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塔寺是慈灯寺的俗称,为小召的属庙,是一处藏传佛教寺院,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赐名为慈灯寺。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相互佐证,该寺院原有三重院落,其整体布局为金刚界曼陀罗坛城,殿宇规模宏大,布局独特,是内蒙古唯一的一座坛城寺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慈灯寺败落,寺宇塌毁,只剩下五塔巍然独立。因五塔凌云挺秀,很远处都能望见,让人们误认为塔下仍存一寺,因此数百年来由五塔苦撑着整个寺的门面,后来人们就称五塔为“五塔寺”。1977年国家拨专款对五塔进行修葺,开始建立资料档案。1982年成立五塔文物保管所,树立了保护标志。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五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五塔寺现在的布局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五塔寺的入口,在布局图上称为“南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常情况下这应该是寺庙的山门殿,门上一般悬挂或镶嵌写有寺名的匾额,例如“五塔寺”或“慈灯寺”,但这里写的是“五塔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塔寺博物馆是呼和浩特博物院馆址之一,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后街48号,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五塔寺博物馆以建于清代1727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刚座舍利宝塔和复原的清代慈灯寺为依托,通过各类特色专题展,展示明清时期古建筑艺术特点,讲好明清时期归化城的各民族交往融合、和睦相处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呼和浩特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彩的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还是姑且称这个南门为“山门殿”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门殿内的两侧有四大天王坐像,墙壁上有彩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左侧的两个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右侧的两个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门殿的正后方是三世佛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世佛殿的左侧是二十一度母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二十一度母殿前的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世佛殿的右侧是圣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圣观音殿前的喇嘛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座喇嘛塔的造型和尺寸基本没有肉眼可见的差别,在此以一个从北向南的平视图来做代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三世佛殿。虽然是复建的建筑,但仍然可以看出在做旧和做工方面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三世佛殿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榆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古树保护牌上的信息看,这棵榆树在2021年立牌时已经有230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棵树的东西冠幅21米,南北冠幅16米,平均冠幅19米,树高17米,胸(地)围322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塔寺内原有三棵古榆树,现仅存这一棵。古榆树见证着前人的智慧,承载着历史的沧桑,静静矗立在寺内感受岁月流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世佛殿后面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座佛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三世佛殿左后方(西北侧)的“北方不空成就佛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三世佛殿右后方(东北侧)的“西方阿弥陀佛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世佛殿的正后方是金刚萨埵(音同“朵”)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萨埵殿是一座造型非常奇特的建筑。从外观看,前半部分是一个近似于四方形的平顶建筑,并在平顶上方有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小楼,而后半部分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两部分有机地连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金刚萨埵殿前后两部分的结合部的左右各有一堵红墙延伸至东西院墙,并与金刚萨埵殿一起把整个院落分成前后两部分。墙上各有一个月亮门供行人通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是“呼和浩特召庙文化展”的常设展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支,源自古印度。公元7世纪从印度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元代时期,藏传佛教传入北方草原,并对这里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俗称“喇嘛教”。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领阿勒坦汗与藏传佛教高僧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青海会晤,进一步扩大了藏传佛教在漠南蒙古地区的影响。明清之际,呼和浩特地区出现许多召庙,藏传佛教及其所承載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得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藏传佛教义理哲思、文化因子都逐渐融入到生活在土默川地区的蒙汉各阶层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不仅使土默川地区在许多文化内涵上与周边地区有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融合,还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人群往来、经济互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召城”之称,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现存较好的佛教寺庙有十余处。呼和浩特如今仍然是内蒙古地区现存佛教建筑最多的城市。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有不可替代的文明历史物证的价值,每一座寺庙都是一处文化宝库和一幅精美的画卷,闪烁着汉、蒙古、藏、满各族的艺术之光,仿佛一部部史书记载着呼和浩特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灿烂的召庙文化源远流长,为创造塞上青城的古老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萨埵殿后面左右两侧也各有一座佛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金刚萨埵殿左后方(西北侧)的“东方阿閦(音同“处”,四声)佛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金刚萨埵殿右后方(东北侧)的“南方宝生佛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面提到的位于中轴线上的三世佛殿和四座位于中轴线两侧的东方阿閦佛殿、南方宝生佛殿、西方阿弥陀佛殿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殿都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只有金刚萨埵殿正后方的殿堂是重檐歇山顶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前面展示的布局图看这个建筑是大日如来殿,但檐前悬挂的匾额上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是“慈灯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大日如来殿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殿的正后方就是“五塔寺博物馆”的主体文物 - 金刚座舍利宝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金刚座舍利宝塔是全国少见的金刚座式宝塔,塔体造型源于古印度早期的菩提迦耶式佛塔,但在建筑外形、内部结构和表面的装饰艺术上又充分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风格,形成了中国式的金刚座式佛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座舍利宝塔通高16.5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凸字形,由塔基、金刚座、塔顶三部分组成。塔顶由五座舍利玲珑小塔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座为束腰须弥座,其束腰部雕刻有狮、象、金翅鸟和金刚杵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束腰的上面为七层短挑檐。金刚座的南面为拱门,门上方有蒙、汉、藏三种文字写成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匾额,门旁为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门内东西两角有通往座顶的楼梯,出口处为一方形攒尖亭;五座舍利小塔位于亭子的北边,最中间的舍利小塔为七层出檐,四隅的舍利小塔为五层出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座塔身上均镶嵌有佛像、菩提树、景云等砖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刚座舍利宝塔的塔身上下布满了佛教题材的雕刻,是一座精美的砖雕艺术精品,浮雕佛像达1563尊,故又称“千佛塔”。所有的雕绘充满了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气氛,具有很深的象征性和隐喻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体北侧照壁上嵌有石刻的六道轮回图、须弥山分布图和蒙文石刻天文图三幅雕刻,其中蒙文石刻天文图是世界上唯一用蒙文标注的石刻天文图,精确度较高,极具科研价值,是研究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座宝塔建筑融合汉、藏、蒙文化艺术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