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古城 ~ 维尔纽斯

剑胆琴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剑胆琴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323年立陶宛大公国定都在维尔纽斯,可能因为“维尔尼亚河”流经而得名。在1503年到1522年期间,该市周围筑起了城墙,有9个城门和3座塔碉。历史上维尔纽斯命运多舛,1654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期间,曾经繁华的都市遭到俄国军队的屠杀、抢掠和纵火焚烧。沙俄统治期间拆毁了城墙,到1805年,已经只剩下黎明门一座城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于1922年2月占领该市,立陶宛居民被迫迁移,乃至此时立陶宛族群只占市内人口的0.8%。1939年苏德密约导致立陶宛被苏联吞并,四万维尔纽斯居民被逮捕,流放到远东地区。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占领维尔纽斯,265000犹太居民95%惨遭杀害,大片犹太聚集区几乎空无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尔纽斯城区由老城和新城两部分构成。老城区至今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以及新古典主义建筑,整个城市还仍然是中世纪的规划和布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维尔纽斯老城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认为这个老城是全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老城。为了不破坏城市的古老意蕴,在老城区以外建设了大面积新城区,而且全部由白砖修葺,建成后的新城区拱卫着老城区,远远望去使得老城区就像大海中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陶宛独立后,当局试图清除苏联时代的历史痕迹,并迅速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欧洲城市。许多古老的建筑得到修复,包括历史上屡次遭到沙俄和苏联当局拆毁的纪念性建筑“三十字架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午我们赶在太阳落山前入住维尔纽斯下榻酒店。导游带领大家抓紧时间欣赏一个行程之外的景点——“对岸共和国”。这是一个微型的国中之国,1997年4月1日(愚人节)是其建国日,也是世界上未被任何一国政府承认的“国家”。 立陶宛语“Užupis”的意思是“河的对岸”,指的是被维尔尼亚河围绕的地区。这个弹丸小国拥有自己的国旗、货币、总统、宪法,还成立一支12人的军队,后来因为立陶宛加入北约,军队宣布解散。与其说它是一个独立国家,不如说是个艺术家组织更为贴切,该“共和国”是艺术家与文化人的集中地,当地设有艺术画廊,艺术家工作坊,和不少咖啡馆,放荡不羁的氛围可毗美巴黎的蒙马特。</span></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的对岸”,指的是被维尔尼亚河围绕的地区】</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岸共和国”领土】</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墙上还张贴着中文版对岸共和国宪法】</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找寻微型国家的途中,我们经过了维尔纽斯大教堂。和圣安娜教堂。维尔纽斯大教堂建于1387年,教堂因多次改建,逐渐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几个世纪来一直是立陶宛天主教徒心目中最重要的教堂。立陶宛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之相关,“波罗的海之路”,这一事件可谓是轰动了当时的国际社会。教堂正面新古典主义山墙上立着三尊塑像,中间手举十字架的是圣安娜,其右是圣卡济米拉斯,其左是圣斯塔尼斯拉夫。大教堂旁是52米高的钟楼,为13-17 世纪古城堡的了望塔,内存17座钟表,并于整点鸣钟。维尔纽斯创建者和十四世纪立陶宛的统治者格季米纳斯骑士的青铜雕像矗立在教堂广场东侧,他在1386年改信天主教后迎娶波兰公主,实现了立陶宛与波兰的联合,也使立陶宛成为欧洲最后一个接受基督教的国家。</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尔纽斯大教堂和教堂广场】</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尔纽斯创建者和十四世纪立陶宛的统治者格季米纳斯骑士的青铜雕像】</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安娜教堂是维尔纽斯市哥特式建筑的最突出代表和老城地标式建筑,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被誉为哥特式建筑艺宛中的明珠。教堂是立陶宛大公爵为其公爵夫人——Anna而建。 原有木质建筑的教堂在1419年毁于一场火灾。现在的圣安娜教堂是1582重建的,教堂高22米,宽10米,全部用红砖砌成,仅外墙就用了33种不同形状,色彩差异的砖。外观具有女性的精致和窈窕,尤其是顶部结构造型繁缛精妙,独具匠心。它的后方还有一个西多会教堂和一个西多会修道院,一起组成了大型的红砖建筑群。据说,拿破仑东征俄罗斯时路过此地,被它的精美所叹服,打算将它“放在手掌中带回巴黎”。</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安娜教堂(左手)与西多会教堂和西多会修道院(右手)一起组成了大型的红砖建筑群】</span></h1><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天色渐晚,返回宾馆的路上导游依随手机地图带着大家寻找总统府,来到从维尔纽斯教堂广场起点的盖迪米诺大道上的一座名为Lukiskes的广场。广场上树立着文采斯.库迪尔卡(1858.7 - 1899.6)雕像,他是立陶宛著名的诗人、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创作的诗歌《民族圣歌》,后谱曲成了立陶宛的国歌,在使用欧元以前,他的头像还印在最大面值的立陶宛货币上。纪念碑背面一座不太起眼的现代建筑,悬挂着立陶宛国旗和欧盟蒙旗。最后确认这不是总统府,而是总理府,总统府在老城区。</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Lukiskes的广场文采斯.库迪尔卡雕像】</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次日继续维尔纽斯游览。在当地立陶宛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乘车来到盖迪米诺山丘脚下。从13世纪开始,维尔纽斯城就是建在这个山丘之上,山上曾经建有城堡、大公爵宫殿等,均毁于17世纪的战乱。现在这个山丘上只剩下一座八角、三层红砖塔楼屹立在山顶,数百年来始终君临俯瞰着整座城市。我们原来行程里有登山参观的安排,由于山上施工谢绝参观。不过在老城很多地方都可以仰视到城堡的雄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座八角、三层红砖塔楼屹立在山顶,数百年来始终君临俯瞰着整座城市】</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比列斯步行街可以仰望城堡】</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改换景点转道前往“三十字架山”,据传早年间有几名方济各会传教士在此被信仰异教的当地人杀害。为纪念死者,皈依基督教的后人在山丘上树立了三座十字架。沙俄政府和苏联政府都屡次加以摧毁,并不允许重建。立陶宛独立后,三座混凝土制作的高大的十字架重新并排竖立山丘上。从这里可以一览无余地俯瞰维尔纽斯全城,包括盖迪米诺山丘的城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三十字架山上俯瞰维尔纽斯老城】</span></h1><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陶宛导游领我们参观了一座名为“圣彼得与圣保罗教堂”。教堂建于1676年,外观以巴洛克式风格为主,外观上看起来不很起眼。但教堂内部所有墙壁、立柱、拱顶、窗棂、门楣全部布满了精美的浮雕和雕塑。全都是来自意大利的雕刻家于1675-1704年间创作,共计人物达到2000多个。表现题材为圣经故事、圣徒的生平、立陶宛的历史典籍等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入教堂的游客无不被眼前精美绝伦的满堂雕塑所震慑。传神的人体雕塑栩栩如生悬于墙体外,衣带飘逸逼真,连贯流畅,面目传神,细腻精致,自然美丽,令人久久凝视不舍离去。每一处雕塑都蕴含着一段魂牵梦绕,耐人寻味的故事。几乎无法细听导游对每一细处的讲解,唯有不停地拍照、拍照、拍照。</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彼得与圣保罗教堂】</span></h1> <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彼得是渔夫出身,穹顶上悬挂的寓意圣彼得的渔船】</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雕琢精美的布道台】</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旅游大巴停靠在古老的“黎明之门”附近,这是1503年建造的古维尔纽斯城池9座城门中如今硕果仅存的一座。它作为古城的象征,与一小段粉刷成白色的城墙夹杂在色彩缤纷的巴洛克建筑之间。穿过拱形城门洞,1671年,天主教士在黎明之门门拱之上的穿街二楼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圣母玛利亚小礼拜堂”,在这里供奉欧洲唯一一尊黑面的圣母像(纯金铸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拥挤的步行街两侧以巴洛克式建筑为主的店铺、住宅林立于大街两侧。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教堂、修道院鳞次栉比。哥特式高耸的尖顶和拔地而起的高大钟楼,拜占庭式圆弧穹顶,争奇斗艳般在3.6平方公里的老城中均匀地分布。维尔纽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教堂之城”。</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黎明之门,1503年建造的古维尔纽斯城池9座城门中如今硕果仅存的一座】</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穿过拱形城门洞】</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拥挤的步行街两侧以巴洛克式建筑为主的店铺、住宅林立于大街两侧】</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黎明之门门拱之上的穿街二楼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圣母玛利亚小礼拜堂”】</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尔纽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教堂之城”】</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例如圣卡西米尔教堂:天主教教区教堂,也是封骑士称号的皇家教堂。它建于1602年,是维尔纽斯第一座巴洛克风格教堂,和巴洛克建筑的典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尼古拉正教堂: 1514年12月,奥沙尔会战结束,立陶宛大公奥斯特罗格斯基胜利班师。为了庆祝胜利,两个正教教堂被兴建在维尔纽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还有圣三一教堂和圣尼古拉教堂。无法一一列举,况且许多教堂我们看过很快就忘记了名称。</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卡西米尔教堂)</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尼古拉正教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巴西利亚修道院大门,里面有圣三一教堂】</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城中有一大片老犹太人居住区。1941年6月24日,在苏军撤退,德军尚未占领立陶宛时,立陶宛人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对当地犹太人的虐杀。一位屠杀犹太人的侩子手,被称为“死亡商人”,他表示亲手折磨和屠杀犹太人是他最大的快乐。成千上万犹太妇孺儿童惨遭毒手,不像第三帝国那样费尽周章地把犹太人逮捕并押送至集中营,还煞费苦心地建立毒气室。立陶宛人是直接把成千上万犹太人成批拉出去枪决,为节省子弹,同时让刽子手们过过杀人的瘾,很多老人、妇女、儿童都被残忍的乱棍棒杀。如今这片曾经繁华富裕的住宅区,当年被立陶宛人(不是纳粹德国)几乎赶尽杀绝。这是一段本不愿意的回忆,但是不吐不快。</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经繁华的犹太人居住区】</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始建于1579年的维尔纽斯大学与爱沙尼亚的塔尔图大学相似,占据了维尔纽斯市老城的主要街区。与它毗邻的是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和耸立在市中心的盖迪米诺城堡。环抱大学的是古老的比列斯步行街和乳白色的总统府。大学的建筑富丽堂皇,是集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和古典风格于一体的独特景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比列斯步行街一座中餐馆吃午饭,好几天没有吃到中餐,胃口快承受不住了。</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尔纽斯大学】</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尔纽斯大学图书馆】</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尔纽斯大学旁边就是总统府】</span></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陶宛美食】</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