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亲戚关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五服就是中国古代这种特有的制度,“五服”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在古时五服的含义包括了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指五种不同的服式,其中主要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五个不同等级;第二是指丧服的意思,其中主要包括了斩衰(cui,缞[cuī])、齐衰、大功、小功、缌[sī]麻这五种;最后是指单位,一般一服指代的是500里。从近到远依次叫做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p><p class="ql-block"> 而在家族关系中,“五服”则有着另一层深意。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即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斩衰(音展崔)、齐衰(音资崔)、大功、小功、缌麻。亲等近者穿重丧服,远者穿轻丧服。</p> <p class="ql-block"> “五服”具体指哪些亲戚呢?它是指以自己为中心,向上推四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向下推四代,即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一代,共九代人。这九代人按照亲疏关系分为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不同的等级在丧葬礼仪中穿着不同的丧服,以示亲疏有别。</p> <p class="ql-block">“五服”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家族是一个紧密的小团体,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都围绕着家族展开。为了维护家族的秩序和稳定,人们制定了许多礼仪规范,其中包括丧葬礼仪。“五服”制度就是在丧葬礼仪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通过规定不同亲疏关系的人在丧葬中的服饰和行为规范,来体现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和亲属关系。</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丧服制度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它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衣缘袖口都不缝边,这种粗糙简陋的制作方式,如同刀割斧斩一般,象征着最深切的哀痛。按照传统习俗,这种丧服多为子女为父母、臣子为君王、妻子为丈夫所穿戴,服丧期守孝长达三年。这体现了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家里最亲近的关系以及封建君臣关系中的忠诚与敬重。</p> <p class="ql-block">齐衰是仅次于斩衰的丧服,也是用粗生麻布制成,但与斩衰不同的是衣缘袖口缝边较为齐整。齐衰的服丧对象和时间根据不同的亲属关系有所不同,例如母亲去世,儿子穿三年;妻子去世,丈夫穿一年;爷爷奶奶去世,孙子穿五个月;曾祖去世,曾孙穿三个月等。这表明在家族关系中,这些亲属关系虽然亲近,但相较于斩衰所对应的关系稍远些。</p> <p class="ql-block">大功是用熟麻布制成,比生麻布细密,适用于为已嫁之姑母、堂兄弟、未嫁之堂姐妹等服丧,服丧时间为九个月。这种丧服所对应的亲属关系在家族中相对更疏远些,如堂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家族分支中已有一定的距离,但仍属于较为亲近的家族成员范畴。</p> <p class="ql-block">小功同样是以熟麻布制成,不过比大功所用的更为细密,适用于家中年轻一辈为祖父的兄弟及其妻、父亲的堂兄弟及其妻、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堂姐妹,以及外祖父母等服丧,服丧期为五个月。可以看出,小功所对应的亲属关系在家族关系网中的距离又进一步拉开。</p> <p class="ql-block">缌麻是最轻的丧服,以最细的熟麻布制成,适用于为本宗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姓的舅父、姨母、表兄弟、岳父母等服丧,服丧期为三个月。缌麻所对应的亲属关系已经比较疏远,是家族关系边缘或者与家族有姻亲关系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亲戚关系如超出“五服”的范畴,说明你和逝者亲属关系远了,即使他离开人世,你不需要穿戴丧服,也不用替他守孝。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五服图”来加强家族联系、规范家风。</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