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旅行摄影之一

嘟嘟他爹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摩洛哥这个北非国家,特别是看了著名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之后,一直盼望着能来看看摩洛哥。2024年9月终于开始了我们盼望已久的摩洛哥之旅。摩洛哥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穆斯林国家,位于非洲的北部,北边是地中海,西边是大西洋,东边与阿尔及利亚相邻,南边是撒哈拉大沙漠, 与毛里塔尼亚相邻。<div><br>第一站:马拉喀什<br><br>我们从旧金山飞往葡萄牙的里斯本,在那里休息了3天,然后从里斯本飞到摩洛哥的马拉喀什。马拉喀什是摩洛哥的第四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马拉喀什在摩洛哥的波波语中,意为“上帝的故乡”。第一天傍晚就在马拉喀什的不眠广场看到了美丽的日落风光。<br></div> 马拉喀什不眠广场的日落 第二天早晨在马拉喀什的大清真寺旁拍摄了蓝调景象 照片中地上的石墩是上一个朝代的老清真寺的遗址。摩洛哥有几千年的历史,历经多个王朝,每个王朝兴起的时候就把旧的王朝的建筑摧毁了,再重新盖新的。这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摩洛哥,每个城镇,乡村里最新,最漂亮并且拥有一座高塔的房子一定是清真寺。<br><br>我们在摩洛哥走过的几个城市,都选择住在老城区 (Medina)。马拉喀什的老城区已于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老城区有很窄的街道,一般不能通汽车,只能用手推车或者驴车运送货物。老城区街道两旁是一个一个的四合院 (Riad)。就是四周一圈房间,中间一个天井,房间的门和窗户只开向天井方向,对着街道的外墙没有窗户。院子的一角对着街道开一个小门供进出。Riad里面可能富丽堂皇,但是在外面一点都看不出来。Riad里面的天井里一般有一个水池,四周的房子一般有三层楼,四个角落有楼梯上下楼。在早期,一楼是牛羊骆驼住的地方,中间的水池供他们喝水。二楼是仆人住的,三楼供主人一家居住。现在改成旅馆,每层都是客房。我们每次到一个新的Riad,主人都很客气地让我们住在三楼。好处是安静,高尚,缺点是拎着箱子走上那窄窄的楼梯对老年人来说是个挑战。<br> 富丽堂皇的中庭 精美的装饰 细致的雕刻和家具 中庭的水池 摩洛哥是一个穆斯林国家。每天虔诚的穆斯林信徒要做5次祷告。一次在日出前,大约早上5点左右,一次在中午,第三次在下午4点,第四次在晚饭时,第五次在晚饭后,傍晚8点左右。每次开始时清真寺的阿訇会通过高音喇叭念经来提醒教徒们该祷告了。我们在马拉喀什住的Riad边上就有一个高音喇叭,早上5点就会响起来,正好提醒我们该出去拍日出了。<br><br>过去老城里用水要到街道上的水池来取水。现在改成旅馆的Riad都有自己的上下水。几乎每个房间都配有洗手间。下面这张图是一个漂亮的街边水池,一只小猫在忧郁地看着我。<br> 街边的水池和小猫 在老城做了一些街拍,试图记录一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两个年轻人,导游哈桑和司机穆罕默德 夕阳下 老街上 两口子 不眠广场的旅游马车 马若雷勒花园(Jardin Majorelle)是马拉喀什的一个著名景点,碧蓝色的墙壁和生机勃勃的绿色仙人掌交相辉映,后者就像图腾柱一样高高耸立,呈现一派令人震撼的景象。<br><br>它是法国艺术家雅克·马若雷勒(Jacques Majorelle)所完成的最复杂、最宏大的作品,也是摩洛哥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之一,是历史悠久的设计遗产。20世纪80年代,在马若雷勒去世很久后,著名设计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与合作伙伴皮埃尔·贝尔杰(Pierre Bergé)携手拯救花园。2008年离世的圣洛朗的骨灰就被撒在花园里。 黄色和蓝色 - 强烈的对比色,灿烂夺目 花园里的一个小姑娘 老城里吃早餐的男人 路边的传教士 老街上的驴车 送货的驴车 马拉喀什老城的大门 从马里那边过来的少数民族 不同服装的女孩 送货的手推车 街边谈话的男人 不同服装的女孩 尽管摩洛哥是一个穆斯林国家,但是这里对妇女的服装没有严格的要求,除了不允许象阿富汗那样完全遮住头脸的服装外,每个家庭的<u>男主人</u>决定自家的女人应该穿什么样的服饰。穆斯林妇女的头巾在英文里称之为:hijab或者khimar。在街上可以看到有人戴头巾,有人不戴,头巾也是五花八门各种颜色。阿拉伯人通常戴纯黑色的头巾甚至黑色的罩袍。根据法律,摩洛哥的男人可以娶4个老婆,路上问了几个年轻人,包括我们的司机和导游,他们都说没钱,娶不起。 茶室门口的迎宾小姐 无论穿什么服装,随身必备手机。现代化的渗透随处可见 送水人 – 摩洛哥是一个干旱,炎热和沙漠化的地区,路上有人会因干渴致死,因此送水人是一个职业。他们头戴这种红色的帽子,身上背着水袋,给干渴的人送来饮水。 一个摆摊卖货的老人 一个端着茶壶匆匆走路的姑娘,不知要赶到哪里去? 2023年的地震使老街的一些房子摇摇欲坠,用木头支撑起来 夜幕下的老街街道 第二站:卡尔扎扎特 - Quarzazate <br><br>在马拉喀什停留了两天后,我们乘车前往撒哈拉沙漠。摩洛哥没有高速公路和高铁,不到600公里的路要开两天。路途中经过另一个古城 – 卡尔扎扎特,又名:沙漠的大门,是通往撒哈拉沙漠的要道。从16世纪开始就有各种建筑。现在是好莱坞的经典拍摄场景地之一。从1962年的“ Lawrence of Arabia, 到 1999年的”The Mummy“, 2000年的 “Gladiator”, 一直到2024年的 “The Wages of Fear“。著名的电视剧“ Game of Thrones”也在这里拍摄过<br> 卡尔扎扎特远眺 城堡的大门 饱经沧桑的大木门 城堡内的街道 电影 Gladiator的一个拍摄地 途中经过的一个小山村 父亲拎着一桶油,带着儿子在回家的路上 母亲在家里洗衣服 石头建的房屋,窗户很小,茅草遮盖的屋顶,家家都有卫星天线。 一个土围子 (卡斯巴) 在摩洛哥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种土围子, 称之为:卡斯巴 - Kasbah。基本上是外面一圈围墙,中间有若干房子,周围的房子是卫队士兵居住,中间的房子也是三层楼,一楼住牲口,二楼住仆人,三楼住主人一家。房子是由粘土的干打垒建造。干打垒的做法是,用木头做一个框子,底下是几根木棍,把木框摆在修墙的地方,往木框里填土,垒实,等土干了以后,把底下等木棍抽出来,把木框拆下来,一小段墙就修好了,然后把木棍和木框放在墙的上头,再填土,垒实,一层新的墙就建好了。这样一层层地把墙建好,把房子盖起来。所以你可以看见墙上有许多有规则的圆洞,就是那个木框下的木棍造成的。刚建好的房子,外墙上还雕着各种图案。时间长了,随着水土流失,外墙逐渐地朽去,精美的雕刻也被时间慢慢地磨掉 在这个土围子外面突然看见这只黄色的拉普拉多,吓了一跳,感觉我家嘟嘟追到摩洛哥来了 从一个窗户洞里看外墙上的雕刻 第二天早晨,看到家长们送孩子去上学 妈妈说:跟上,那边有人在拍照 男孩子们 女孩子们 女孩子们 路上的一些街拍 交谈? 盖一个现代化的房子 司机向对面方向车辆的司机做手势,表示前方没有警察。摩洛哥经常见到警察在路边临检,查看车辆和司机的证件。幸好我们没有选择自驾,否则会有些不胜其扰。 一个女人在打招呼,旁边几人在窃窃私语,好像在评论她? 这个打电话的小姑娘,满脸幸福感 这三个小姑娘对着我的相机热情地打招呼,大气,开放,可爱,一点也不扭扭捏捏。 第三站: 撒哈拉大沙漠<br><br>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热的荒漠,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仅次于南极和北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总面积超过9,400,000平方千米(3,600,000平方英里),与美国国土面积相当。撒哈拉沙漠东至红海(包括地中海海岸的一部分),西至大西洋,南部边界则为萨赫勒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北端地区。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些沙丘高度可达180米(590英尺)。“撒哈拉”为阿拉伯语中“沙漠”一词的复数形式。<div><br></div><div>国人对撒哈拉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于女作家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以及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三毛有句名言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br><br>我们在撒哈拉沙漠里住在一个帐篷旅馆。这种帐篷旅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住在那里,一边享受无边大沙漠的美景,一边享受现代化5星酒店的设施。问题是现在在沙漠边缘地带已经有300多家类似的旅馆,泛滥成灾,在沙丘上放眼望去,白花花的到处都是。我们那个旅馆有10间客房,一共住了两家,4位客人,包两顿饭,有6个小伙子服务员。 真不知道怎么能赚钱?<br><br>从沙漠外面进入沙漠到帐篷旅馆有几公里的路程,经典的路径是骑骆驼进去,路上还可以停下来欣赏大漠日落风光。我选择了乘坐运行李的4轮驱动越野车进去,这样在半路上可以停下来拍摄骆驼队的风光。<br></div><div><br></div><div>我们在沙漠中的运气还蛮好的。进入沙漠的前几天,那里下大雨。出沙漠的那天开始有强烈的沙尘暴。我们在沙漠中的那天风和日丽。</div> 沙漠中的骆驼队 日落时分 我的导游和司机 沙尘暴中的骆驼队 行走在沙丘上 夕阳下的骆驼队 两口子的驼队 大漠日落 帐篷旅馆的六个小伙子给我们四位客人表演鼓乐 在沙尘暴中看到沙漠中有一棵树 沙漠中的一颗椰子树 荒漠 <div>游牧部落 (Normad)</div><div><br></div>纯粹的摩洛哥人是波波人 (Berber)。他们是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字有点像希腊文)。当年古罗马的统治者定义为“不会说罗马语言的人就是波波人”。实际上在过去的三千年历史中,摩洛哥被古希腊,古罗马,穆斯林,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在不同时期占领和统治过。虽然摩洛哥历史上有许多王朝,但是直到1946年才正式独立。<br><br>所以摩洛哥人在这些年里一直被不同的占领者所同化。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些游牧部落,他们长期居住在沙漠中,放牧牛羊骆驼,每三个月到半年换一个地方,他们没有固定的房地产,只有简单的帐篷,保持着简陋的生活方式,估计也是少有的真正的波波人。不过在现代化日益渗透的今天,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男人,逐渐走出沙漠,融入现代社会中。<br><br>我们中撒哈拉沙漠中访问里一个游牧家庭,男人们都外出放牧去了,只有女人们在家,三个女儿和她们的母亲。<br> 女儿之一 母亲, 背后是家里的羊和厨房 女儿之二 脸部特写,很漂亮的小姑娘。在摩洛哥教育是免费的,一直到大学毕业。据说游牧民也有学校,就是要走很远。我不清楚这几个女孩有没有上学。 母亲坐在窝棚前 女儿之二,走过一块太阳能版和蓄电池,家里唯一的现代化设备提供照明的电力 女儿之二 女儿之三在修补一个窝棚。因为他们是游牧部落,过几个月就要换个地方。他们没有真正的房屋,所有的窝棚都是临时的,都可以拆下来用骆驼拉走。 女儿之三脸部特写 这是她们家的客厅,几根木棍支撑着骆驼皮,四面透风,尽管太阳高照,天气炎热,坐在这个客厅里还是挺凉快的。中间这个小伙子是我们的司机,穆罕默德。他的父母仍然是在游牧部落,他已经跑到大城市来讨生活,但是还没有成家立业。希望他今后有好运气。 我家LD和游牧人家的母亲合影,身后就是简陋的厨房。地上有泥土垒起来的灶,用戈壁上捡来的木头烧火做饭。生活用水要用水桶从远处的水井搬来。<br><br>看着她们的生活,我有时候在想,比起她们来,你觉得你能在这种环境中长期生活吗?反过来又想起三毛的一句名言:<font color="#ff8a00">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近乎优雅起来。</fon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