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之钟鼓楼

7252022侯文葳(拒私聊)

<p class="ql-block">在北京中轴线起点,有两座庞大的古代建筑,庄严、肃穆,壮丽。这就是经历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世的钟鼓楼。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于报时的建筑,始于隋代。什刹海边上的钟鼓楼最初是元代建筑,后来经过历代皇家重建,现存的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楼是北京中轴线最北边的一座地标性建筑。初建于1272年,建成没多久就毁于大火,明朝1420年重建后又多次毁于火灾和雷击。清乾隆年间1745又一次重建,这次接受历史上火灾的教训,主体结构材料使用砖石材料。</p> <p class="ql-block">钟楼楼高47.9米,占地6000平方米,砖石结构。下部是砖石台基,上部为楼体,总高33米。</p> <p class="ql-block">屋顶为重檐歇山,铺黑琉璃瓦,绿瓦剪边。</p> <p class="ql-block">台基十字交叉开四面券门,二楼中间悬挂着永乐大钟,建筑四面洞开,钟声远播城市上空。正面左右两边各有一石雕窗,四周有砖垛,汉白玉护栏。</p> <p class="ql-block">钟楼上最重要的文物是在又粗又壮的红色八角木框架中悬挂着的一口明永乐年间(1403-1424)制造的铜更钟。这座大钟高5.55米,外径3.4米,钟唇厚0.245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份量最重的古代銅钟。钟上有铭文“大明永乐吉日”字样。这座大钟声音洪亮,悠远帛长,历经600年,仍然可以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不愧是古钟里面的精品。钟楼的钟声之所以能传播的那么远,还得益于建筑的内部构造。</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原所长在《钟楼的建筑艺术》一文中提供过一张钟楼剖面图,可以看出,上下直通的天井将声音传播到共鸣腔,钟声通过共鸣腔放大再远播,才有了那传播十里的浑圆钟声。</p> <p class="ql-block">钟楼砖拱</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年间最开始为钟楼先铸的是一座铁钟,因声音不够洪亮,传声不远被换成了铜钟,这座“永乐铁更钟”一直倒着放在钟楼湾西侧胡同,直到1983 年才移至北京大钟寺博物馆。看照片中的古人穿着,多么富有时代感啊!</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楼附近的胡同很有意思,钟楼西边有铸钟胡同,想必当年永乐大钟就是在这里浇筑的。围绕着钟楼南边是钟楼湾胡同。在钟楼西边,还曾经有过一座“‘金炉圣母年铸钟娘娘庙”,传说铸钟工匠的女儿见父亲为铸发不出声音悦耳的声音发愁,乘人不备,忽然投身炉中,于是,铸出了满意的铜钟,为此建庙祭奠这位勇于牺性的好姑娘,现在庙虽然己经不在,但传说留在了人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说起永乐大钟真是600年前中国制造的骄傲,不但铸成后300年都是世界最大铜钟,而且至今也是保存最好的铜钟。</p> <p class="ql-block">铸造铜钟是中国古代一门享誉世界的技艺。北京大钟寺博物馆还收藏着一座永乐大钟,专家研究发现,永乐大钟质地细密、配比科学。除了铜以外,还有锡、铅、锌、铁、镁、金、银,特别是锡含量达到16.41%。现代化学工艺试验研究表明,当锡含量在15%-17%范围时,材料抗拉强度最高,同时声学特性最佳,永乐大钟铸造的材料配比恰好在这一范围内。专家还研究了悬挂大钟的穿钉,发现铜钟钮外皮内包有钢芯,能吸附磁铁的性能,可见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具备炼钢技术。(照片铜钟钮,拍摄于大钟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有一座重220吨重的大钟,18世纪制造,被称内“沙皇钟”,大钟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还有女皇的浮雕像,浇筑历时2年,却因为一场大火,使钟身上一块11吨的铜块脱落,这座大钟从来就没有敲响向过,如今,只作为展品供游人欣赏。</p> <p class="ql-block">在秘鲁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库斯科,西班牙人于17世纪建造的著名圣多明哥大教堂里悬挂的最大的钟,唇边有2厘米的裂缝,已经不能使用。</p> <p class="ql-block">美国费城有一口意义非凡的钟,他是在美国13个州通过“独立宣言”时敲响的钟,由英国制造,重量不到一吨,1752年交付使用。钟上刻有“向世界所有人宣告自由”的字样,所以起名“自由钟”。这口钟在安装时就发现了裂逢,勉好敲响。后来由费城工匠用原来的材料重新铸造了两次,终于在1753年以后可以使用,1846年最后一次敲响时,大钟出现了裂缝。万般无奈,只好被送到费城独立厅外面的玻璃房子里悉心保护起来,这种“缺陷美”并没有被美国抛弃,而作为特征印在100美元的钞票上。上述可见,直到18世纪,西方工匠都还没有掌握好铜钟制造工艺。</p> <p class="ql-block">钟楼向南100米是鼓楼。鼓楼初建于元代1272年,当时名为齐政楼,意为取齐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七政。当时因为中轴线上有万宁寺存在,鼓楼的位置偏西。鼓楼建成后不久就毁于大火,明朝时,鼓楼移位至中轴线重建,以后又经历了多次损毁、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20年(1894年)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毁了鼓楼上的文物。民国时期,鼓楼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附电影院,得到修缮。</p> <p class="ql-block">鼓楼全高46.7米,占地7000平方米。楼基部分称台,东西长56米,南北宽34米,高4米,南北侧各有券门三座,东西侧各有券门一座,台内为无梁砖石结构。上部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单昂单翘五彩斗拱,绘旋子彩画。通宽34米,进深22.4米。钟楼内25面更鼓,其中24面群鼓,代表个24节气,一面大鼓代表一年。</p> <p class="ql-block">内部有69阶石梯,可达楼上。</p> <p class="ql-block">鼓楼用于定更之鼓共25面。1面主鼓,24面群鼓。如此壮观的定更鼓群是非常罕见的,鼓腔大,数量多,汇集在一起敲击时,声音雄浑,产生极强的共振,满足了定时功能及扬威需求。现在25面更鼓展出的都是复制品。古代把每夜的时间划成五更,钟鼓楼报时的时间一般定在黄昏,戌时初更(19:00-21:00)和寅时五更(3:00-5:00),先击鼓后撞钟。二至四更只撞钟,不击鼓。击打的节奏是快18,慢18,不紧不慢又18,这样反复两次为108下。</p> <p class="ql-block">只有一面大鼓,鼓面破损带有刀痕,据说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破坏留下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朱家溍(1914-2003)9岁(1923年)的时候居住在钟鼓楼附近帽儿胡同,他在回忆录中讲述那时听到过每日三次敲响的钟鼓声。他形容鼓声“沉重、宽厚、有很大的气势,好像夏天酝酿下雨的时候,远方隐隐有隆隆的雷声”。形容钟声不仅仅是大,“而是说这个大的声音发出震动的音波,嗡嗡起伏,飘飘然送到远方”。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但看这些文字,仿佛也置身于那雄浑的钟鼓声中。(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鼓楼里面丕有元代"铜 漏,通过滴水计算时间。</p> <p class="ql-block">1909年时的钟楼(日本人拍摄)</p> <p class="ql-block">1924年以后,民国政府取消了对清皇室的优厚待遇,钟鼓楼击鼓撞钟的人没有了经济来源,都失业了,从此报时的钟鼓声也随之消失。(照片源于钟楼博物馆)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地安门还在。</p> <p class="ql-block">1928年时的鼓楼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钟鼓楼多次损毁又多次重修,说明中国历代王朝对时辰、秩序和仪式感特别的特别关注。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晨钟暮鼓”既是报时,也报的是国泰民安,社会祥和与稳定。(照片,钟鼓楼旧照,源于钟楼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钟鼓楼先后成为市级乃至国家级保护文物,得到很好的修缮与保护。近年来,由于中轴线申遗,钟鼓楼的保护更加的得到重视。1990年除夕,沉寂66年的北京钟楼上的永乐大钟重新敲响。现在北京钟鼓楼都对外开放,游人可以购票进入。登上那69阶台阶,近距离欣赏两座伟大的建筑和文物。</p> <p class="ql-block">鼓楼也是北京二环内登高望远的地方。站在鼓楼上看什刹海,可以看到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感受历史的沧桑。(2018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春天看什刹海树绿水清生机盎然(2024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站在鼓楼上看中轴线上的景山(2024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站在鼓楼看北京市新的天际线(2024年拍摄)</p> <p class="ql-block">金代的地方,元代的基础,明清的建筑,六百年的大钟,钟鼓楼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历史,巍然屹立在北京中轴线上,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照片,从什刹海看钟鼓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