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士金著《经典阅读理解引论》《自序》(下)</p><p class="ql-block">因材施教最难,学生之天赋、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心理状态,错综纷纭,复杂异常,若机械模式一锅煮,应试教育满堂灌,必然导致普遍厌学现象,形成无效课堂教学状态,浪费国家教育资源,潜伏社会人生危机。因材施教对教育者要求极高,需要个体生命一辈子努力奋斗,不可急功近利也。因材施教之实现须教育者之渊博学识,深通教育规律,热爱教育事业,且社会大环境、教育体制、教育管理均有利于敢于担当者也。教育管理者必须理解“教学相长”之深刻蕴意。《礼记·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刻本[M]. 第3296 页. 北京:中华书局,2009.10.]学生若不能主动学习,即不可能知不足,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才能反思自我,检讨自我,发现问题。学生若没有课堂互动学习实践体会,即不可能知道自己原来知识如此匮乏也。只有实实在在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之困境,方能自立自强,发愤读书也。发愤读书,有比较全面之知识结构,比较扎实之知识基础,方能有课堂互动之可能也。一旦课堂互动,因材施教在其中矣!教学相长在其中矣!精神灵魂交流碰撞在其中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百家争鸣,乐在其中矣!个体生命各种综合素质能力之提高在其中矣!《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 第32 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终极目的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 第16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太极之理体现于人类教育之宗旨也。《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 第311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优良教育传统所指示之教育目的也。程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程颢程颐,二程集 [M]. 第5 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博文约礼,理一分殊之谓也。朱子曰:“若无忠信,便不是人,如何讲学!”[朱熹,朱子语类 [M]. 第726 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教育者品德之基本原则要求也。后世理解圣贤教育思想者难能可贵也。李相银院长倡导文学院学生“读书、写作、做人”之理念即是圣贤文化教育传统之现代语言表达也,时名早书记宣讲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其中强调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即体现圣贤教育之精神实质也。易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在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刻本[M]. 第27 页. 北京:中华书局,2009.10.]吾愿天下人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共享人间幸福快乐,“中国梦”实现矣!</p><p class="ql-block">上文为李士金著《经典阅读理解引论》《自序》(天津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试论其具体内容、时代精神和思想价值</p> <p class="ql-block">《经典阅读理解引论》的《自序》部分深刻阐述了李士金对于教育的理解和愿景,以下是对其具体内容、时代精神和思想价值的分析:</p><p class="ql-block">具体内容</p><p class="ql-block"> • 因材施教的难度与重要性:李士金指出因材施教面对的挑战,包括学生天赋、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心理状态的复杂性,以及机械式应试教育的弊端。他强调因材施教需要教育者具备渊博学识、深通教育规律,并热爱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 教学相长的理念:他引用《礼记·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指出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课堂互动对于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 教育目的与终极追求:通过引用《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李士金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追求。</p><p class="ql-block"> • 教育者品德的要求:他引用程子和朱子(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B1%E7%86%B9/106669)的言论,强调教育者应具备忠信、博文约礼等品德,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 • 独立思考与真诚表达:李士金在自序中展现出的独立思考精神和真诚表达的态度,是当下学术界所稀缺的。他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为 应试教育所动,这种精神体现了对学术自由的坚守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 • 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在当前功利化、应试化的教育环境中,李士金呼吁回归教育的本质,强调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重要性。这种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体现了对人文关怀的重视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李士金在自序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解读和应用。他通过引用经典来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p><p class="ql-block">思想价值</p><p class="ql-block"> • 对教育的深刻反思:李士金在自序中对当前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因材施教的难度。这种反思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目的和方法,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p><p class="ql-block"> • 对教育者的启示:他强调教育者应具备渊博学识、深通教育规律,并热爱教育事业。这对于当前的教育者来说,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和鞭策。同时,他提出的教学相长理念,也为我们理解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 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贡献:李士金在自序中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引用和解读,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他的这种努力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为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经典阅读理解引论》的《自序》部分不仅深刻阐述了李士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愿景,更体现了他的独立思考精神、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p>