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明灯

亦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亮一盏明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亦可</div> 最近,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前门不点灯 后院不亮堂》。起初看到这标题时,一时也不明白它到底啥意思?<br>  在好奇心驱使下,经百度后得知,其实这是一句俗语。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前门如果不点灯,后面院里就会不亮堂。在这里,“前门”则代表着一个家族的长辈,而“后院”指代的就是孩子或者后辈。“点灯”在古代除了照明之外,还有着很好的寓意。“点灯”代表着“表率或者标杆”或者是良好的家风。“亮堂”除了明亮之外,也有着特殊的寓意。“亮堂”指的是家族的兴旺。这句话蕴含的深意是一个家族的长辈要点亮家族的“灯”,做好表率作用。一个家族里要有良好的风气,子孙后代才能“亮堂”,家风才能传承下去,这个家族才能一直兴旺发达。要想“后院亮堂”,即后辈有出息,那么“前门”就要“点灯”,即长辈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家族留下良好家风,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br>  在得知它有这一深层次的含义后,心里想起了许多往事。 2012年,我们这一小家子还处在二人自由世界的状态。教师节当天清晨卯时,在家人陪伴下,我们择黄道吉时搬迁入住了在县城兴建起来的新房子。那一天,我们把屋里所有的灯全部点亮起来。据说,它有着“乔迁大吉,福满新居,从此万家灯火也有属于我们的一盏啦,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之寓意。如果连续几日都点亮着,那就更好了。虽然说,至今我仍不知道也说不出其中有何科学根据,但是,我们还是规规矩矩的遵照老人家所叮嘱的来操办。我想,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总有着它存在的道理和寓意所在吧。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类似“玄学”的奥秘,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你又不得不信服有它存在世间的意义。<br>  当初,我们白手起家,举债兴建起了房子,经济入不敷出,在好长一时间内,生活压力很大。但是,心里幸福感却是满满的——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属于自己的“窝”。这正如世上所流传的那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我们新家门前就是一条双向两车道的街区道路了。因城市发展条件所限,至今它仍没有全线贯通,仅算是一小段胡同路吧。又因地方财力不足,该路段曾一度失修,路面出现了不少破损与坑洼。而且,只设置有对面一排的路灯,仅有几盏灯还亮着而已。我们家对面的那两三盏灯,一直就没有亮起来过。<br> 于是,每当夜幕降临后,我们便习惯地把自家前门屋檐下的那盏吸顶圆罩灯点亮起来。因为我们希望在生活起居环境里,总是“亮堂堂”的。这样一来,人的心情才舒畅。所以,每天下班归来,随手就把楼梯间和所处空间的灯全都打开,点亮起来。此时,你又何须去精打细算每月下来的电费,又是多少呢?<br>  晚睡的我们,于每天子时前后,总能听到楼下前门街道上“唰唰唰”的扫地声。原来是环卫工人大姐或阿姨,准时过来收拾并清扫街区的落叶和垃圾了。我们点亮门前的灯,正好方便她们打扫卫生了。偶尔,我们也有忘记打开门前灯时,她们只好用自个儿头戴着的电筒来照亮,以便清扫干净,装运着垃圾。 记得有一晚上,当听到环卫工人来清运垃圾的声响时,我靠近站立于落地窗前,轻轻地撩开窗帘,两眼在认真地打量着她。只见她穿着一身橘红色的工作服,头戴着一顶圆锥式斗笠,嘴巴上佩戴着挂耳式普通口罩,双手戴着乳胶式手套,双脚上则穿着短筒式水鞋——这应该是她们日常工作中统一的基本着装了吧。毕竟,她们每天手推着垃圾清运三轮车,穿梭于街头巷尾之间清扫、装运着垃圾,这可是又脏又累的活儿。时刻加强个人卫生健康的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br>  哦!我差点儿惊叹出了声音,只见此时的街道路面湿漉漉的。之前我一直没注意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夜空竟飘起细雨来了。只看见她正在卖力地把住户包裹起来的垃圾,一袋一袋地往人力三轮车后箱里子堆放着。我想,她这样相对整齐的堆放着垃圾,应该是为了腾出更多地空间来装运垃圾吧。当她发现有如饮料空瓶子等可回收的物品时,她便把它们逐一分类后,收拾到悬挂在清运车辆两侧的网兜式袋子里。改日出售后换取些钞票,至少还可以补贴家用呢。 我轻声呼唤爱人来到窗前,指向前街路上的环卫工人说,她们每天起早摸黑为大家收拾、清运垃圾,不论风吹雨打还是寒冬酷暑,实属不易啊!她们每天都在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儿,却领着低微的工资。我们摸着良心来拷问自己,有时候真的汗颜至极!此刻,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在夜幕降临时,要习惯性地把自家门前灯打开了,点亮着。这是在方便他人的同时,也照亮着我们回家的路。当夜晚归家时,在拐过大道路口后,不远处有灯亮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温暖照亮着我们把家还。<br>  之后这几年,街道的路灯全维修好了,彻夜点亮了,道路也改铺成柏油路面了,环卫工人的清运垃圾用的人力三轮车也换成电动助力车了。但是,我们时常还点亮着自家门前灯。 说到此,想起了儿时,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年代,劳累一天的人们,晚间九时左右就卧床休息了。在20世纪90年代,停电无电是常遇之事,而静待在停电摸黑的夜晚,更是习以为常。晚饭后,我常常溜到户外,直奔向大人们纳凉时经常汇聚处,旁听他们谈天论地,或论古说今。这可是当年农村夜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了。当大家在闲聊起劲后,经常忘记时光一直在飞速流逝着。在返家睡觉时,往往已是子时了。<br>  母亲入睡前,总是在进家门后过道间,点亮一盏煤油灯。萤火虫般的微光,它那摇曳光影直吸引着我的双眼。虽然说,它不足以照亮屋内空间。但是,在漆黑的屋子里,泛红色之光却温暖了夜的阴沉。灯光在提醒着我,踏进家门后,要注意脚下的路,免得被东西磕绊着。次日,当母亲注意到煤油灯油耗一大半时,多少有些责怪:“二啊(我排行老二),昨晚又到深夜才回来睡哦?”我知道她在关心着我,也在心疼着那煤油。 <p class="ql-block">  灯,能为人们带来光明,给人希望。而我们人生中的灯,就是我们的父母长辈。如果父母长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以身作则,晚辈就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就很难延续良好家风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看起来讲的是一个关于灯的故事,同时也是在说做人,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其实它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虽然长辈们无法对多年之后的事情做出精准预测,但是,可以把良好家风树立下来,让后代子孙能够克己复礼,守正持财。在家族发展长河中,良好家风的传承比财富的继承,显得更加重要。(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2023年3月31日晚起草,2024年10月底补充修改。2024.11.22《红水河文艺在线》媒体平台发表)插图载自微信朋友圈好友作品</p> <p class="ql-block">附:特级教师李春明老师对《点亮一盏明灯》的简评</p><p class="ql-block"> 《点亮一盏明灯》以“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这一富含哲理的俗语为切入点,深刻探讨了家风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文章通过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家族长辈作为“明灯”的表率作用,以及良好家风对后代成长的重要性,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 作者从搬家点灯这一生活细节出发,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反映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中对环卫工人的细腻描写,更是彰显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精神。通过点亮门前灯这一简单行为,作者不仅方便了他人,也照亮了自己回家的路,这种利他主义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p><p class="ql-block"> 文章还回顾了儿时母亲点亮煤油灯的情景,那微弱却坚定的光芒,不仅是家的温暖,更是对后代成长的指引与期许。这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父母长辈应以身作则,为后代树立良好榜样,传承优秀家风,让家族之光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这不仅仅是一句俗语,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应成为一盏明灯,用自己的言行照亮他人,传递正能量。这种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美好、充满希望的社会图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