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卫运河两岸

王友明

<p class="ql-block"> <b>一</b></p><p class="ql-block"> 初冬,是一段清新而宁静的时光。天空清澈,微风拂面,温暖的冬日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大地上,让一切都显得辽阔而安逸。</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河北邯郸的表妹陈书珍,得知我和老伴儿回到故乡,特意驱车赶来,拉上我们要去山东临清看望小姨董英荣、姨父马登祥。</p> <p class="ql-block">  <b>王友明和老伴儿与姨父马登祥(右一)在临清东宛苑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b>二</b></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的天气,薄凉而微寒,很适合游走观览。上午11点,我们驱车来到临西县河西镇卫运河畔(卫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山东临清、河北临西交界处),我想着再次观赏一下卫运河大堤临西段的美丽景致,便让表妹把车停在大桥西南角的大堤上。</p><p class="ql-block"> 走下车来,我惊讶地发现,右侧边缘地带有一巨型雕塑。雕塑中的一艘巨轮乘风破浪驶向远方,上面的13个人雕像,栩栩如生。有的拿着望远镜、有的手握船桨‌、有的肩扛铁锨、有的担着担子、有的抡起铁镐,有的或站或坐商议有关事宜。站在船头的郭守敬,身着官服,头戴官帽,右手持书卷,左手伸向前方,一派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风度潇洒的神态。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吆喝的号子声和岸边众人的喝彩声,更似乎听到了郭守敬铿锵有力的指挥号令。站在雕塑前,我留下了几张影像,把对卫运河临西段的美好记忆定格成永恒!</p><p class="ql-block"> 雕塑西北角,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示意图、郭守敬简价”。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尤其以规划沟通京杭大运河最为著称,被誉为“京杭大运河之父”。公元1271年,他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建设。为实现京抗大运河贯通,他系统勘测、科学规划,初步形成京杭大运河弃弓走弦方案。这一截弯取直工程,使京杭之间缩短行程800余千米,奠定了后代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和格局,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和文化融合。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滋养了临西人民勤劳质朴、勇于开拓、刚毅守信、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孕育了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他是一位人格与业绩值得世代景仰的历史文化名人,不单单属于邢台,更是属于河北、属于全国乃至全人类的骄傲。仰望着他的雕像,我心生景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b>在雕塑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郭守敬简介石碑</b></p> <p class="ql-block"> <b>新卫运河大桥</b></p> <p class="ql-block">  <b>在临西县河西镇卫运河大堤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三</b></p><p class="ql-block"> 顺着卫运河西岸大堤向南驱车几分钟,便来到先锋大桥引桥路口,这是通向临西河西镇的便捷通道。桥头放置着4个隔离墩,不允许机动车辆通行,只能让行人、自行车、小型电动车通过。桥面已经坑坑洼洼,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严重裂缝,钢筋裸露在外,真正的属于危桥了。桥面上倒是蛮热闹的,有蔬菜摊、小食品摊、儿童玩具摊等,摊主们喊话器的吆喝声,在大桥上空回荡,掩盖了来来往往行人的吵闹声。行人不时停下脚步,在摊位上挑选可心的物品、购买特色小吃,带娃的男士女士精心为孩子们选择实惠又好玩的玩具。拎着菜篮子的老妪,推着自行车的老汉,来来往往穿梭其中,挑挑拣拣,高声询价砍价,为了一块两块钱和摊主们争个你来我回,好不热烈。看到曾为卫运河两岸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已年久失修,饱经沧桑的先锋大桥,依然发挥着余热,为运河两岸的人们提供着通行的便利,我心里有一种感动的溪流涌动。</p><p class="ql-block"> 踏着大桥栏杆边缘的石板路,我径直来到先锋桥下,举目观看,它依旧高高耸立,宏伟壮观,横跨卫运河两岸。站在桥上,我手扶栏杆,微风拂面,清瘦的卫运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出岸边高层建筑的雄伟。河面上看不到船只驶过,只有微风吹过留下一道道长长的波纹。河岸上绿树成荫,与河面相映成趣,如同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窄窄的卫运河道,如同一条碧绿的丝带飘向远方。京杭大运河,确实是中国大地上一处独特的美景。它的美不仅仅在于曾经碧波荡漾的壮观,更在于那种天成的优雅和历史的厚重。它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明的交融,它串联起了中国的南北文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它也是中国水运的重要通道,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每一次站在先锋桥上,深情观赏卫运河,我都能深深感受到京杭大运河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b>卫运河辉映舍利塔</b></p> <p class="ql-block">  <b>蓝天白云下的卫运河与先锋大桥</b></p> <p class="ql-block"> <b>站在先锋大桥上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与先锋大桥合影</b></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卫运河之上,第一座大桥是建于明成化年间的永济桥,后来又建数座桥梁,但多为石木结构,不堪重任,现存无几。数百年间,卫运河两岸的农村交通很多时候依赖于摆渡。这座先锋大桥,是1958年5月开始修建的,由国务院交通部工程师会同苏联专家及当时的山东省交通厅第四工程队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设计,由第四工程队施工兴建。因为这座桥为当时国内首建,故命名为“先锋大桥”。在当时来讲,其样式可谓美观、新颖,其车道宽敞,两旁设有人行道和混凝土栏杆。桥长166米,桥分六孔,主航道孔道为55米,两千吨级的机动船舶和一千吨级的双尾客货轮均能通行无阻。大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于1959年7月1日,正式竣工通车。同年,越南公路考察团还专程来临清考察过先锋桥。当年,临清卷烟厂为庆祝先锋大桥圆满竣工,精心推出“先锋桥”牌香烟,可见这座大桥在当时的影响力。1974年,由于河床加宽,在河西岸续建引桥与主桥相接。引桥长411米,21孔,行车道宽7米,两旁人行道各宽0.75米。至此,全桥达到27孔,长度577米,载重汽车十级,拖车60吨。先锋大桥,横跨卫运河,从此成为连接冀、鲁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亦成为卫运河上的一大景观。</p><p class="ql-block"> 自1992年左右开始,先锋大桥只允许非机动车通行。2013年10月10日,该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睹连接着临清与临西的这座大桥,我内心深处弥漫着浓厚的情感,仿佛有一首美妙的交响乐曲,奏响着生命的旋律。我在桥头、桥面、岸边,奔走着、观赏着、思考着、展望着,不时用手机把巍峨的先锋大桥、把“临清先锋大桥”的标志牌、把卫运河的景象,全部摄入镜头,留作永远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b>已经沧桑了的先锋大桥</b></p> <p class="ql-block"> <b>临清先锋大桥保护碑</b></p> <p class="ql-block"> <b>先锋桥险工碑</b></p> <p class="ql-block"> <b>先锋大桥雄姿</b></p> <p class="ql-block">  <b>小型电动车和行人依然可以通行</b></p> <p class="ql-block"> <b>卫运河冀鲁缓冲区碑</b></p> <p class="ql-block"> <b>五</b></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先锋大桥,我们原路返回,跨越新卫运河大桥,即进入山东临清地界。我一看华为智能手环,已经12点。此时,姨父又打来电话,催促着去吃饭。来到小姨家,久别重逢的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午饭安排在离家不远的德顺楼,这是一家清真大酒店,特色美食满足了我们的味蕾。饭后稍事休息,我和姨父每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前往卫运河东岸的景点观览。</p><p class="ql-block"> 跨过一座小桥,向右一拐,便行进在边缘街道。路上行人不多,车辆也少,声音几乎细微,显得小城空荡又静谧。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倒是可以独享片刻的宁静和惬意。</p><p class="ql-block"> 行至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分岔处,我看到公路右边一角,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砖砌建筑。姨父告诉我说:“这就是临清的著名景点鳌头矶,是京杭大运河岸边的标志性建筑,是历代名人墨客登临揽胜赋诗抒怀之所,是中国历史文化宝贵的遗产,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拱形门上方的“独占”二字,别具一格,左侧有“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块石碑,枋楣镌刻的“鳌头矶”3个金黄色大字,乃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书,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穿过门洞,走进小院,又是一番景象。迎面是一块棕色框架,乳白色的内芯里有“鳌头矶”3个黑色大字,并附有“景区简介”。鳌头矶,始建于明朝嘉靖时期(公元1522-1566年),系为防止洪水冲刷而建。据《临清直隶州志》(疆域,古迹)记载:“鳌头矶,在中洲。 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其上,旧闸二,新开闸二,各分左右如足,广济桥尾其后,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建筑群布局四向制,现有西殿吕祖堂、南为望河楼、东为观音阁。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文人墨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诗云: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成为运河岸边一处标志性建筑,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细细观看,布局严谨,玲珑幽静,院内竹影婆娑,照壁刻石相映成趣,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素有“鳌矶凝秀”之美称,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民族艺术精品的集中体现。“鳌矶凝秀”古为临清16景之一,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方。登临其上,可望“粮艘麋集,帆樯如林”,碧波荡漾,景色绮丽。清末,津浦铁路通车,河运停航,鳌头矶渐失当年风采。鳌头矶还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亲历了大革命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风风雨雨。这里曾是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重要活动场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群心怀救国之志的共产党人,在此创办报社,出版中共临清县工委机关报《力报》。此地遂成为宣传抗日、传播马列主义、组织群众投身革命的场所。1939年1月,八路军陈赓将军曾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许多学者、诗人、书画家,如季羡林、臧克家、高启云、李予昂、夏雨常等,先后为鳌头矶题赠佳作墨宝。国画大师李苦禅81岁时,为鳌头矶题写匾额,使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鳌头矶院内的古砖陈列馆,陈列有明清两代临清烧制的贡砖,该贡砖“不碱不蚀,击之有声,断之无孔”享誉海内,成为皇家专用贡品。营建北京皇城的重要建筑材料大城砖,大都取自临清,故史家有“漂来的北京城”一说。</p><p class="ql-block"> 在影像百年展示厅,我欣喜地看到有多张先锋大桥的老照片,倍感亲切。这些摄影作品,均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山东省艺术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临清人王滨的大作。捕光捉影,笔墨人生,是他的所爱。“千帆留韵浆声隐,旧影捡拾记犹存。”这些已被过往岁月熏染成黄褐色的旧照,记载着先锋桥的变迁,许多曾经发生过却又被时光淹没了的往事,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风情。他用照相机来记录家乡的变迁,用影像见证临清的发展与变化,浓缩着深挚的家乡情怀,令我感动不已。正是他的摄影作品,为临清古城的再度辉煌,增添了一抹亮色。 </p><p class="ql-block"> 鳌头矶的整体建筑中,东楼名为“观音阁”,西殿称之“吕祖堂”,北庑叫做“甘棠祠”。循着砖砌的台阶拾级而上,就是观音阁,我凭栏俯瞰四周景色,简直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b>在鳌头矶保护碑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鳌头矶简介</b></p> <p class="ql-block"> <b>先锋大桥竣工通车时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 <b>先锋大桥旧景</b></p> <p class="ql-block"> <b>姨父在鳌头矶院内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姨父在鳌头矶大门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六</b></p><p class="ql-block"> 出了鳌头矶,骑上自行车,沿着会通河岸边公路向前行走不到300米,一座高大的牌坊映入眼帘,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绿瓦覆顶。牌坊正中铁红色的匾额上写着“考棚街”3个金黄色大字,感觉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似的。这3个大字,是出生于临清的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的,一笔一划,苍劲有力,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韵味。他一生心系桑梓,情牵故土,对故乡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笃诚的。同为游子的我,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默诵起《游子吟》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想想离开家乡54年,家乡变故乡,异乡成家乡,我心中顿时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考棚街,长约400余米,东连吉士口、后关街,西与青碗市口、大寺街、锅市街相连‌。该街不仅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还曾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当时临清由州升为直隶州,管辖武城县、夏津县、邱县。清王朝在临清州设置考棚,成为一州三县生童应试之所。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山东道又确立临清为乡试会考之所。‌其建筑风格独特,黉门为三楹两进,画栋雕梁,具有清式府第大门的风格。自废除科举、兴办学堂以来,这里一直是临清的学府所在地。民国期间,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设于此地,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诗人臧克家都在此就读或任教。这条古街既是一个地理坐标,又是临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走进这条街,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古朴厚重,以及被岁月侵蚀的沧桑。狭窄的街道向前延伸着,低矮民居、小型店铺、特色小吃店,分布在街道两侧。街边的胡同、巷子,弯弯曲曲、路面狭窄,步入其中,颇有曲径通幽之妙。</p> <p class="ql-block"> <b>在考棚街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七</b></p><p class="ql-block"> 考棚街中段,坐落着一所学校——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继续承载着教育和文化的使命。中学大门就是古朴而华丽的考棚街黉门了,此门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青砖黛瓦硬山式建筑,长10.8米,进深5.5米,正间4.3米,东西侧间2.9米,通高6米,垂脊饰以仙人走兽。前后檐柱,斗拱望板明柱,雀替施以彩绘。左右抱柱楹联是“书院荷香名校芳远传天下、考棚韵久俊杰辈出报中华”。门前蹲立石狮子一对,一侧还有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碑。</p><p class="ql-block"> 离黉门不远,是一座青砖黛瓦的阁门,屹立在与考棚街相连的巷口——纸马巷,这就是“临清县治遗址”,为明初临清县治所(衙门)的南门阁楼,又称“文昌阁”。阁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卷棚顶,抬梁式木构梁架,简瓦覆顶,飞檐四挑。阁楼南北向辟券洞门贯通街巷,是临清历史沿革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如今,县衙早已不复存在,可经历了600多年风风雨雨、岁月沧桑的南阁楼,却依然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坚韧与顽强,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默地守望,甘做小城里的一束光!考棚街、纸马巷、竹竿巷等古老的街巷,也从曾经的喧嚣繁华,走向了宁静平和。</p><p class="ql-block"> 透过南阁楼门洞,我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幽深小巷。岁月流逝,小巷里的过客出出进进、来来往往,演绎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风景。小巷再长,如同人生,总会有尽头。但尽头之处,亦有美丽的风景。这个幽深的小巷,如同一枚印戳,盖在了我的心上,更盖在了时光的额头。其实,人生都是匆匆过客。我渴望过客们,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b>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b></p> <p class="ql-block"> <b>在县治遗址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八</b></p><p class="ql-block"> 考棚街西与锅市街相交,街口曾经是商铺林立,四角都是典型的上世纪中叶的建筑。看见那些建筑,我就想起了达到鼎盛的20世纪70、80年代的供销社,不禁勾起了我最原始的记忆。街口是商业街最繁华的地方,至今依然有商贩在此营商,来来往往的居民不慌不忙地购买着所需的生活用品。看到如此返璞归真的小城,我不但没有一丝丝的违和感,却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锅市街西是大寺街,它与考棚街是相接的。说是街,其实是一条路,长约200米,因中段路北建有大宁寺而得名。明清时期,这里是临清的商业中心,南来北往的商贾行人如过江之鲫,留下了“不去大寺街,不算到过临清”的佳话‌。大寺街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大宁寺是临清第一大佛寺,建于宋代,因靠近卫运河,交通便利,香火一直长盛不衰。大宁寺的香火吸引了大量商贾和行人,使得大寺街逐渐成为临清的商业中心。明清时期,大寺街的繁华程度,甚至可以媲美北京的大栅栏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 <b>临清锅市街</b></p> <p class="ql-block"> <b>临清大寺街</b></p> <p class="ql-block"><b> 大宁寺大雄宝殿保护碑</b></p> <p class="ql-block"> <b>九</b></p><p class="ql-block"> 走出考棚街,向左行走数十米,我看到右侧便是武训实验小学。姨父说,这所学校是很出名的。武训(公元1838—1896年),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山东冠县人。因他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他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38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这所古老的学校,是他于1896年亲手创建的,环境优雅,古色古香,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武训的义举,让我想到了我的先祖王宗仁、王宗义。在明朝年间,二位先祖扩田12000亩,协施“四义”,即义田、义学、义渡、义冢,时号“王氏四义”,山东按察司副使赵移文旌奖题其匾日“陶山世义”。武训和先祖的大义之举,是对后代子孙最好的品格教育,值得铭记和褒扬!</p> <p class="ql-block"> <b>武训实验小学</b></p> <p class="ql-block"> <b>十</b></p><p class="ql-block"> 行至丁字路口,左拐便直达会通河岸边,再向右转。我们边骑行闲聊,边欣赏岸边美丽风景,不知不觉中,来到一个若大的广场。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姨父兴奋地说:“友明,这里就是钞关了。”推车进入,我看到广场右侧边角处,矗立着一座棕灰色相间的铁架子。一边悬挂着一枚巨型制钱,方孔四周是“钞关通宝”4个金黄色大字,象征着活力、财富和荣耀,代表着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据悉,清朝最早的铸币地点设在钞关,为了铭记这段历史,特意用复原的传统铸币工艺,铸造了一款铜钱,取名为“钞关通宝”,以此唤醒世人对临清的记忆。另一边的黑色板块上书写着“富庶甲齐郡,钞关通宝”9个白色大字,大概是象征着超脱凡尘吧!确实,“钞关通宝”的铸造,匠心独运,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扭头一瞧,左侧一座青色瓦房的整面墙壁上,贴满了各种颜色的方块字。我猜测,中间部位的“我♥临清”,应该是表达忠诚和信仰、爱意和情感、热情和荣誉吧!周围写着“干么呀”“拉呱儿”“夜儿个”“电棒子”等方言俚语,地域性强,很生活化,读来亲切自然。这是家乡文化的一部分,虽简短,却生动,富有节奏感,是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这面墙壁受到男女老少游客的追捧,纷纷在墙壁前合影留念。右侧一座青色瓦房的整面墙壁上,同样贴满了各种颜色的方块字。那上面是临清的街、巷、桥、寺名称,中间蓝色板块上写着“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这句招揽游客的广告语,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运河钞关大门,为一硬山式建筑,中拱形门,青砖黛瓦。门额的黑色石板上刻着“钞关”2个墨绿色大字,左右楹联书写着“ 两河汇流黄金道,双城合铸聚宝盆”。这里还挂着一块“运河钞关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的牌子,给我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我们分别在钞关大门前、在京杭大运河临清运河钞关纪念碑、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前,留下影像,刻下印记!</p><p class="ql-block"> 免票进入钞关大门,满眼都是青砖灰瓦建筑,这是中式的风骨,是岁月的沉淀,更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寄托。我被幽静的院落所陶醉,仿佛置身于一处远离喧嚣世界的避风港。环视四周,各种树木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也记录着这里曾有的繁华与辉煌。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院落里,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让我不禁放慢了脚步,用心去感受这份宁静与安逸。</p><p class="ql-block"> 走进廉吏展示厅,迎面是两位廉吏官员塑像,呈现出一种威严的仪态。中间位置竖式书写着“疾风劲草见廉吏,板荡税关识干臣”14个白色大字,一字一句,荡气回肠,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动人的廉吏故事。咀嚼着廉语,我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在议事厅,我看到有两位身着官服的官员正在谈论着,身边肃立着一名捕快。中堂两侧“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的楹联格外显眼,短短12个字,尽显官员安民爱民的情怀。我想,明清时期能被委任于这个天天需要面对“金钱考验”的岗位主持工作,想必是相当自爱珍重的清廉官员。廉洁奉公的精神,当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发票历史陈列馆两侧的楹联吸引了我的目光:“以史为鉴票证促进步,谨遵法纪商事共和谐。”一言以蔽之,道出了建设该馆的初衷。进入馆内,我看到展示着清代发票、民国发票、解放区发票、 新中国发票等,顿感耳目一新。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发票作为一种商事凭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万种风情,是研究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税收等诸多方面发展演变的重要史料。发票从最初的一类文书契约,到因会计核算需要成为会计原始凭证,直至税务部门据此作为一种税控工具,发票在完成它一次次蜕变和飞跃之后,一张张泛黄久远的故纸,成为了一部记录社会经济活动和见证历史的鲜活资料。 该馆为弘扬钞关税收文化,释放老发票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因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令我赞叹不已的是,该馆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记述发票成长、发展、 演变历程的同时,以新视角折射着发票历史、文化、地理和经济等多层面的信息,以此让我们共同触摸和感知历史。临清钞关为明清时期的中央政府带来了滚滚财源,因此受到格外的重视,展馆内就有清代光绪朝临清钞关朱批奏折的展示。走过一间间展厅,我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亲历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场景,心中藏着万千情感,却难以言说,但那份坚定的正能量,永远满溢心间。</p><p class="ql-block"> 信步观赏间,有两列学生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迈着轻盈的步伐,面带笑容地走了进来,分别在南北穿厅门前停住了脚步。随即,伴随着两位年轻漂亮的女讲解员温柔甜美的声音,拉开了孩子们领略钞关前世今生的序幕。展厅内逼真的场景模型,再现了明清时期漕运盛时,古城临清“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的景象。大运河上的商船在这里经过钞关验收,也在这里销售来自大江南北的货物,人来人往,喧嚣熙攘,好不热闹。那些活色生香的场景,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心甚慰,传承民族文化,赓续文化基因,有了后来人。</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碑刻长廊,最让我关注的是“王朝佐烈士神道碑”,上面记载着他的生平和事迹。碑文如此说:“王烈士,明末人也,姓王,讳朝佐,平素仗义。万历末年,太监用事,中官马堂者,收税临清,百端骚扰,地方被害。人心痛恨已极,焚其衙署,毙其党三十七人。事闻株连甚众,人人自危。王朝佐慨然出首,一人承当,阖郡人民赖其保全,载在明志。当时,州尊陈一经嘉其义,为之立祠。其祠倒坏三十余载,士民过其地者,知其慷慨殉义之事,莫不唏嘘悼叹。今者,惟赖四方好义君子同心捐助,因其旧址廓而大之,鸠工庀材,不数月工程告竣。庶几微显幽阐,而烈士义气之概,永垂不朽,以符功德于民,则祀之之意云。大清道光三十年岁次庚戍仲夏阖郡士民公立。”面对王朝佐烈士碑,我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以军人最崇高的礼节,表达对烈士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院落里,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历史文化的脉络上,让我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份宁静美好和厚重深邃之中。我在一辆小洪车前停住脚步,那运钞车、推车人、官员、护卫,与真人一般,惟妙惟肖。轻握着官员的左手合影留念,我仿佛听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运钞故事。</p> <p class="ql-block"> <b>在巨型制钱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姨父在方言俚语墙壁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在街、巷、桥、寺名墙壁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在钞关保护碑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在钞关大门前留言</b></p> <p class="ql-block"> <b>庄严肃穆的廉吏塑像</b></p> <p class="ql-block"> <b>在雕塑像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姨父在议事厅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发票历史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 <b>树木辉映下的院落</b></p> <p class="ql-block"> <b>参观展览的学生队伍</b></p> <p class="ql-block">  <b>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解的情景</b></p> <p class="ql-block"> <b>展厅内的铸币场景</b></p> <p class="ql-block"> <b>与运钞官员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b>十一</b></p><p class="ql-block"> 恋恋不舍地走出钞关,我们顺着会通河岸边继续前行,在一座桥头转弯时,我看到桥侧有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临清段”。元代会通河的开凿,让临清从一个普通小城发展成北方重要商业中心和南北交通枢纽,赢得了“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手扶大桥栏杆,放眼东望,河岸边有不少钓鱼爱好者。他们静静地坐在河边,耐心地等待,享受着垂钓带来的平静和喜悦。这是一幅岁月静好图,世界上没有一种快乐比得上内心的祥和,没有一种享受比得上内心的安宁。我心中暗自思忖,人至老年,拥有一缕阳光在心,守望自己一季风景,任岁月温良如玉,独享宁静时光,夫复何求?!</p> <p class="ql-block">  <b>在会通河临清段保护碑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 <b>美丽的会通河夜景</b></p> <p class="ql-block"> <b>十二</b></p><p class="ql-block"> 太阳渐渐偏西,我想着打道回府,姨父却意兴不减地说:“友明,咱们再去刚刚建成的龙山公园转转吧!”我不想扫兴,急忙说:“好啊!好啊!”通往龙山公园的路上,行人很少,抬头观望,山上山下郁郁葱葱、柳舞竹摇、鸟语花香。我和姨父骑车并行,认真聆听他的解说:“临清龙山森林公园,是位于城南运河东岸的一个景点,为鲁西北平原上最高的人造土山。近年来,在山上建起了卧龙亭、望岳亭,并广植树木花草,修筑游山小道。傍晚时分,红霞满天、运河如带;入夜之后,站在龙山公园,俯瞰全城万家灯火,流光溢彩,如诗如画。”从姨父的话语里,我听出了他对这座城市,爱得深沉,爱得真切!</p><p class="ql-block"> 绕着龙山公园转了一圈,光影斑驳间,确有不少市民或散步闲聊,或健身锻炼,或独自遐想,各自享受着这份属于自己的惬意。我赞叹说:“龙山公园,不失为人们游览小憩的幽雅去处!”</p> <p class="ql-block"> <b>临清市龙山公园</b></p> <p class="ql-block"> <b>十三</b></p><p class="ql-block"> 尽管在卫运河两岸仅观览了多半天时间,但临西对卫运河维护和发展的重视、临清的历史沉淀、自然风光、风俗人情等,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卫运河两岸之旅,于我而言,是一次心灵与视觉的双重盛宴,不仅领略了卫运河两岸的美丽风景和千年古城的历史风情,而且体验了卫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感受到了现代城市的活力与魅力。卫运河和千年古城,用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b>清瘦的卫运河</b></p> <p class="ql-block"> <b>临清舍利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