后来"牯岭"的完美建设布局。因山就势,因地置宜,疏而不远,近而不拥,地面无障碍,空间无遮挡。一栋一式,百栋百样,风格各异,各具特色。通风透光,空气对流,互不影响。成为庐山景区百花盛开,永不凋谢的建筑"盛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德立1864年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毕业于剑桥大学,1886年来到庐山,时年22岁,虽很年轻,但宗教造诣颇深,宗教思想信念坚定,宗教志向高远。是一个自帶基督教文化"慧根"、有职业资质认证的传教士。为弘扬宗教文化,他惜别亲人,远离故土,游走异国他乡。在他的潜意识里,宗教信仰不应区分国界和种族。以善待众生,救苦救难,造福民生为己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传教而投身庐山开发,他呕心沥血,奔波了10年。1896年牯岭开建时,整个庐山还处在原始状态。无煤、无电、无动力来源;出行要翻山越岭,无桥无路;各种建筑材料奇缺,遥不可及;生活物资要去几十里外的山下采购,靠肩扛背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受到人为和自然的严重影响,牯岭开建从1896年开始,到1928年峻工,再到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备齐全,历时33年。时间虽慢长,但战果很辉煌。而李德立也由青年接近花甲。他把毕生最美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中国庐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牯岭建成后,几大宗教先后迁入,随之他们各自的教会医院挂牌、开门接珍,学校开课,幼儿园开园,疗养院开业。优越的环境,高质量的生活,为当地和长江流域,靠近庐山一代的上流社会和权贵阶层,创造了跨越时代的福祉。也为一个历史时代的兴盛和崛起,树立了标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战火漫延到长江流域,武汉、九江成为主战区,这时三家教会医院积极组织力量奔赴战区,救治伤员,掩护群众疏散,转移妇幼儿童撤离,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突出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牯岭投建大功告成,得到广大群众认可,洗清了李德立当初蒙受的不白之冤。也为他士途发展,走进上海英租界架起了一座桥樑。也让他曾有的遭遇,被驱赶、排挤、误解、打压、侮辱,如一场忧梦散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德立到上海英租界主政,以德、财、口碑取宠于众,政绩突显,并迎来各大租界国的支持,有了人脉和话语权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中国大清政局变化,清末民初,内战频发,他以租界国的善意,偿试与清军官方私聊,与民主革命军沟通,达成共识后,在上海组织举办了"南北议和"谈判,劝说逼迫清宣统皇帝退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孙中山特授"和平使者"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德立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骗子"、"冒险家"、"投机商";有人说他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进行文化侵略和经济掠夺,贪得无厌的急先锋";还有人说"他是一位迷途不知返,错把他乡认故乡的游子”。就连声望较高的胡适老先生评价他时,也是先"贬低"后"褒奖",再肯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前,我对李德立一无所知,访庐山后敬仰之心油然而生。首先他是一个心怀崇高信仰的传教士;是有道德修养、有理想抱负、有善心善念;有宗教天赋、有独立人格、能包罗万象之人;是人类社会阶层中的"中立"者。象白求恩一样,有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是平凡人中的真君子,是传教士中的高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牯岭象镶嵌在庐山之巅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中散发着七彩光环。他会慢慢沉淀变老,但他的品质会越来越醇、越来越优、越来越古,变成历史文物,成为世界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德立于1939年在新西兰去世,享年75岁。他在牯岭的私人租借地,于1935年被国民政府收回。1996年国务院公布"牯岭"数十栋别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日庐山,以"牯岭"为荣,也以牯岭为傲。它象置身于庐山之中的聚宝盆,有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添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庐山与地球共存,与日月同辉。庐山的故事如同庐山的山泉一样长流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道听途说,前不久,李德立孙女来庐山,要为爷爷在"牯岭"立一块纪念碑,被相关人员断然拒绝。我在想若李德立在天有灵,他一定会告诉孙女,你多去几趟庐山,多找几次管事者,实在不行,就备一份厚礼,或许事情就办成了。虽然大清国已经消亡一个多世纪了,但民族习惯还没有彻底改变。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庐山牯岭看到李德立纪念碑。我相信这不仅是他孙女的意愿,也是广大游客的共同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后附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文中,主人翁李德立为何被驱逐、排斥和置疑,直到最后,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期主要是不被大家所熟悉、认同和理解,又被少数不怀好意者挑拨教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仍有争议,主要是在租地时,李德立并无资金储备,他的打算是借鸡生蛋,取之于民,惠及于民,被多数人误解为,打着传教的幌子,玩的是空手套白狼。另一个原因,国家有规定,外籍或非本土人士,不能租借土地使用权。李德立租地心切,又无良策,便使用见不了阳光的手段,贿赂政府土地管理者,经当权者过招又合谋,找人取而代之,再转为己用,欺骗了国家和民众。为不被以后追究,又设法偷樑换柱,用偷换概念的办法,把租"借"对外宣称租"界",虽只换了一个字,但它存在的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原以为能把违规变合法,殊不知后患犹存。而这种热蒸现卖的技能是他来中国后学到的。我们应该原谅他是在为民谋福利时,犯下的过失,而引来了众怒。事实上并没什么不良后果,又何必抓着不放,喋喋不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文,无官方提供的任何依据,也无精确祥实参考资料,纯属个人根据线索推测。请读者朋友们坚守自己的立场,批评审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 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1月22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