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至德建县,县北两条通江大河分别叫前河和后河。前河现在叫尧渡河,后河现在叫黄湓河。 历史上的尧渡河上游叫马坑河。 禹分九州,至德县境属扬州。历夏、商、周皆如此。春秋称为“吴头楚尾”,即处吴楚边境,实吴地。《史记》,春秋末的阖闾十一年(公元前503年)吴伐楚取番(今鄱阳),吴界西移。 战国时期,《左传》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越灭吴,属越地。《史记》周安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74年)楚灭越,为楚地。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再隶扬州。 汉延续秦制。三国属吴。孙权于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封韩当为石城侯,率领“解烦、敢死”两只万人部队进山剿灭越人,从此,原居民“於越人”消亡,吴人迁入。“马坑”之名便是吴语西侵的结果。吴语有“汇泉为坑,汇坑为涧,汇涧为港,汇港为溪,汇溪为河”的语义,“泉、坑、涧、港、溪、河”皆为“流水”。“马坑”即谓河水像野马一样狂奔不羁,印证了马坑流域“四十里马坑,四十八道水,九十六重山”的古谚。 马坑河是吴地、吴语遗存。 乾隆四十三年《建德县志》 道光五年《建德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