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台骀庙探访记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初知台骀,缘于走进‌太原台骀山,原来山因台骀的传说而得名。相传,上古时期,因台骀成功治理了汾河水患,形成了太原盆地,由是台骀被尊称为汾河之神,受封于汾河之滨,后人尊之为太原的肇始者‌。据说,台骀山是台骀出生化身之地,且山有台骀庙,供奉着台骀神像。每年正月,当地百姓还要为台骀举办祭祀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了解台骀,缘于参观花塔村张建新院长打造的“台骀文化资料馆”,从中让我了解了“张姓三世祖”、“华夏治水第一人”、“汾河之神”——台骀的传说故事,探究了“张氏之根在太原”的历史;走进北大寺民俗博物馆,观赏台骀治汾模型,方知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以治水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是最早开拓太原地区的先贤,也是历史传说中华夏治水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认知台骀,缘于甲辰之年,初冬时节。走进晋源区,先后探访晋祠博物馆台骀庙和王郭村台骀庙。这两座台骀庙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它不仅是两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台骀庙,位于‌晋祠博物馆圣母殿之南侧。庙宇坐西向东,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长10.8米,宽9.37米,檐高3.98米,建筑面积101.23平方米。庙宇建筑为悬山顶、素瓦、雕花绿琉璃脊。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时由晋祠镇东庄人‌高汝行出资建造。据说建庙原因有二:其一,高氏东庄地处台骀泽之西畔,东庄百姓首获其利;其二,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风浪,而救其脱险者,自称叫台骀,为感神恩,修建了台骀庙。在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台骀庙经高氏子孙屡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 晋祠之美,在山、在树、在水”课文《晋祠》是这样描述的。其实,晋祠之美除了“山、树、水”之外,更有西周的柏树、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树、北宋的彩塑、金代的建筑、元代的雕像、明朝的石桥、清朝的建筑、民国的凉亭,晋祠还有供奉治汾先人的台骀庙,尉迟恭的“别墅”,张氏、王氏祠堂,以及说不完的美丽传说,可谓是一部真正浸润着“唐风晋韵”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晋祠台骀庙的建筑形式独特,布局别致,整体呈城堡状。殿内正中供奉台骀神像,左面为‌土地神像,右面为‌五道神像。殿内南、北、西三壁均满绘壁画,南壁与西壁绘神像,北壁绘猎图。整体构图匀称,笔墨技法娴熟。</p> <p class="ql-block"> 漫步庙内,观赏品读间,感悟领悟中,由是我在想,台骀何许人也,他有何功绩,为何被后人尊之为汾河之神?</p><p class="ql-block"> 台骀,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创始人,早于大禹治水。据史书记载,台骀是五帝时期的一位部落首领,曾带领沈、姒、蓐、黄四部,开山凿石,疏通汾、洮二河,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因治水有功、组织有方,当时的君王将汾河流域赏赐给他,作为封地。后人尊台骀为治汾之神,也就是‌水神。</p><p class="ql-block"> 台骀,是载入太原史册的第一位先贤。太原5000年文明的帷幕,就由台骀开启。战国时代的儒家经典《左氏春秋传》记载,太原这块土地在黄帝时代,汾河水量充沛,危害人类的水患横生。据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p> <p class="ql-block"> <b>关于台骀治水的功绩。</b>《左传·昭公元年》有这样的记载: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这段记载是研究台骀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它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其一,<b>台骀的出身和职务</b>:台骀为东夷传说中金天氏的后代,父为昧,任当时部落联盟的玄冥师,即水官,台骀继承父业尽职尽责,也能胜任其官职。其二,<b>台骀的治水功绩</b>:疏通汾、洮二河。汾指汾河下游,霍山以下。洮河指今位于闻喜县境内的涑水河。治理了大泽,使原来的茫茫大水退去,变成了一块大平原。依古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大泽不应离汾、洮二水远。其三,<b>台骀治水的范围和居住地区</b>:台骀治水有功以后,被分封到汾河流域。从他治理汾、洮二河来看,分封地也只有在今霍山以南、中条山以北的汾河流域,并非指整个汾河流域。其四,<b>台骀得到后人的祭祀</b>:以台骀为首领的台骀氏(族)后,有沈、姒、蓐、黄四个分支部落一直祀奉着其先人——台骀。其五,<b>台骀已在民间演化</b>成为汾河的河神——台骀神。</p> <p class="ql-block"> <b>关于祭祀台骀的历史。</b>最早应为沈、姒、蓐、黄,但史料没有关于建台骀庙祭祀的文字;我们清楚的是,自从晋国消灭了沈、姒、蓐、黄四个小国以后就没人祭祀了。再起祭祀之事,并且建庙,流传至今,应该是起于晋平公知道自己得病的原委之后。最初的台骀庙应该是建于晋国统治的中心和汾、洮流域。关于晋平公创建台骀庙的位置,史书没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侯马市在维修台王宝殿、献殿和庙院的工程中,不断发现元、明之前的建筑构件。这说明元明时期,这里曾是香火旺盛的场所。而且又发现一块唐代造像碑截锯而成的柱础,说明唐朝台骀庙已在此址存在。经过在新田大地上40多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对新田文化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台神古城外西北,东西并立着一大两小、且对称排列着三座夯土台基。中间的夯土台基约1000平方米,台基之上春秋时期的瓦砾随处可见。说明这里在2500年前曾经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台基之南的铜厂生活区,曾发现过近千座祭祀坑。2001年,又在台基之西千米远的大运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发现了数百个祭祀坑。两处密集的祭祀区环绕着这一夯土台基。考古学家杨富斗先生认为,这三座夯土台基,就是新田时期的台骀庙的初址所在,众多的建筑群与虒祁宫一样,随着三家分晋和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湮没消失了。至于台骀庙何时移至现址,还不得而知。只能从现存庙内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台骀庙碑记了解台骀庙修建的大致经过。碑文云“吾乡之庙,自汉、唐以来,时为修葺……”说明汉代的台骀庙已建在此。“然圮于火,毁于兵燹,宏规已失,断碣犹存,蔓草荒蓁,凄其零落,目击情形,寔兹感叹矣!”交代了台骀庙毁于兵乱的败落景象。还有碑文详细叙述了乾隆年间曲沃县令张坊组织民众维修台骀庙的事实,说明台骀庙现有建筑为清乾隆年间所建。</p><p class="ql-block"> 汾河流域皆有祭祀汾神的传统,发展顺序是由南到北、由汾河下游至上游依次而上的。现存太原晋祠、王郭庄及宁武的台骀庙,规模皆不及侯马的台骀庙。这说明,祭祀台骀是随着晋国疆域由南向北的逐步扩展,而把晋国祭祀台骀的信仰传播过去的。然而,位于西台神村的台骀庙是六座庙中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同时,也是在台骀“宣汾洮,障大泽”的故乡——晋南,唯一的一座台骀庙,是确切无疑的。</p> <p class="ql-block"> <b>关于台骀与张姓先祖。</b>台骀不仅是治水贤臣,还另有一个对后世寻根至关重要的身份——张姓家族的第三世祖。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为张氏之祖。《尔雅·释诂》:“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合起来便是“张”。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 台骀是比大禹还早得五帝时期部落首领,在他带领下开山凿石疏通了汾、洮两河。当时帝君把汾河流域赏赐给他,作为封地,台骀是中华治水的第一人。也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水利官员,后人尊台骀为治汾之神,也就是水神。台骀不仅是治水贤臣,还另有一个对后世寻根至关重要的身份张姓家族的第三世祖。而追溯张氏起源远到黄帝时期,在我国首部研究姓氏的著作《世本》中,对张氏的来源是这样记载的: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发明弓箭的先哲叫“挥”,是黄帝的第五子。弓长为张,于是黄帝赐姓为张。</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挥公为张氏开宗立姓的始祖。根据《左传》:“昔金天氏(少昊)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的记载,可以看出张姓的先祖关系为:<b>始祖</b>:挥公,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赐姓张氏。子:昧、般。<b>二世祖</b>:昧公,为玄冥师,司水正,后封于汾川。子:允格、台骀。</p> <p class="ql-block"> 台骀庙,不仅是祭祀台骀的重要场所,还体现了古今中外文化融合的特点。庙内供奉着‌儒、‌佛、‌道等各方神圣,反映了多元文化的共存。</p><p class="ql-block"> 王郭村台骀庙是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的寺庙,为纪念张氏先祖建筑的家族祠堂,被称为“除黄帝陵之外中华第二最古景观”,为我国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张氏祠堂。</p><p class="ql-block"> 台骀神庙,其实在汾河流域先后建有多处。据不完全统计,有侯马、汾阳、介休、宁武、太原晋祠和王郭庄六座。在这些庙宇中,汾阳、介休二庙已不复存在;太原晋祠中的台骀庙最有名;而位于今侯马市西北约五公里处、汾河之阳、以台骀命名的台神村的台骀庙建筑群,则始建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 台骀不仅是中华治水第一人(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还是张氏先祖。台骀庙也就成为海内外张氏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台骀庙是为纪念张氏先祖而建的家族祠堂,被称为除皇帝陵外中华第二最古景观,也是我国有史可查最早的张氏祠堂。</p><p class="ql-block"> 太原张氏、王氏根于晋祠近百代,延续千年历史,历经沧桑之变,一脉相承,几度播迁,遍及神州。历时千年的晋祠博物馆已成为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及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亦是世界各地张氏、王氏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探访晋祠台骀庙,我对台骀山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和认知。台骀所属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晋人,其事迹散见于《左传》《史记》《水经注》等古典籍。传说,台骀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师,远在荒蛮上古时期,洪水滔天,泛滥成灾,台骀被被授为玄冥师。为平水患,他辗转于甘肃、陕西、山西、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魔,造福人民。子承父志,他经过长期艰苦的与洪水作斗争,九州涤陂,四海会同,终于以告成功于天下。从此,水归河道,众民乃生,万国为治。因其治水有功,被封为掌管汾州一带的地方官员,并受到当地沈、黄、蓐、姒等国家的祭祀。台骀死后,被尊为汾河之神,又称台神。</p><p class="ql-block"> 相传,台骀治理汾河水,从地处宁武的汾河源头治起。在治水时,他娶当地民女为妻;逝世后,被合葬于定河村旁小丘上,左汾滨、右谷口,定河村也因为台骀平定了汾河水而命名。</p><p class="ql-block"> 自台骀被封汾神后,历代皇帝予以加封谥号,朝中达官贵人也常题辞朝拜。诚然,文献和传说或许言过其实,但无非为了彰显其不凡功绩。上古时,烟波浩淼的汾河本来是由北往南,至三门峡方向浩浩注入黄河。当汾河泛滥,洮水汹涌,多数人只会也只能虔诚地祈祷神灵禳灾灭祸,以此来消极抵御洪水。而台骀的适时出现,面对滔滔洪浪,他经过艰苦细致的勘察测量,在今侯马台神村一带汾河大拐弯处开凿出了新的汾河河道,使南北流向的汾水开始有目的地滚滚向西,与洮水分开水道,方才形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而附近的东台神和西台神二村,也成为汾河流域唯一一处以台神命名的村落。台骀死后,其历史功德久久流传,人们立庙造碑,把他推崇为“雨神”和“雨师”。每逢农历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的许多地方都要举行传统庙会。</p><p class="ql-block"> 台骀一生主要活动在汾河流域。可以说,他对山西有拓荒之勋、启蒙之恩、开化之惠,堪称名符其实的“开发山西第一人”。台骀先于共工孔壬、鲧禹父子之前治水并取得巨大成功,亦无愧“华夏治水第一人”的赞誉。在其治理下,汾河流域根治水患,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繁衍后代,使晋南成为一片适宜人类生息的沃土,并加速了当地社会、生产、文化等方面优于其它地域的发展,更为其后的尧、舜、禹相继在晋南建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奠定了地理与物质上的先决条件,使华夏文明在晋南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后人致以台骀极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台神庙神龛一副对联曰:<b>统系出金天,障泽惟勤,三晋人民歌圣德;谨猷在汾地,安澜普庆,一方保障赖神功。</b>可以说,此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台骀的事迹作了高度的概括。</span>5000年悠悠岁月,台骀的功绩与影响犹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整个三晋大地,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太原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6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